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

林徽因的昆明故居


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林徽因设计建造昆明客厅// //

1938年,林徽因、梁思成、周培源、金岳霖等在昆明

周惠斌

1933年10月 , 作家冰心以北平为背景 , 写了一篇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 , 发表在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上 。 当时人们认为 ,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和诗人是以林徽因和徐志摩为原型写的 , 因而引起了华北乃至全国文化界的关注 。

尽管冰心后来解释说 , 她写的并不是林徽因 , 而是陆小曼 。 然而 , 林徽因对此还是作出了她的回应 , 据李健吾回忆:“她恰好由山西调查庙宇回到北平 , 带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 , 立即叫人送给冰心吃用 。 ”

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文化圈里 , 确乎有一个“太太的客厅” , 它就是当时被那些熟知的人们称之为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靠近北京东城墙的北总布胡同三号内 , 是一座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 , 这里一度汇聚了众多文坛名人、教育精英、社会名流 , 他们学贯中西 , 满怀爱国热情 , 探讨社会人生 , 是那个年代“京派文人”聚会的主要场所之一 。

鲜为人知的是 , 除了位于北平的“太太的客厅”外 , 上世纪30年代末 , 林徽因还曾在昆明亲自设计并建造了一处战时的“客厅”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 , 抗战爆发 , 北平沦陷 。 9月 ,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举家五口晓行夜宿 , 长途跋涉 , 第二年1月抵达昆明 , 借住在盘龙江边巡津街一所名叫“止园”的宅院内 , 开始了他们在昆明将近3年的流亡生活

四季如春的昆明 , 空气清新 , 然而由于奔波劳累 , 林徽因感染了肺炎 , 身心疲惫 。 1938年4月2日 , 西南联大正式组建 。 原先在北京“太太的客厅”经常相聚的一群朋友 , 诸如金岳霖、张奚若、钱端升、周培源、杨振声、沈从文、朱自清、卞之琳、萧乾等陆续来到昆明 , 在离梁林寓所不远的北门街附近比邻而居 , 他们或叙家常 , 或论国事 , 在战争的苦难中 , 重又找回了往日的温馨与梦中的记忆 , 也给林徽因带来了莫大的精神安慰 。

1939年初 , 日军频频轰炸昆明 。 林徽因随梁思成搬迁到昆明市东北8公里处龙泉镇龙头村附近的麦地村 , 在一所名叫兴国庵的庵堂内暂时安顿下来 。 兴国庵占地10亩 , 殿宇虽不轩敞 , 却十分规整 , 殿外绿荫环绕 , 环境幽雅清净 。 重新建立的营造学社将工作室设在供奉菩萨娘娘的大殿内 , 屋顶没有吊灯 , 桌上也没有台灯 , 所谓的窗子 , 也没有窗页 , 空空的 , 只有横七竖八的几根铁丝 。 大殿内用薄板一隔为二 , 菩萨塑像用布帘遮住 , 外间密密地摆放了四张工作台 , 内间则安置着一张工作台 。

林徽因的休息之所设在同大殿成直角处的一间半泥土铺地的小屋里 , 屋内非常潮湿 , 必须投撒些石灰方可除去潮气 。 尽管如此 , 简陋的兴国庵殿堂内还是呈现出繁忙的工作节奏 , 林徽因不停地忙碌 , 绘制图纸、整理文字、查证资料 , 同时完成了云南大学女生宿舍“映秋院”的设计 。

因为战事趋紧 , 聚集到麦地村的文人越来越多 , 住房成为稀缺资源 , 独立的空间已然是奢侈品 。 林徽因迫切感到应该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屋 , 以便接待那些情谊真挚的旧遇新知 。 她在临近的棕皮营村漫步时惊喜地发现 , 这里田畴水塘 , 景色宜人 , 就向一位李姓的当地人提出租借土地盖建新房 , 双方达成协议:李家出借土地 , 梁林出钱建房 , 5年后房子归李家所有 。 林徽因以建筑学家的眼光 , 在龙头村北侧棕皮营村靠近金汁河埂的一片空地上 , 着手设计并建造一所新的居所 。

新居自1939年年中开工 , 历时半年许 , 至1940年春建成 , 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 , 由两排独立的平房组成 。 正房坐南向北 , 三楹五架 , 中间是书房和卧室 , 东西两侧分别为林徽因母亲和女儿的卧室及客厅 。 正房西面山墙外 , 后又加建了一小间低矮一些的10多平方米的耳房 , 有门与客厅相通 , 那是他们一生的朋友、哲学家金岳霖寄居的房间 。 在正房之北与之相对的是一排三间附属用房 , 坐北向南 , 中间连着一条通道 , 自然地形成一个小小的庭院 。

整个建筑与当地乡村相融合 , 又独具特色 , 显得清雅、明净、大方 。 从外观上看 , 房屋门窗多 , 面积大 , 每一间房都有两道精致的门 , 进出方便;还有两扇宽大的窗子 , 窗棂与众不同 , 用斜线交叉的木条构成一个个菱形小方格 , 古朴简洁 , 最宜采光 。 内部装修中 , 三间住房内皆简易吊顶 , 铺设木地板 , 防潮而舒适 。 最显著的是客厅北墙紧靠门边处设计了西式壁炉 , 可供冬季取暖之用 , 左右墙上还安装了几套壁橱 , 增加了实用功能 。

灰瓦顶、土坯墙、花格窗、木地板……新居虽然简易 , 可选址、规划、设计、监造 , 处处显示出主人的建筑理念和文化素养 。 面对自己的这件作品 , 林徽因颇为自得 , 不无夸耀地说:“有些方面它也有些美观和舒适之处 , 我们甚至有时候还挺喜欢它呢 。 ”为了建造这所房子 , 他们耗尽了原本就不多的积蓄 , 甚至为此举债而一度陷于山穷水尽的窘境之中 。

然而 , 就是那几间朴素的土屋瓦舍 , 在全民抗战的艰难岁月里 , 容纳了流离失所的梁林夫妇 , 为他们在硝烟中的西南之行带来了短暂的安宁 。 在新筑的客厅里 , 林徽因邀请“真诚的朋友来赏识它真正的内在质量” , 傅斯年、冯友兰、金岳霖、李济、董作宾、钱端升、王力、陈梦家、游国恩、查阜西……民国时期的翘楚们在这里话古说今 , 谈诗论艺 , 在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中 , 分享着人生的快意 。

1940年11月 , 日机轰炸加剧 , 营造学社接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命令 , 从昆明迁往重庆西边、长江南岸宜宾附近的小镇李庄 , 梁思成林徽因无奈地离开了建成后仅仅住了8个月的棕皮营村的居所和客厅 , 开始了又一段艰难困苦的流亡岁月……供图/周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