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晋孝武帝司马曜去世之后 , 东晋帝国的各大实力派之所以会闹得鸡飞狗跳 , 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权力分配的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

在晋孝武帝司马曜生前 , 司马道子一直都能和他分庭抗礼 。 所以在司马曜去世之后 , 司马道子难免会产生一些错觉:能与自己分庭抗礼的哥哥已死 , 新继位的小皇帝又是个白痴 , 现在的帝国就应该由他司马道子说了算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当王恭和殷仲堪用武力向他发起挑战之后 , 司马道子又发现自己的估计过于乐观 , 于是他决定用王国宝的人头向王恭等人做出妥协 。

司马道子不敢继续火并 , 所以就用王国宝的人头来表示诚意 。 司马道子这样做虽然有些不厚道 , 但绝没有自毁长城 。 因为司马道子只是杀了王国宝和王绪两人 , 却并未过分削弱王国宝一系的力量 , 王国宝所在的太原王氏依然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王恭等人不敢继续火并 , 所以当他们看到司马道子的诚意之后 , 立刻就坡下驴决定和解 。 但当王恭决定和解之后 , 王廞(王珣的堂弟)顿时感觉骑虎难下了 , 因为王廞已做好了与司马道子火并到底的准备 , 所以当他看到王恭急转弯的时候 , 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 。 无奈之下 , 王廞只能硬着头皮一条道走到黑 , 王恭为了向司马道子表示自己的和解诚意 , 立刻抛弃了王廞 。

而曾不旬日 , 国宝赐死 , 恭罢兵符 , 廞去职 。 廞大怒 , 回众讨恭 。 恭遣司马刘牢之距战于曲阿 , 廞众溃奔走 , 遂不知所在 。 ——《晋书》·卷六十五·列传第三十五

从表面上看 , 王廞之所以会死 , 完全是因为他率军攻打王恭造成的 , 实际上则是因为他无法与司马道子和解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认真分析司马道子和王恭的这一轮火并 ,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是司马道子还是王恭 , 他们都是成熟的政治家 , 他们在大体上还是保持清醒的 , 其所作所为并没有违反贵族政治的基本原则 。

火并结束之后 , 司马道子、王恭和殷仲堪完全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开会 , 协商出一个大家都能基本满意的权力分配方案 。 纵观东晋之前的历史 , 历代执政官和重量级朝臣都是这么玩的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如果东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下去 , 稳定平衡的贵族政治或许还能多维持一段时间 , 寒族成员想大举接管帝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军政职务 , 还得往后再推一段时间 。

但今时不同往日 , 此时的王恭受制于刘牢之 , 殷仲堪受制于桓玄等人 , 王珣在中央政府已成摆设 。 在这种背景下 , 司马道子怎么敢把自己控制的中央政府权力分给他们一部分呢?就算司马道子愿意做出让步 , 他所代表的利益集团也是无法接受的 。 因为从表面上看 , 王恭等人根本无法对司马道子一系构成威胁啊!

可司马道子竟然用王国宝的人头 , 向王恭和殷仲堪等人表示妥协 。 对于他的这种选择 , 不要说当时利益相关的当事人 , 就连很多后世读者都认为司马道子太不厚道、太窝囊了 。

这种看法正确吗?当然不正确 。

但在权力的诱惑面前 , 人是很难保持清醒的 。 面对权力的诱惑 , 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优势 , 更会模糊可能面对的危险 。 这是司马道子最初想让王恭等人臣服自己的主要原因;这也是司马道子后来愿意妥协 , 却被人们认为窝囊无能的主要原因 。

司马道子背后的利益集团 , 显然认为司马道子是一个窝囊的无能领导 , 他们的既得利益正在逐步丧失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在这种背景下 , 他们开始支持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 , 这就是司马元显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主要背景 。

而司马元显崛起于政治舞台的主要原因 , 一是因为他是司马道子的儿子 , 只有支持他取代司马道子 , 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司马道子一系的完整 。 二是因为司马元显年青气盛、敢想敢干 , 司马道子背后的利益集团认为:我们现在正需要这样一个强硬的代表人物 。

在这种背景下 , 司马元显走上了取代他父亲司马道子的道路 。 在这个过程中 , 司马道子也曾试图做出一些强硬的调整 , 但终究无法令身后的利益集团满意 , 于是司马道子逐渐被抛弃 。

既而道子酒醒 , 方知去职 , 于是大怒 , 而无如之何 。 ——《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很多人都说:司马道子是刻意退让 , 以便于自己的儿子司马元显能够更好地成长 。 在我看来:司马道子是怎么想的 , 我们无法得知 。 但根据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 , 他显然一直试图抢回权力 , 只是没能成功罢了 。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 , 权力比生命更重要 。 如果司马道子真能如此伟大 , 他又何必与王恭等人发生冲突呢?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而司马元显当时只有十六七岁 , 以他的年龄和资历 , 实在不足以胜任帝国执政官的职务 。 但当司马元显崛起之后 , 却并没有让支持他的人失望 。 在他的领导下 , 原司马道子一系开始对王恭和殷仲堪采取强硬措施 。

