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之殇:成也赵韩,败也赵韩

春秋末期 , 强大的晋国被三大势力瓜分 , 分别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魏国、赵国和韩国 。

相比赵、韩两国 , 魏国有先发优势 , 占据了最肥沃的表里山河 , 这可是天下最大的粮仓 。

此外 , 魏文侯重用李悝和吴起 , 率先推行变法 , 魏国一跃成为当时霸主 , 称雄战国近百年 。

其实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魏国的成功来自于赵国和韩国的帮助 。

晋分三家之初 , 魏、赵、韩三国的关系并不好 , 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匀 , 导致彼此之间内斗不止 。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败也赵韩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 , 败也赵韩// //

赵国想拉拢魏国攻打韩国 , 韩国想拉拢魏国攻打赵国 , 魏文侯最清醒 , 他知道诸侯林立 , 三晋想要生存和壮大 , 必须联手起来 , 于是三晋联盟产生了 。

当时的地理位置 , 赵国处于北方 , 韩国处于东方 , 魏国处于西方 , 既然三家结成联盟 , 就不应该有利益冲突 。

所以对于魏国来说 , 想要进一步扩张势力 , 只能往西发展 。

魏国的西边便是秦国 , 当时秦国政治混乱 , 国力衰弱 , 还不是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 。

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 , 短短两年时间便攻占秦国五座城池 , 掌握了河西之地 。

《史记》有记载 , “魏文侯以为将 , 击秦 , 拔五城 。 ”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败也赵韩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 , 败也赵韩// //

之后 , 魏国并没有进一步进攻秦国 , 而是建立西河郡 , 吴起担任第一任郡守 。

除此之外 , 魏文侯请当世大儒子夏到西河郡建立西河派 , 吸引许多秦国人来此求学 , 显而易见 , 这是魏文侯的绝户计 , 也为魏国进一步进攻秦国打下基础 。

秦国知道打不过魏国 , 只得拉拢齐国和楚国 , 但是在赵、韩两国的照顾下 , 楚国和齐国只能攻击魏国在东边的飞地 , 而且形势并不乐观 。

秦惠公忍无可忍 , 倾尽全国之力出动50万军队进攻阴晋 , 结果被五万魏武卒击败 , 只得龟缩在当初的养马之地 , 没有纵深缓冲之地 , 随时都有覆灭之险 。

《吴子》有记载 , “君试无功者五万人 , 破秦五十万众 , 此励士之功也 。 ”

此时的魏国处于历史最强时期 , 除了不接壤的燕国 , 把五国军队都按在地上摩擦 , 独霸战国时代 , 谁都不敢争锋 。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败也赵韩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 , 败也赵韩// //

可是 , 实力强大的魏国没能灭亡秦国 , 反而自身却走向了灭亡 , 主要原因也在于赵、韩两国 。

三晋联盟虽然不再内斗 , 却也有相互扶持的义务 , 照顾顶不住中山国的进攻 , 韩国与郑国的战斗中被楚国和宋国干涉 , 都向魏国求救 , 这无疑拖延了魏灭秦的进度 。

虽然在这些战争中 , 魏国取得了胜利 , 得到了战果 , 可国力也被一点一点消耗 。

更关键的是 , 魏国在这些战争中赢得的利益 , 在三晋中埋下了内斗的种子 。

魏武侯继位后 , 魏国政策发生巨大改变 , 一是秦献公承诺不再主动攻击魏国 , 魏国不再将秦国定为攻击目标;

二是三晋关系发生剧变 , 三晋已经不是联盟关系 , 魏国打算兼并赵、韩两国 ,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就可见一斑 。

与赵国和韩国闹翻之后 , 魏国再无纵深缓冲之地 , 四面强敌环绕 , 此时李悝已经去世 , 吴起投奔楚国 , 魏国就算再强 , 也不能抵御六国 。

更关键的是 , 齐国、楚国、韩国、赵国纷纷变法 , 实力逐渐强盛 。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败也赵韩

魏国之殇:成也赵韩 , 败也赵韩// //

尤其是魏国将重心转到东方 , 都城从西边的安邑迁到东方的大梁 , 表示魏国的重心的转移 。

经过商鞅变法之后 , 秦国逐渐强大 , 重新夺回河西之地 , 魏国再无吞并秦国的机会 。

纵观魏国前一百年 , 只要能吞并秦国 , 就拥有战略纵深 , 到时候吞并三晋 , 或者南下楚国都可以 。

然而 , 成也赵韩 , 败也赵韩 , 魏国的成功归功于三晋联盟 , 失败也在于三晋拖住了后退 , 时也命也 。

(参考文献:《史记》《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