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缘 十载情

“江水实业”杯庆祝建国70周年汝窑文化征文—— 汝窑缘 十载情


汝窑缘 十载情

汝窑缘 十载情// //

汝官窑遗址

中国 , 英文是china,意思是瓷器 。 外国人最早认识中国 , 就是从中国出口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开始的 , 久而久之 , china成为“中国”的英文名 。 毫不夸张地说 , 瓷器是展示中国形象的名片 , 是代表民族文化的符号 , 承载着五千年的灿烂华夏文明 。 我国的制瓷业始自汉代 , 历史悠久 。 在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陶瓷文化史上 , 汝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宋五大名瓷之首 , 被钦定为宫廷御用瓷;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 , 并有“青瓷之首 , 汝瓷为魁”、“宋瓷为贵 , 汝瓷之最”的美誉;民间更有“纵有家财万贯 , 不如汝瓷一片”的传说 。 汝瓷经历的是沧桑 , 积淀的是厚重 , 盛着说不完的故事 。 汝瓷见证了中国陶瓷的辉煌 , 浓缩了中国陶瓷的精华 , 是中国陶瓷的代表 。

朋友 , 你知道吗 , 汝窑遗址就在我的家乡--河南省宝丰县 。

初次与汝窑相识是在二十年前 , 我刚参加工作的1998年秋天 , 单位组织到清凉寺村考察 。 在村外的田地里、丘陵上、河岸边 , 到处都是匣钵、瓷片 , 田地里俯身可得 , 丘陵上遍地皆是 , 河岸两边更是堆积如山 , 令人震撼(图一)!当时就感觉喜欢这里 , 冥冥中觉得与它有缘 , 将来的某一天还会再见!

随着1998-2000年对清凉寺汝窑遗址的考古发掘 , 特别是2000年6月的第六次发掘 , 发现窑炉、配釉作坊、澄泥池、过滤池等遗迹(图二) , 揭开了汝窑的千年之谜 , 北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窑址就在宝丰县大营镇的清凉寺村 , 县政府成立汝官窑遗址管理处对其进行保护、管理 。 当时在文物所的我有了想去的冲动 , 毕竟我与汝窑是有缘的!果然在2002年12月15日 , 汝窑向我敞开了怀抱 , 这一抱就是十年!我把一生中的黄金十年留在了那里 , 看着它由小到大 , 从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庄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再到入选全国100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由少到多 , 从一个面积不足800平方米的简易保护大棚(图三)到占地5400平方米的遗址保护展示馆(图四);从无到有 , 从住的十几平方米到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的两层办公生活区(图五) , 这是我亲眼见证 。 十年间多是欢声笑语 , 也有酸楚和泪水 , 个中酸甜苦辣 , 现在回想起来仍是别有滋味!

刚到时的条件那叫一个差 , 因单位性质特殊 , 我们住在简易保护大棚内面积不足20平方米的一角儿(图六) , 放四张床后只剩下能走一个人的过道 , 就这有两张床还是紧挨着的;后来增加人员只能将床放在门后边 , 有一年冬天 , 新同志邓永超第二天起床发现床上一片白 , 原来是夜里雪顺着门缝刮进来的 , 可称得上“冬天像冷库 , 夏天似炕房” 。 吃饭需自己动手做 , 幸好村上有菜站可解决原材料采购 , 否则就要自己从家带或者到三公里外的大营镇买 。 会做饭的自己做 , 像我这样不会的只能与别人搭伙 。 有时值夜班或有其他工作耽误就吃方便面 , 久而久之 , 做为领导的张要岭副主任就有了胃病;业余生活匮乏:想看本书学习学习吧没有 , 连个报纸也没有 。 想看个电视也没有 , 因此基本上就呆在简易保护大棚内 。 这个状态后来不断改善:2004年有了彩电还接上了有线 , 2005年增加了伙食补助 , 2006年订了《今日宝丰》报 。 更大变化是从2009年3月31日开始的 , 我们终于从大棚搬到了管理处办公、生活用房 。 那一天终身难忘 , 大家都异常兴奋 , 心情无比激动 , 看着宽敞明亮的宿舍、干净漂亮的厨房 , 老同志戚延令激动的说“等这一天等了八年呀!” 。 随后我们又有了读书室 , 接上了网络 , 用上了无塔供水……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有一次樊磊和兰贡献说“有时候轮休还真不想回家” , 兰贡献说:“是呀 , 回家没啥事 , 还不如在单位值班 。 ” , 不经意的话语折射出工作条件的改善会影响同志们对工作的态度 。


汝窑缘 十载情

汝窑缘 十载情// //

参与保护人员

2300个日日夜夜 , 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六年三个多月 , 又是如此的令人难忘!