又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 , 号曰“乐属” , 移置京师 , 以充兵役 , 东土嚣然 , 人不堪命 , 天下苦之矣 。 ——《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司马元显想对王恭和殷仲堪采取强硬措施 , 并不是什么难以办到的事情 。 因为无论是王恭还是殷仲堪 , 他们都无法完全控制自己的地盘 。 如果司马元显想打击他们 , 可以轻松地实现借力打力 。

但他们犯了司马道子最初的错误 , 那就是他们忘了一个事实:东晋这个国家虽然一直没有太大作为 , 却在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稳定 , 老百姓的生活还算安康 。 因为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帝国 , 豪门士族最擅长的就是维持稳定平衡 。

司马皇族是什么身份?虽然他们在法理上拥有优势(皇族) , 但从实质上看 , 司马氏也是豪门士族之一 , 要不然就不会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了 。

可以司马元显为首的这一波人 , 却完全无视了其他豪门士族的正当请求 , 这是想做什么?想加强中央集权吗?在大多数豪门士族看来 , 这绝对是无法无天的行为!

就事论事地分析 , 虽然是王恭和殷仲堪率先起兵 , 但他们都没有挑战司马道子权力地位的意思 。 他们之所以反对司马道子 , 主要是因为司马道子一系独霸中央政府的做法 , 让他们没有安全感 。

如果司马道子一系成功独霸中央政府 , 那司马道子等人随时可以用一纸调令 , 剥夺王恭和殷仲堪的刺史职务 , 然后把他们弄到中央政府坐冷板凳 。

从这层意义上讲 , 王恭和殷仲堪反对司马道子的行为并不过分 。 因为东晋是一个以豪门士族为主导的帝国 , 绝不是某个人的大一统集权帝国 。 所以当司马道子妥协之后 , 王恭等人并没有趁势进逼 。

从豪门士族的角度来看 , 在司马道子和王恭妥协之后 ,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称之为“上道” 。 因为司马道子放弃了凌驾于豪门士族之上的想法 , 王恭等人更是点到为止 。

可等到司马元显上位之后 , 他们这一系不但依旧牢牢地控制着中央政府 , 更是变本加厉地扩充势力 , 没有给其他派系的成员留下一点余地 。 这种做法 , 就是典型的“吃独食”和“不上道” 。

这样一来 , 司马元显和司马尚之(司马元显族叔)等皇族强硬代表人物 , 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大 。 但与之相应的 , 他们与其他豪门士族的矛盾 , 逐渐变得无可调和了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王国宝虽然死了 , 但王国宝一系的力量并未受到太大的削弱 。 在这种背景下 , 王国宝两个哥哥(王恺、王愉)的地位得到了加强 。

在王国宝死后不久 , 王愉出任江州刺史 , 并且把豫州刺史庾楷所管辖的四个郡划到了自己的管辖范围 , 这件事成为了豪门士族反对司马元显一系的导火索 。 豫州刺史庾楷振臂一呼 , 王恭和殷仲堪立刻响应 。

楷上疏以江州非险塞之地 , 而西府北带寇戎 , 不应使愉分督 , 诏不许 。 时楷怀恨 , 使子鸿说王恭 , 以谯王尚之兄弟复握机权 , 势过国宝 。 ——《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五十四

应该说:司马元显此刻面临的危机 , 比上一次王恭反抗司马道子时更为严重 。 但司马元显比司马道子强硬 , 所以他想的不是如何妥协 , 继续维持豪门士族之间的平衡 , 而是立刻决定反击 。

从表面上看 , 司马元显比他老爸司马道子的本事大多了 , 但这也只是表象而已 。

想打败王恭和殷仲堪并不困难 , 因为他们都有死穴 。 在前文我说过:王恭受制于刘牢之 , 殷仲堪受制于桓玄等人 , 王珣在中央政府已成摆设 。 如果司马元显想要打击他们 , 完全可以借力打力 。

事实上司马元显也是这样做的 , 所以从表面上看 , 司马元显并没有做什么大动作 , 仅仅是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 , 就把王恭和殷仲堪打得一败涂地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

但司马元显的这种做法 , 等于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 放出了令所有豪门士族都感到恐惧的一股力量——地方势力和寒人 。

王恭作为中央政府派驻淮南的最高军政长官 , 完全是用身份在制衡刘牢之 。 如果刘牢之胆敢公然挑战王恭 , 那就等于是造反 , 所以刘牢之只有一直听命于王恭 。

殷仲堪作为中央政府派驻荆州的最高军政长官 , 完全是用身份在制衡桓玄 。 如果桓玄胆敢公然挑战殷仲堪 , 那就等于是造反 , 所以桓玄只有一直听命于殷仲堪 。

但当司马元显以中央的名义 , 剥夺了王恭和殷仲堪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的职务 , 更公然怂恿刘牢之和桓玄火并他们 , 他们自然都变得不堪一击了 。 在这种背景下 , 王恭死于非命 , 桓玄也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

这代表了什么?代表着刘牢之和桓玄完全失去束缚 , 代表着淮南和荆州开始集权!司马元显的这个举动 , 使得东晋贵族政治走上了最为危险的道路 。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寒门趁势上位

东晋贵族政治的崩坏:司马元显破坏潜规则 , 寒门趁势上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