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很多历史叙述 , 看起来是事实 , 但是绕到事实背后一看 , 往往全是观念 。 反过来 , 因为某种观念先入为主 , 很多事实也就被我们视而不见 。

我们一般的观念 , 清代的崛起 , 是典型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征服南方农耕民族的过程 。 本质上和五胡乱华、蒙古建立元朝是一样的 。 在传统儒家的观念里 , 这是夷狄乱了华夏 。 在现代语境里 , 这是野蛮征服了文明 。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 , 都知道一个叫陈天华的人 , 早期革命党人、青年革命家 , 写了一本书叫《猛回头》 , 当时影响很大 。 其实很少有人真看过这本书 。 这《猛回头》不是什么理论著作 , 它是用当时最通俗的民间鼓词的形式来宣扬革命 。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

我们来看看其中关于清朝入关的那一段是怎么写的:“俺汉人 , 百敌一 , 都是有剩;为什么 , 寡胜众 , 反易天常?只缘我 , 不晓得 , 种族主义;为他人 , 杀同胞 , 丧尽天良 。 ”那意思就是 , 我们汉人人口比满族人多多了 , 一百个人杀他一个 , 杀光了他都还有剩 。 哎 , 那为啥反而败了呢?因为我们汉人不晓得种族主义 , 不会团结起来抗敌 。

现在我们知道 , 这个说法有点太粗糙了 。 但是 , 陈天华指出的一点事实 , 很难理解 。 就是为什么满洲人口那么少 , 但是可以征服汉族呢?表面的答案是 , 汉人不团结啊 , 有吴三桂那样的汉奸啊 。 但是接着问题就来了 , 还不只是吴三桂啊 , 清初还有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 , 他们可都是清兵入关前就投降清朝的汉人 。

少数民族在成功南下之前就有那么多汉族降兵降将 , 这在中国历史上好像还真是第一次 。 他们都是贪生怕死吗?都是甘做汉奸吗?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如果我们把视角换成以满洲 , 就是中国的东北为核心 , 你就知道了 , 满清入关不全是运气 , 而是一个已经酝酿了很多年的、做足了准备的一个事件 。

我首先举个例子 , 来说明转换视角这件事的重要性 。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

我们都知道 , 明朝万历年间曾经发生过一次抗日援朝战争 。 大体上 , 就是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 , 明朝援助朝鲜打败了丰臣秀吉 。 你说这和满清崛起有什么关系 。 对 , 站在中原王朝的角度来看 , 这是两件事 , 面对的是两个敌人 。 但是站在满清的角度看 , 这是同一件事 。

抗日援朝战争发生在哪一年?1592年 。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 决定性的一战 , 发生在1593年 。 你看 , 换一个视角你就会发现 , 正是因为东亚的三个大国中国、日本、朝鲜发生了战争 , 前后打了7年 。 战争的结果是大家都打得民穷财尽 , 各国没有力量遏制努尔哈赤的崛起 , 这才给了他宝贵的几十年时间 , 统一了女真 。

这一统一 , 它可不是一个地方势力那么简单 。 你想 , 在东北那个地方 , 女真人的力量是最弱的 , 周边的明朝、蒙古都比它强 。 想存活下去 , 就必须是一个多元政权 , 而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单一思维的政权 。 它统一了 , 按力量来说 , 它刚开始可能还是弱 , 但是在思维的多元性上 , 它可是一个新物种 。 周边的几个政权 , 都不如它 。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

这一点 , 在努尔哈赤的儿子 , 皇太极执政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就表现得很明显 。 皇太极是1626年即位的 , 十年后 , 也就是1636年 , 他通过一系列的攻伐 , 已经基本解决了蒙古问题 。

这一年3月 , 漠南蒙古十六部齐聚沈阳 , 正式奉皇太极为蒙古大汗 , 奉尊号“博格达·彻臣汗” 。 你看 , 这个时候的皇太极身上 , 已经有了蒙古大汗的身份 。 要知道 , 自从成吉思汗之后 , 第一个不是成吉思汗子孙的人当了蒙古大汗 。 你就想吧 , 这个变迁有多大 。

5月 , 皇太极把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 。 在登基仪式上 , 发生了一件事 。 参加登基仪式的朝鲜使臣 , 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嘛 , 所以拒绝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之礼 , 言下之意就是不承认他为天子 。 那好 , 这一年年末 , 皇太极征伐朝鲜 , 迫使朝鲜断绝了和明朝的宗藩关系 , 成为清的属国 。

你看 , 这个时候距离清军攻占北京 , 还有七八年时间 。 但是请注意:这个时候的大清 , 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女真人国家 , 它已经隐隐然有“天下”的概念了 。 它已经解决了和蒙古的关系 , 朝鲜也成了它的属国 。 中原王朝经营天下做得到的事 , 大清已经做到了;中原王朝没有做到的事情 , 它也做到了 。 在区域政治上 , 它的整合层次更高 。

到了皇太极的时候 , 满清治下的汉族人口已经非常多了 , 它就保护汉民 , 重用汉官 , 开科取士 , 这一套打法搞下来 , 汉族人对政权的认同当然就有了 。 这才能理解为什么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这样的汉人为什么死心塌地为大清卖命 。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另一个角度看清军的入关// //

满清的这种多元性 , 其实从一个细节也可以看得出来 。

我们都知道一个词 , 叫旗人 。 过去 , 我们站在中原人的视角 , 通常觉得旗人就是后来的满族人 。 其实不是 。

旗人指的是跟随大清入关的所有人 。 其中既有满洲八旗 , 也有汉军八旗 , 就是汉人 , 还有蒙古八旗 。 入关后 , 八旗主力除驻扎北京外 , 还在杭州、武汉、西安、荆州、广州等几十处重要城市驻防 。 “旗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享有诸多特权 。 比如 , 旗人世代不必从事劳动生产 , 其生活来源全部由国家承担 。 旗人比民人享有更多的机会做官 。

但是 , 旗人对应的不是汉人 , 而是民人 。 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是一个民族的概念 , 它是一个特权阶级的概念 。 是到了辛亥革命前后 , 革命党为了强调民族区别 , 才把“旗人”和“满洲人”这两个概念混同起来 。

这么前后逻辑一捋顺 , 我们才知道 , 满清入关其实不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的故事 , 而是一个整合了中原、草原、西域、藏区的更大的统治解决方案 , 胜过了只以中原为基本盘的统治解决方案的故事 。

大到民族、国家、文明 , 小到企业个人 , 发明一个观念 , 然后把这个观念栽倒别人的脑子里 , 让他按照别人的方式来理解自己 。 这不只是一个文化现象 , 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博弈战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