管理处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做好遗址的日常巡护和确保保护大棚内的重要遗迹的安全 。 我们值班巡逻是这样安排的:两人一班 , 白天、晚上各分两班 , 值班是确保保护大鹏内及周边区域文物安全 , 值完班后按规定线路巡逻;去一次共四天 , 轮休两天 , 如有特殊情况另行安排 。 记得是2006年的夏天 , 连绵的雨下个不停 , 持续了四五天 。 有天中午陈耀武发现澄泥池内有了积水 , 大家赶紧下去查看 , 澄泥池是个长约四米的正方形池 , 在整个发掘区地势最低 。 水是从南向北渗进来的 , 积水已有四五公分深 , 附近的灰坑和现代坑内也发现了积水 。 大家立即分工:用扫帚将澄泥池的水扫出来 , 再用脸盆把水端到外边 。 我们在岗的四个人用了近三个钟头才把积水清理干净 。 再看一个个都卷着裤腿 , 衣服上都是水 , 额头上沁着汗 , 像刚洗完澡一样 , 可看到重要遗迹得到保护 , 每个人的心里还是美滋滋的!

晚上根据安排要对遗址进行不间断巡逻 , 那是2008年的冬天 , 有一次是我和韩少锋的后夜巡逻 。 接过班后 , 穿上大衣 , 带上手电 , 拿着橡胶棒就出发了 。 后半夜一两点钟的月光静静地照着大地 , 空旷的田野里寂静无声 , 我们不时用手电照向远方 。 刚过响浪河 , 韩少锋像箭一样的飞跑出去 , 不明就里的我也跟着跑了过去 。 大概跑了一百多米他停了下来 , 这才发现我们面前有一个直径约一米、深不足半米的坑 , 旁边还有一把铁锹 , 隐约看见坑内向外散发着热气 。 我这才明白他是借助手电光发现了偷盗者 , 跑过去是想抓住他们 , 可手电光也暴露了我们 , 他们逃跑时连作案工具都来不及带走 。 我们又在附近查看确认无其他痕迹、做好记录后转到其他区域继续巡逻 , 并将情况即时上报 。 通过这件事发现韩少锋不仅警惕性高 , 而且反应能力强 , 不愧是当过兵的优秀同志!

作为遗址管理处的副主任 , 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和参与局里的重大任务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办公生活用房主体完工、室内装修的2009年年初的那段时间是我所不能承受 , 更是硬撑着坚持下来的 。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 晚上后半夜从一点到七点巡逻后刚躺下想休息 , 不是施工单位询问施工问题 , 就是领导安排工作 。 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 , 感觉整天都是头重脚轻 , 人是在迷迷糊糊中度过的 。

一个重要的时刻到来了 , 2012年9月4日遗址展示馆开工奠基 。 看着高大壮观的舞台 , 听着热烈喜庆的鞭炮声 , 这一刻 , 大家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汝窑缘 十载情

汝窑缘 十载情// //

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开建时

遗址展示馆面积是原保护大棚的七倍达5400平方米 。 在开始建设前 ,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1年4月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图七) 。 我的主要任务是在做好管理处日常工作的同时 , 协调好考古队、公安民警、局派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安排 。 考古队有四五名技工和一二十名民工 , 公安干警和局派人员每班各两名(配合做好发掘现场安保工作) 。 这段时间每天在管理处的人员至少有二十人 , 要安排好他们的工作 , 保障他们吃好喝好、休息好 , 仅每天走的步数就有几万步 , 那时候要有计步器一类的排名 , 我肯定每天都能进前三名!

太阳升了又落下 , !潮水涨了又退下!过山车上去了又下来!心提到嗓子眼又回去了!虚惊一场 。

时间到了2013年6月4日 , 根据工作安排 , 我离开了工作十年半的清凉寺汝官窑遗址 , 告别了生活十年半和我朝夕相处的兄弟们 , 我不会忘了他们:张要领、戚延令、陈耀武、兰贡献、樊磊、韩少锋、邓永超(图八) 。

2018年的2月21日(农历正月初六) , 我又回到了已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汝官窑遗址展示馆和中国汝窑博物馆做了一天的志愿者(图九) , 看着宽敞明亮的两馆、精美绝伦的展品 , 年轻端庄的讲解员 , 还有我熟悉的兄弟们 , 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

我为我在汝官窑遗址的十年经历而骄傲!更为我是一名文物工作者而自豪!(李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