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作者:程堂义
在老合肥人的记忆中 , 有这么一个区 , 有着最早的工业厂房 , 有着四通八达的交通 , 还有热闹非凡的文化生活……是的!合肥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从1951年11月成立到1960年6月撤改 , 虽然车站区在合肥的行政区划上只“存在”了不到9年的时间 , 但在合肥城市发展史的多个方面 , 它都有着不同凡响的表现 。
有着九年历史的“车站区”
说到车站区 , 首先还要追溯解放后合肥行政区划演变 。
据档案记载 , 合肥市始建于其解放的1949年1月 , 为江淮解放区直辖市 , 不久后成立合肥市人民政府 , 并在这之后把合肥区划为4个区32个街 。
但到了1950年4月 , 按照华东军政委员会“关于十万人口以下城市不设区的决定” , 合肥市撤销了4个区 , 不过 , 随着1951年1月 , 肥东县的城东乡、东外乡、张洼乡和肥西县的城南乡、卫岗乡、德胜乡、金斗乡、北外乡划入市区后 , 在这一年的11月 , 合肥市再建4个区 , 分别为车站区、东市区、西市区、城郊区 。
四区共辖26个居委会、8个乡政府 。 这样 , 车站区成立了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合肥市人民政府拟请任命顾德书同志为车站区区长的报告
在合肥市档案馆 , 我们就查阅到了1951年9月由时任市长丁继哲签发的、报送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的《合肥市人民政府拟请任命顾德书同志为车站区区长的报告》及1952年的《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西市区、车站区更改地名的通知》等文件 。
1960年3月 , 随着城市区划调整 , 合肥市改城郊区为蜀山区 。 6月又改蜀山区为北市区 , 改车站区为东市区 , 改东市区为南市区 。 各区增辖城郊公社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西市区、车站区更改地名的通知
至此 , 合肥市成立东市、南市、西市、北市四个城市人民公社 , 实行政社合一 , 下设32个分社 。 而车站区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
从1951年11月成立 , 到1960年6月撤改 , 这就是在合肥城市区划历史上存在了约9年时间的车站区 。
工业经济发展的先行者
虽然只“存在”了9年时间 , 但车站区在合肥的城市发展史上 ,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上 , 却曾经书写着辉煌的一页 。
这个辉煌即是 , 早在1952年 , 这里就建设了合肥第一个工业区 , 是合肥市最早的工业基地 。
上世纪50年代上海内迁合肥的56家企业 , 大部分都“落户”在车站区 , 这里一下子聚集了钢铁、化工、纺织、机械、电子、电机、橡胶、食品、轻工等几十家工厂 。 合肥工业史上的多个“第一”都是从这里走出的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上世纪50年代安纺总厂宿舍楼
档案记载 , 上世纪50年代初 ,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 , 上海共有104家企业内迁到安徽 , 其中迁到合肥的工厂有56家 。 合肥市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 , 在1954年春成立了迁厂建厂筹备处 , 经过几年的努力 , 至1960年 , 上海内迁到合肥包括省直单位的工厂有56家 , 这些工厂约70%都选址在车站区 。
例如 , 建立在这里的合钢公司号称“十里钢城” , 还有安徽纺织总厂等拥有万名以上职工的多家大型企业 。
上海部分工厂内迁合肥 , 不仅填补了合肥乃至安徽针织、印染、搪瓷、制笔、面粉、日用化工等工业生产的空白 , 为合肥市的工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 而且这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又以“母鸡下蛋”的方式 , 分建和援建了多个企业 , 这些企业后来也大都成为合肥市的骨干企业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上世纪50年代坐落于车站区的合肥电机厂生产的产品
另外 , 上海内迁厂不仅带动了合肥工业起步和发展 , 而且还辐射全省 , 带动了省内某些工业的发展 。 因此 , 我们可以说 , 车站区在推动合肥工业起步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小的作用 。
四通八达的交通
