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并不是昏庸,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后唐版图
看过欧阳修《新五代史》中那篇《伶官传序》人都对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荒于政事 , 最终搞得国破身死这些事情有很深的印象 。 那么 , 李存勖重用伶官就说明它昏庸吗?事实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 欧阳修或许只是站在宋儒视角对历史进行了简单的道德评价 , 真相往往比表象复杂得多!
首先 , 何谓伶人?在中国历史语境中 , 所谓伶人 , 又称优伶 , 是包括所有从事音乐、歌舞、徘优杂戏一类的艺人 。 因此 , 唐五代优伶的实际称谓也有种种不同 , 如乐工、乐人、倡优、倡人、优人、伎人、伶人等等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新五代史》
所谓“伶官” , 指的是获得官职的伶人 。 后唐虽是沙陀人所建王朝 , 但是一直标榜复兴唐朝旧制 。 “伶官”其实也是唐朝旧制 , 这种现象也绝不是五代才有的 。 早在高祖李渊初建国之时 , 就有西域安国人安叱奴擅长西域舞技 , 因而得到高祖赏识 , 拟赐官散骑侍郎 。 因为此事 , 礼部尚书李纲上书谏阻 , 以礼法旧制“均工乐胥 , 不得参士伍” , 反对李渊此举 。 但是 , 高祖却对这个建议不予采纳 , 仍然于武德元年(618年)下诏拜安叱奴为散骑侍郎 。
或许有人认为高祖昏庸 , 当然其人并非庸主 。 在大众认知中的圣明天子李世民同样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 西域龟兹乐师王长通、白明达为太宗青睐 , 故而“超授高爵” 。 大臣马周上书反对 , 甚至说出了“驺竖倡子 , 鸣玉曳履 , 臣窃耻之”这样难听的话 。 然而 , 士林官僚的反对 , 依然没有改变太宗皇帝决定 。 高宗、中宗时期 , 伶人授官屡见不鲜 。 中宗神龙二年 , 酸枣尉袁楚客致书宰相魏元忠 , 陈国政十失 , 其中有“徘优小人 , 盗窃品秩”这样的言辞 , 可见当时情形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李世民
当然 , 若论把伶官捧到天上 , 还属有“梨园天子”之称的唐玄宗 。 明皇生性好乐 , 洞晓音律 , 在他的推崇下 , 盛唐伎乐空前繁荣 , 优伶自然更倍受恩宠 。 《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时 , 新声散乐倡优之戏 , 有谐谑而赐金帛朱紫者 。 ”
有位优伶黄蟠绰 , 善于演参军戏 , 被称为“滑稽之雄” , 其才华为盛唐优伶第一 , 而深得玄宗皇帝宠爱 , 甚至到了“如一日不见 , 龙颜为之不舒”的程度 。 更有甚者 , 还有位优伶李仙鹤 , 同样也是善演参军戏 , 同为玄宗赏识 , 甚至真的被授韶州同正参军 , 真的去当参军了 。
玄宗之后 , 唐朝皇帝宠信任用伶人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 其中 , 唐懿宗对于伶人的厚爱恩宠一点都不亚于玄宗皇帝 。 据史书记载 , “咸通中徘优恃恩 , 咸为 ‘都知’ 。 一日乐喧哗 , 上召都知止之 , 三十人并进 。 上曰 :‘止召都知 , 何为毕至 。 ’梨园使奏曰 : ‘三十人皆都知 。 ’乃命李可及为都都知 。 ”这件颇有戏剧性的事件中 , 涉及咸通年间著名伶官李可及 , 此人曾被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军等文武官职 。 唐僖宗时被逐 , 死于岭南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唐玄宗李隆基
唐僖宗放逐李可及 , 那他就不宠信伶官了吗?唐僖宗乾符年间 , “赏赐乐工、伎儿 , 所费动以万计 , 府藏空竭” 。 篡唐的朱温一直以革除晚唐弊政自许 , 但是他在当梁王的时候照样宠信重用伶人装廷范 , 先是用为御营使、河南尹 , 后来又进为太常卿 。
在整个唐朝时期 , 优伶之人因为获得皇帝宠信而加官进爵的确是屡见不鲜 , 也不时引起士林非议公愤 。 但是 , 从本质看 , 唐代的伶官大多是一种荣誉性的职衔 , 是一种荣宠的身份 。 唐廷优伶并没有因加官进爵而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 伶官没有对原有权力系统产生影响 , 也没有出现士大夫所谓的伶官干政弄权、败纪乱政的现象 。
到了后唐庄宗时期 , 伶官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 形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 , 对原有的权力结构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 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庄宗李存勖本人的政策 , 日后也被视为是庄宗败局的重要原因 , 在欧阳修笔下就是“数十伶人困之 ,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李存勖
庄宗为何会如此宠信重用伶官呢?难道就是欧阳修所说的昏庸吗?
