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年年二月二 , 洛河岸边的花苫鼓敲的震破了同州的天 , 翻卷起沙苑的浪 。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再一次深入千年皇家牧马之乡 , 与那谜一样的花苫鼓来一次零距离接触 , 去探秘那些恒久远的历史和文化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名字蕴含的神秘符号
花苫鼓 , 顾名思义是用针黹品围裹起来的鼓 。 果真如此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 。
中国三千多年的农业社会 , 不仅树立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 同时也形成了男耕女织的传统 , 女子从小学习描花刺绣 , 纺纱织布 , 裁衣缝纫等女红活计 , 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 , 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 , 夫家对于择妻的标准 , 都以“德、言、容、工”等四个方面来衡量 , 其中的“工”即为女红活计 。 花苫鼓的“花”指的就是妇女们花样繁多的针黹作品 , 像古时青年妇女穿的十带裙 , 小孩子们的围涎 , 裹肚等等 。 把这些看似花里胡哨、实质轻易不示人的私房东西一股脑地拿出来 , 围裹住直径大约一尺多的圆鼓 , 首先表现的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和母性崇拜 。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 是只存在于图腾中的一种虚拟生物 。 有人说 , 龙的原型来自于春天的诸种自然景观 ,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三月始现的雨后彩虹 。 花苫鼓既有彩虹般“花”的外表 , 又有“黄帝杀蚩尤 , 以其皮为鼓”的精神 , 正是龙最直接、最具体的美丽图形 。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 正值惊蛰、春分时节 , 大地逐渐转暖 , 蛰伏一冬的龙正是在这一天抬头活动的 , 以后雨水也就多了起来 。 我国北方多旱少雨 , 将龙引入寻常生活中图的是风调雨顺 , 于是也就产生了“二月二 , 龙抬头;大仓满 , 小仓流”的民谚 。 一年之中 , 花苫鼓自这一天敲起 , 自然寓意它本身承载的就是一种龙文化 。 鼓 , 远古时期就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 它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 , 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鼓乐 , 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 。 圆圆的鼓身 , 极好似孕育着生命的肚腹 , 以秘不示人的“女红”苫裹其身 , 难道不是母性崇拜的最好例证吗?龙生九子 , 以九来表示极多 , 契合传统观念中的多子多福 , 你能说花苫鼓的“鼓”与孕育生命的肚皮之“鼓”不是一脉相承吗?这些内容大于形式的表现 , 正是花苫鼓亘古流传的民本基础和文化价值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民生折射下的来历之谜
花苫鼓起源于唐代 , 存在的历史已有上千年 。 关于它的来历 , 仅在大荔沙苑一带就有三、四种传说 , 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说服力的是:元代某年百日大旱 , 土地龟裂 , 寸草不生 。 同州刺使亚哥为民请命 , 在九龙村“太皇庙”设坛祈雨 , 以女许神 。 结果 , 天降甘霖 , 女儿亚媛亦气绝身亡 , 便把亚媛安葬在“太皇庙”附近 。 乡民感戴亚哥父女泽被四方 , 遂起庙(娘娘庙)、塑像(娘娘像)、立会(赛蒜会) , 并在每年二月二这天敲起花苫鼓来纪念她 。
源于祈雨的民间传说凄美动人 , 朴素之中蕴含和传递着诸多文化信息 。 “太皇庙”其实就是“太皞庙” , 太皞即人首蛇躯的伏羲氏 , 上古尊奉为“三皇”之一 , 我国道教敬称“东方青帝”、“东皇太乙” , 是天上星宿的苍龙星座 。 九龙“太皇庙”里敬的神主归根到底是天龙 , 正因为如此 , 传说中的官民才会来这里祈雨——龙在中国历来被视为司雨水的神灵 。 在旧中国 , 从春秋战国邺地河伯娶亲的掌故到近代汉水流域妇女赴龙王庙裸戏悦神而祈雨的习俗 , 其间无数事例证明:司雨水的龙神是很喜欢女色的;换言之 , 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谄媚撩拨能够激发龙神兴云布雨普降甘霖 。 如此这般 , 便使花苫鼓成为取悦龙神又一新的例证 。
有趣的是 , 花苫鼓还和“药王”孙思邈结下了不解之缘 。 传说“二月二”是孙思邈的诞辰 , 也是他得道成仙(重生)的日子 , 这么看来 , 曾以绝妙医术降龙(为灞河龙王治好喉疾)伏虎(为五台山老虎拔骨刺)的药王定然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 每逢二月二 , 阿寿村庙会雷打不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迎取济世治病的药水 , 这种以花苫鼓为表演主体的民俗活动 , 本质上依然含有祈求天雨的原始迷信成分 , 只不过现在人们更注重于欣赏花苫鼓彩蝶一般的飞舞和震天价的鸣响 , 忽视了他那富含神秘色彩的外衣罢了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奇异装饰谜在天地间