既然命名为车站区 , 顾名思义 , 这里应该是车站集中的地方 。 的确 , 不仅合肥火车站、汽车站坐落在这里 , 合肥最早的飞机场也建在辖区里的三里街附近 。
据档案记载 , 合肥火车站始建于1935年12月 , 位置在后来的明光路和胜利路交口处 , 不过那时火车站规模很小 , 只是淮南至裕溪口铁路上一个小站 。 车站仅设有煤炭装卸货物线 , 有效长度只有192米 。
1937年10月 , 为配合抗日战争需要 , 淮南线被毁 , 合肥站随之关闭 。 直到1948年10月 , 合肥至水家湖铁路修复通车了 , 合肥站正式命名为合肥火车站 , 并开始办理客运业务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1951年的合肥公共汽车运输站
解放后的1952年 , 随着合肥城市人口不断增长 , 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 老火车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 , 于是经过几次修缮和扩建后 , 合肥火车站建成了一个售票厅 , 两个候车室 , 两个候车站台的规模 , 可容纳几百名乘客候车 。
而三里街机场的历史最早也可以追溯到1934年 。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在合肥县城东北角的三里街 , 修建了这座土质路面的机场 。 从此 , 合肥人便时常可以看到飞机在空中盘旋的身影 。
这座机场也见证了新合肥的诞生 。 据档案记载 , 1949年1月21日 , 人民解放军华野先遣纵队前哨部队200多人 , 就是经过三里街机场向大东门突进 , 并最终解放了合肥 。
到了1957年1月 , 三里街机场首次开通了“上海—合肥—徐州—北京”的第一条国内过站航线 , 那时的机场跑道仍是碎石道面 , 只有1000米 , 一到下雨天 , 飞机就无法正常起落 。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 1957年7月 , 有关部门决定扩建三里街机场 。 扩建后 , 机场跑道长1000米、宽50米 , 并且新修了调度楼、候机楼 。
因此可以说 , 车站区作为解放初期合肥市重要的交通枢纽 , 为市民认识世界、世界了解合肥 , 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上文说过 , 车站区聚集了许多上海内迁合肥的工厂 , 特别是建厂初期不少人都是从上海这座大都市随厂迁来的 , 所以这里的文化娱乐生活比合肥其他区要早 , 而且丰富多彩 。
安徽合肥:城东曾经还有个“车站区” , 勾起一代人的回忆!// //
车站区人口分类数字
据档案记载 , 当时这里就建有包括合钢影剧院在内的多家影剧院 , 以及工人文化宫、花冲公园等娱乐、游览场所 。
1952年进入上海治淮委员会模型场、1956年随厂内迁至合肥组建无线电二厂的老工人陈文富曾回忆说 , 模型厂迁到合肥不久就修建了灯光球场 , 每到周末都要举办一场篮球赛 。
当时模型厂篮球队在合肥市可算得上是甲级队 , 他们通常邀请的对手都是从上海内迁的厂 , 后来 , 合肥钢厂、化工厂也经常在那打球 。
别的球队的记分牌大多是在一块小黑板上用粉笔计数 , 而他们的要讲究得多 , 是由小灯泡组成的数字 , 每进一球 , 裁判台上一按 , 分数就改了;计时钟也是电动的 , 哨子一响 , 钟就走 , 哨子再一响 , 钟就停 。
不仅仅是无线电二厂 , 在这一带的大部分企业 , 工会都组建了乐队、宣传队 。 有时周末厂里还举办交际舞会 , 有乐队现场伴奏 , 气氛十分热烈 。
而早在1952年11月 , 合肥车站文化馆就成立 , 成为当时合肥主要的文化馆之一 。 据档案记载 , 合肥车站文化馆有人员10人 , 内设宣传股、文艺股 。 馆舍14间 , 设备有幻灯机2架、黑板报16块、收音机2台及图书、图片、幻灯片等 。 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多见的 。
因此 , 在这些工厂工人的影响下 , 再加上文化娱乐活动起步早 , 车站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也较其他区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
作者:程堂义来源:档案观止运营:束文杰编辑:束文杰制作:町甽融媒体工作室
- 经济总量偏低的安徽,却成功跻身于长三角,它凭什么加入?
- 安徽之殇:得名于安庆与徽州,如今有“安”无“徽”,省会还跑到合肥!
- 揭秘:安徽宿州人与天津600多年的历史渊源
- 在今天的安徽宣城,有几大姓氏人会说广西话,这是怎么回事?
- 神医华佗是安徽人的,当地为其建庙,传播中医药文化
- 阜南迎水寺遗址角逐安徽重要考古新发现
- 安徽发现大面积酿酒作坊遗址
- 此人是安徽人,却成为桂系骨干将领,因作战勇猛被称为小张飞
- 曹操留下的一处地下军事设施,地位堪比长城,就在安徽
- 全省一起种鸦片,安徽曾经有多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