首先 , 不可否认伶官见宠于宫廷是唐朝的旧制度 。 尽管被士大夫诟病 , 但是宫廷伶人之盛的确是盛唐繁荣的一个表征 。 杜甫那首《江南逢李龟年》诗里的“岐王宅里寻常见 , 崔九堂前几度闻” , 正是盛唐繁华的一个侧影 , 而伶官是这个繁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李存勖虽然是沙陀异族出身 , 但是家族早已赐姓 , 并名列宗籍 。 沙陀李氏灭掉朱梁之后 , 打的旗号就是复兴唐朝 , 一切制度都以盛唐为样版 。 所以 , 任用伶官也是复旧的一部分 。
另外 , 庄宗李存勖本人对音乐艺术、俳优杂戏的热爱也是重要因素 。 李唐中有号称“梨园天子”的玄宗皇帝 , 而后唐的庄宗皇帝李存勖更是笃好音乐 , 躬亲表演 , 更是我国数千年帝王之中所空前绝后 , 史书记载:
庄宗既好俳优 , 又知音 , 能度曲 , 至今汾、晋之俗 , 往往能歌其声 , 谓之“御制”者皆是也 。 其小字亚子 , 当时人或谓之亚次 。 又别为优名以自目 , 曰李天下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伶官传序
皇帝痴迷俳优 , 甚至就是一个专业水平的艺人 , 这自然不难形成上行下效的风气 。 庄宗笃好音乐 , 躬亲表演 , 常与群伶共戏于庭 。 这样一来 , 伶人成为皇帝宠信势力也不奇怪了 。
宠信伶人也不是从李存勖开始的 , 倘若仅仅是因为上述原因 , 还不足以解释后唐伶官的政治现象 。 对于李存勖而言 , 重用伶官更为重要的考量还是强化皇权的需要 。 从唐代中晚期开始 , 中枢权力就出现了一种内朝重而外朝轻的趋势 。 这一趋势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枢密使渐渐侵夺宰相权力 , 甚至取代相权 。
枢密使始置于唐宪宗元和年间 , 是由宦官充任的内诸司使之一 。 枢密使职掌是承受表奏 , 出纳帝命 , 是皇权对于外朝官僚权力的侵夺 , 但在唐后期宦官势力恶性膨胀 , 这样的权力设计又成为宦官专权的机会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郭崇韬
唐末朱温诛灭宦官 , 没有废除枢密院 , 但将枢密使职位转移至文官 。 朱梁建国之后 , 朱温废枢密院而置崇政院 , 以崇政院取代枢密院 , 无非是改一个名称而已 , 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 后唐建国后 , 李存勖不仅恢复了枢密院 , 而且扩大了枢密院的职权范围 , 甚至以枢密代政 , 侵夺了宰相枢机之权 。
沈括《梦溪笔谈》卷三中记载这段制度因革 , “梁朝初置崇政院专行密命 。 至后唐庄宗复枢密使 , 使郭崇韬、安重诲为之 , 始分领政事 , 不关中书 。 ”枢密使权力超越之前的宰相 , 甚至到了权兼将相的地步 , 这对皇权而言又形成了另一种尴尬 。
原先设立枢密使 , 就是“以内制外”的思路 , 是强化皇权的步骤 。 但是 , 随着枢密使权力的日渐膨胀 , 又变成了新的外朝权力 , 又被皇帝看成是对皇权的威胁 。 李存勖出身于河东集团 , 但是他在继承李克用大位之后 , 就将军政权力中心转移到河北魏州地区 , 这很明显在摆脱代北勋臣集团的制约 。
李存勖宠信重用伶官 , 并不是昏庸 , 欧阳修只看到了历史的表象// //
朱温
李存勖重用文吏出身的郭崇韬等人出任枢密使 , 就是一种“以内制外”的思路 , 用这些势力制约外朝权力和代北旧人集团 。 《资治通鉴》中说:“帝性刚好胜 , 不欲权在臣下 , 入洛之后 , 信伶宦之谗 , 颇疏忌宿将 。 ”在李存勖的权力结构设计中 , 恢复枢密使是为了制约外朝权力 , 而同时重用伶官、宦官等近臣 , 又是为了平衡枢密使 , 更有甚至 , 任用伶官、宦官出任藩镇监军 , 用以钳制藩镇权力 。
对于皇权而言 , 距离自己最近的人是最值得信任的 , 宦官如此 , 伶官也是如此 。 除此之外 , 伶官与宦官同样出身微贱 , 任用贱人去冲击原有权力结构 , 正是历代皇权专制的秘传心法 ,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 不过 , 距离皇权很近 , 也使得这些贱人集团看透了皇权本身的孱弱 , 所以会有宦官陵替皇权 , 以及伶官毁掉庄宗的历史教训 。 毕竟 , 贱人不能用!
- 公子扶苏品学兼优,为什么得不到父皇重用?
- 张作霖的驭人之术:没错的秘书被免职,贪污的旅长被重用
- 魏国三大狠人之一,为打胜仗牺牲自己儿子,最后却遭猜忌不被重用
- 呼声最高的范志毅和郝海东没受重用,高洪波当上副主席,为什么?
- 李存勖:五代乱世的天之骄子,一个死于乱军的可怜之人
- 三国三大拥有假节钺的名将,谁的假节钺分量最重?最受重用?
- 康熙最长寿的儿子,手握兵权不参与夺嫡之争,得到乾隆重用
- 三国中唯一能打败吕布的将领,为何没有得到任何诸侯的重用?
- 为何刘禅不重用赵云的两个儿子?
- 刘备有两员大将,一个抗衡吕布,一个胜过关羽,却为何得不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