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长征,再出发]闽西娘子军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新长征 , 再出发]闽西娘子军

央广网三明7月22日消息(采访人员万存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 , 福建宁化是21个原中央苏区县 , 也是红军长征4个出发地之一 。 1934年 , 全县男性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参加红军 , 投身革命 。 于是 , 闽西娘子军撑起了“半边天” , 曾经相夫教子、默默无闻的客家女子变身女战士 , 种植作物、运粮支前无所不能 , 为中央红军提供了大量物资 , 为长征取得最后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 系列报道《新长征 , 再出发》 , 请看《闽西娘子军》 。

1931年春夏之交 , 福建宁化建立红色政权 。 在地主家当了10多年婢女的苏惠珠刚翻身做了主人 , 就作别新婚的丈夫 , 毅然剪掉发髻参加了红军 。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原馆长陈端介绍:“在红军没有来之前 , 她受各种压迫 , 红军来了以后 , 翻身得解放 , 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 会有更坚定的信念去保卫这些权益和生活 。 ”

从小是名孤儿的苏惠珠本来没有名字 。 她5岁时从建宁被卖到宁化 , 因为在巫姓的地主家里面做婢女 , 被唤作巫珠女 。 建立红色政权后 , 她和从小一起在地主家干活的长工来到苏区政府登记结婚 , 可当苏区政府负责的秘书问她姓啥名啥时 , 惠珠犯了难 。 陈端说:“这个时候惠珠想一想 , 她从小就是个孤儿 , 是共产党来了以后 , 把她从水深火热中救出来了 , 共产党就像她的父母一样 , 从来孩子都是跟着父母姓 , 那她就姓苏 。 ”

1934年夏天 , 苏维埃政府轰轰烈烈的借谷运动来到了宁化县南郊区 , 已经担任南郊区妇女连连长的苏惠珠也接到了任务 , 人多地少的南郊 , 如何筹到上千斤粮?

这一天 , 苏惠珠带着连梅英敲开了“大有”商号的门 , 原来 , 连梅英是“大有”商号连老板的女儿 , 苏惠珠做通了连梅英的工作回来找父亲 , 开口便向连老板借2000斤谷 。 陈端介绍:“大有商号老板一听 , 这么个小女娃开口就要吃2000斤谷 。 这2000斤谷够你吃5、6年?苏惠珠就说 , 这个粮可不是我自己吃的 , 我们是借给红军吃的 , 红军从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 借你的谷肯定要还的 。 ”

在苏惠珠的软磨硬泡下 , 连老板不仅借了她2000斤谷 , 还动员周边商铺老板开仓借谷 , 那一次 , 苏惠珠筹到了4500斤粮食 , 超额完成任务 。 随后 , 她又组织了一支妇女突击运输队 , 跋山涉水 , 把粮食运到江西前线 。 陈端表示:“她们运粮全部使用肩挑背扛这样走 , 连独轮车都很少 , 有时候走那种山路 , 独轮车也运不上去 。 当时有组织两万人次的运输队 。 ”

兵马未动 , 粮草先行 。 1934年10月 , 红军主力部队在宁化的凤凰山村经过短暂的休整 , 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 从这条街一起踏上征程的还有绑在马背上累成小土丘状的物资 。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馆长邱明华介绍:“宁化28个区有21个区组成妇女连 , 参加妇女连的774人 , 她们在长征前夕就赶制了一千套军衣、一万双草鞋给红军 。 在她们的影响下 , 我们筹粮筹款特别多 。 ”

宁化曾是中央苏区兵源、财源、粮源最有保障的重要基地 。 这片土地上曾经相夫教子的妇女 , 化身为无所不能的“红色娘子军” 。 邱明华说:“宁化是苏区乌克兰 , 妇女顶半年天 , 筹粮筹款 , 支持自己的丈夫或者兄弟去参军 , 无论是扩红还是支前 , 都做了大量工作 , 使长征特别是退守到宁化的主力红军得到了有效的后勤补给和兵源补充 , 这为长征出发创造了有力条件 , 可以说是用自己的行动孕育了长征精神 , 不怕牺牲 , 甘于奉献 。 ”

张汉江是宁化县石壁镇文化站站长 , 他说一位叫“石壁婶婆”的人教他唱送郎当红军 。 在他儿时的记忆里 , 当年几乎每天都能看见“石壁婶婆”在村口的小路上走来走去 , 一边走一边还唱着客家山歌 。 据说当年 , 她也是听了当地娘子军的扩红宣传 , 坚定地把丈夫送去参加红军 。

和“石壁婶婆”的丈夫一样 , 妇女连的战士当中有一部分人随主力部队长征 , 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到达陕北 ,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牺牲在了湘江战役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