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长安十二时辰》给我们普及了不少唐朝历史知识 , 比如说“唱喏”、“叉手礼”、李必头发上的“子午簪”等等 , 都让大家既觉得新鲜 , 又感叹道大唐文化的繁盛!可是有一点 , 张小敬所在的第八团是个怎么回事儿呢?在大家的印象中 , 团应该是近代以来才有的军事单位吧?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 , 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

其实 , 唐朝的时候已经有团一级的编制了 , 只是唐朝的“团”和现在的“团”差别可大了去了!近代以来的团一级编制上人数得有个1000来号人 , 更有甚者某些加强团的编制高达3000余人 , 比如咱们很熟悉的电视剧《亮剑》里 , 楚云飞的晋绥军第358团就是加强团 , 人数多达三四千人!

而唐朝的团一级编制就少的可怜了 , 唐朝初期军制为府兵制 , 府就是军府 , 也称折冲府!

折冲府以下 , 每10人为一火 , 5火为一队 , 2队为一旅 , 2旅为一团!也就是说 , 唐朝的一个团在编制上仅仅只有200人 , 而且团比旅大 , 这跟现代的编制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剧中总是咋咋呼呼的崔器崔旅帅 , 其实也就带个百十号人马;而被张小敬称为“闻队”的闻无忌 , 其实带的兵也不少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 , 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

剧中所讲 , 张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这个历史事件卡的还是很有水平的 , 大唐开元十一年 , 宰相张说奏请唐玄宗开始逐步施行募兵制 , 并且逐渐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 从此才有了职业军人的出现!

因为 , 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即是兵农合一 。 府兵们平时老老实实下地种田 , 务农之余拉出来操练 , 一旦发生战事 , 放下锄头 , 抄起刀箭就成了军人 , 等仗打完了 , 从哪儿来的回哪儿去 。 由于日常训练不断 , 并且每年冬天都要集中进行校阅 , 府兵的军容和战斗力绝不含糊 。 所以 , 放眼天下全是农民 , 可是上头一吆喝 , 立马能组成一支支战斗力极强的正规军!

可是 , 随着府兵制在太宗时期达至鼎盛后 , 高宗朝开始下坡 , 经武周、中宗和睿宗朝一路衰败下来 , 到了玄宗时期 , 彻底蔫了 。

为啥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 府兵制自身存在很明显的短板!

比如任务频繁 , 国家不发钱 , 还耽误种地挣钱 , 影响农业生产;对于离京较远的府兵来说 , 尽管番上的次数相对较少(离京五百里内五个月一轮 , 一千里内七个月一轮 , 一千五百里内八个月一轮 , 两千里内十个月一轮 , 两千里外十二个月一轮) , 但光来回耗在路上的时间 , 就够受的 。 而自高宗朝以来 , 朝廷东征高丽、契丹 , 西防吐蕃、突厥 , 两边开战 , 府兵那可真是东征西讨——从东边征调 , 拉到西边打仗和戍边 , 更是要了命 。

还有最重要、最直接的一条原因是 , 大量农民兄弟被成功改造成了无产阶级 。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 , 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

唐朝中期 , 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 府兵中虽然也有部分官僚子弟和一般地主 , 但仍是以均田农民为主体 。 服役期间 , 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番上赴役途中的粮食 , 均须自备 。 每一火(一火十人)所要准备的东西更为复杂 , 什么筐啊、斧啊、钳啊、锯啊的还好说 , 可还要共备供运输的马六匹(实在没马 , 用驴也行) , 即所谓“六驮马” , 实在是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

这不要了老命了吗?长期以往 , 谁会受得了这个?所以 , 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 势在必行!

募兵制虽然有效解决了府兵制的一些痛点 , 可是问题比府兵制更大 , 可以说正是募兵制取代府兵制才毁灭了大唐帝国的盛世!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大唐帝国毁灭的原因 , 其实就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第八团// //

因为 , 在边境 , 府兵制废除后 , 府兵的番戍制度也成了无源之水 , 边兵改为全由招募得来 , 号为“长征健儿” 。 这就是地道的职业兵了 。 自玄宗以后 , 为了解决府兵制番戍轮替频繁 , 征调之兵离边境太远 , 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等弊端 , 开始大力推行在边境当地及周边地区招募边兵的政策 , 并采取分地、发钱等措施 , 吸引内地青壮年前往边境开荒垦田 , 鼓励其在边城安家 , 以为戍卒 。 于是 , 屯军边境之势日益壮大 。

募兵制的推行和边境屯田的发展 , 为边疆提供了充足的长期固定的职业戍卒 , 也使沿边地区陆续发展出了数十处戍卒集中屯驻的边军城镇;有了常任之兵、固定军镇 , 自也需要常任之将 , 而不能再像府兵制时期那样 , 要打仗了才临时征召府兵 , 临时任命将领 。 这样 , 将沿边地区划分为若干大区 , 并分派重臣统领大区内的戍边部队 , 以加强对各军镇的节制 , 并各自以本区之兵协调驻防 , 成为必要和可能 。 于是 , 藩镇和节度使应运而生 。

当时 , 全国分为十大战区 , 设9个节度使和1个经略使 , 我记得有一个人后来身兼了平卢、范阳、河东三大战区的节度使!

此人正是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