大抵欣赏过花苫鼓的人都有一个强烈的印象:清一色的女鼓手 , 服饰华丽 , 一人一副墨眼镜 , 恍若隔世 。 如果你认为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花苫鼓 , 那就大错特错了 。
20世纪90年代以前 , 花苫鼓的舞者均为男子 , 别看他们长的五大三粗 , 待身着彩服、腰系十带长裙、肩披大红斗篷、额戴面花、足蹬彩鞋、苫有花饰的圆鼓上身之后 , 那种妩媚的“女性美”便会油然而生 。 大男人何须硬生生“装”出一番女人模样来呢?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了那对女性颇感兴趣的龙神 。 也许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 古时那“龙抬头”的二月二 , 沙苑一带居民也曾以妇女扮演某种媚神之剧来向龙神祈雨 , 但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攀升和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 , 人的尊严愈来愈被重视 , 这些令人尴尬的老把戏便会被改造 , 原始的内涵就要包裹以文明的新外壳 , 以男扮女装的 “女性美”来唬弄龙王爷或许不失为一种聪明的伎俩 , “神”也有失查、犯糊涂的时候 。
现在鼓手多为女性充当 , 既有改革开放、妇女解放的缘故 , 也有青壮年男子多已外出、人手不济的现实 , 总之是妩媚更多了一点 , 看点更丰富了一些 。 鼓手往往都戴着一副墨眼镜 , 有人说这是因为他(她)们是“羞脸子” , 戴上眼镜后别人不大容易认出来 , 就可以放胆表演无须害臊了 , 此话虽是实情 , 但绝不是全部 。 我想 , 历史渊源造就花苫鼓的第一宗旨是娱神 , 表演者必须超脱俗人角色而跨入与神相通的忘我精神状态 , 其特殊境界下的行为举止必须维持一种不容侵扰的尊严 , 从衣着装备到举止神态都必须跟生活常态保持距离 , 这可能即古典诗论中所谓“隔”的效果 。 一层薄薄的墨色镜片 , 隔出了亦“神”亦“人” , 人神合一 ,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几近忘乎所以的庄稼汉 。 墨眼镜是花饰 , 也是屏篱 , 既吸引人们来观赏 , 又不允许凡人怀着“近之则不逊”的态度来调笑和讥讪 , 体现出花苫鼓农民式的“崇高”之美 , 而绝非肤浅轻薄的花哨热闹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鼓舞形式的谜中谜
花苫鼓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鼓乐表演 , 自身特性决定了其作为民间舞蹈的特殊地位与作用 。
单就花苫鼓而言 , 节奏悠扬柔和、动作舒展、情绪文静优雅 , 显示出舞蹈的女性美 。 鼓手沉稳健朗 , 动作幅度开阔而身形中正 , 步伐自然 , 罕有扭摆与轻浮动作 , 给人的感觉是从容、和缓、庄重、内敛含蓄的 。 这种异样的沉稳 , 传递出其神圣肃穆、荣神益人的本来面目 。 但综合起来将 , 花苫鼓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 鼓队通常由六鼓、六锣、六镲、一指挥组成 , 每队再配上一面花伞 。 镲手豪迈奔放 , 双臂上下翻飞、开合刚劲有势 , 锣手则有典型的整齐规律性和有条不紊风度 , 这既和“女性美”相去甚远 , 又与装扮有女性针黹劳作的“花”外形差异明显 。 这视觉上刻意的打扮、烘托 , 与表现形式生动活泼的对比交插 , 也许显示的正是民间艺术审美的本质 。
追随着鼓、锣、镲 , 跻身在花苫鼓队伍里的彩伞煞是好看 。 伞面上苫被着好几层绣花的小件服饰 , 有的还在伞外檐下吊出一圈十带裙的花裙带;伞顶头的妆扮格外经心 , 有的是一块大红绸子扎结出一朵大花球 , 也有的用红绸长带作十字交搭 , 许多伞顶上缀着大朵大朵的各色纸花 , 讲究的还在大朵纸花上插立一个用棉絮做成的白胖娃娃 , 娃娃戴红色小裹肚 , 张着两手 , 手持桂枝的、手中举镲的 , 个个兴高采烈 。 彩伞的主体是小孩 , 孩子的手虽不离伞柄 , 可伞的实际分量却由呵护在孩子身边的爷、娘把持着 , 起着为花苫鼓仪卫或扈从性质的作用 。 如果说彩伞是花苫鼓的陪衬 , 还不如说那些打伞的孩子是从花苫鼓表演中汲取神力寻求庇佑哩!这些花团锦簇中可爱而幸福的小生命 , 正是乡民们的骄傲 , 是展示给神人共赏的最可宝贵财富 , 是花苫鼓祈福纳祥、愉悦民众的精髓所在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小民看大荔:谜一样的花苫鼓// //
花一样的花苫鼓 , 花团锦簇;谜一样的花苫鼓 , 谜团重重 。 正因为“花” , 它才得以在民间的泥土里发根开花;正因为“谜” , 它才真切地反映了东府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多样性 。
(王小民)
- 盘点古代十大剧毒,看看你身边有吗?
- 一个人有没有修养,看脸就知道
- 看了这个逻辑关系图,才更清晰为何不让你随便外出了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
- 张学良正妻活了93岁,死后墓碑上刻四个字,张学良看了泪如泉涌
- 八字看哪些人注定是官二代、富二代
- 从《水浒传》来看宋朝人那些过年的习俗
- 这样的邮票,看看你家有没有,有的邮票价值千万了,赶紧认识下
- 珍妃真的品貌兼优吗?来看看她卖官赚了多少钱
- 中国年·看西安 冒着严寒拍的大唐芙蓉园2020年的新春灯会 听说今天晚上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