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导语:在古代 , 各国之间的战争 , 大多都以攻城略地为主 , 对领土的占领实际上就是对城池的占领 , 尤其是武器以冷兵器为主的时代 , 城池防御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极其重要 。 两宋时期 , 是一个强敌环伺的时期 , 宋与辽、西夏、金、元等政权并存 , 因为没有了屏障燕云十六州 , 中原腹地直接暴露在北方政权的兵锋下 。 面对北方政权一浪高过一浪的南下 , 由于“重文抑武”而“积弱”的宋朝依托城池防御体系顽强抵抗 , 屹然坚守了320年 , 所以城池防御堪称保护两宋王朝的坚盾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古代城池的攻防

宋朝以前城池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 , 我国城池起源较早 , 《淮南子·原道训》说:“黄帝始立城邑以居” 。 早在原始社会末期中国就出现了原始城池 , 这一点也已经得到了大量考古发掘的证实 。

在夏商时期 , 筑城的主要材料为夯土 , 由于筑城技术的提高 , 商朝时城墙开始加厚 , 但夏商时期城的规模都很小 。

到了周王朝 , 由于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 , 诸侯就纷纷在自己封地内修筑起了城池 ,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筑城高潮 。 为了加强对诸侯的威慑和控制 , 周王朝开始对他们的城池规格做了规定 。 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王城“方九里” , 诸侯的都城则“大都 , 不过叁国之一;中 , 五之一;小 , 九之一” 。 除了大小有了规定外 , 周王朝的城内开始有了“市场” , 还多了一个管理市场机构——司市 , 因此这个时候的城池也可以称之为“城市”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春秋战国史城池防御简图

春秋战国时代 , 由于战争的加剧 , 城池的防御能力大大提高 , 城池的建造上出现了许多防御设施 , 如城壕内侧的城垣 , 城门口设置悬门、吊桥或者瓮城 , 城门上建城楼 , 城墙拐角修角楼等 。 这种城池结构成为了中国古代城池的基础形态 。

到了秦汉时期 , 城池建设最大的变化是筑城材料 , 由以前单纯的夯土变为在夯土中添加木骨(类似于现在的混凝土里面加钢筋)来提高城墙的抗损毁能力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统万城遗址

东晋义熙九年 , 赫连勃勃修筑了统万城 。 城墙四面均筑有马面墙台 , 马面内部建仓库储存军需品 , 开创了后世城墙内构筑“藏兵洞”的先河 。 同时筑城墙的材料也变为沙子、粘土、石灰为主要成分的“三合土” 。

南北朝时 , 城墙拐角和城门附近开始出现用砖砌墙 , 到了唐代开始有了全部用砖被覆的城墙 。

隋唐五代时期 , 城防又有了一定发展 , 《通典·兵五·守拒法》中记载了城墙外弩台的出现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弩台

宋代以前的城池防御发展一直是缓慢而稳定发展的 。 而城池的防御也仅仅局限于如何防守一座城而展开 , 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 。

北宋的城池防御

由于与其他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环境不同 , 北宋的城池防御 , 面临着深刻的时代危机 。

北宋同时跟辽、西夏、金、等政权先后并存 , 可谓强敌环伺 。 周边这些先后崛起的强大少数民族政权时刻威胁着大宋王朝 。

由于石敬瑭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 , 这使中原腹地门户大开 , 长城这样的线性防御变得支离破碎 , 毫无用处 , 因此宋朝想像秦朝那样用长城抵御北方的敌人变为不可能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燕云十六州

而传统养马地 , 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 。 “一在东北 , 一在西北 。 一是所谓冀北之野 , 一是甘凉河套一带 。 ”恰恰这两个地方一个被辽以及后来的金所占据 , 一个被西夏所占据 。 北宋不能像汉、唐那样大规模组建骑兵 , 以攻势立国 , 与北方游牧民族在马背上一较长短的机会也丧失 。

面对这样的困境 , 在宋朝屡次攻辽失败后 , 被迫实行“以兵为险” , “设险以制敌”的国防政策 。 “以兵屯为险阻”就是利用城池屯重兵进行防御 。

北宋的城池在继承了前代的基础上 , 又进行了加强 , 建筑材料上大部分都使用了更牢固的砖结构 , 而且城外由外到里依次有壕沟(护城河)、羊马墙、瓮城在配合城墙上的门楼、敌楼、敌台、雉堞形成了多重防御 , 这样使城池的防御变得更加坚固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北宋城池防御

在辽军第二次南侵的瓦屋关之战中 , 宋军就是用了依托坚城的战略 。 瓦桥关是宋雄州治所 , 是孤悬在河北的一座城池 , 守将张师所率守城兵力不足万人 , 面对辽军的二十万大军 , 仍然聚兵守城 。

因为城池坚固 , 辽军围攻三天两夜也没有攻下 , 因为北宋援军被辽军击退 , 张师准备突围 , 在野战中被耶律休哥率领的精骑冲入阵中 , 阵斩张师 , 但余众再次退入城中凭城固守 。 后来北宋援军终于反败为胜 , 将辽军打退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辽军精骑

有鉴于城池在此次战役中的重要作用 , 北宋在战后大修城池守备 。 攻坚能力薄弱的辽军在南侵过程中 , 城池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

“既入南界 , 分为三路 , 广信军、雄州、霸州各一……各路军马遇县镇 , 即时攻击 。 若大州军 , 必先料其虚实、可攻次第而后进后兵 。 ……至宋北京 , 三路兵皆会 , 以议攻取 , 乃退亦然 。 ……军行当道州城 , 防守坚固 , 不可攻击 , 引兵过之 。 ”(《辽史》) 。

对于县镇之类规模相对较小的城池 , 辽军一般都会毫不犹豫发动进攻 , 而对于州城之类规模相对较大的城池 , 辽军的攻城行动会比较谨慎 , 一般先进行侦察 , 然后根据情况决定是攻城还是绕道而过 。

由此可见 , 这些规模较大 , 不宜攻取的城池对辽军所构成的一定阻碍 。 不过这时北宋还是采用消极的城池防御策略 , 只是以每座城池为单位的单独防御 , 或者一两座城的之间互相支援 , 并没有形成体系 , 所以并不能完全有效阻挡辽军 。

庆历年间 , 有了改变 。 北宋对边防进行重大调整 , 范仲淹主持西北边事 , 富弼主持北方边事 , 富弼根据之前经验 , 调整战略 , 开始组建城池防御体系 。

“今虽然用兵三十万 , 然而分置十九城 , 右败则左救 , 纵失则横援”(《上河北守御十三策》 。 )富弼从河北三十六州中选出十九个重点城池作为整个防御体系的中心和关键点 , 把三十万兵力分驻到这十九个地方 , 同时强调各城池之间的协调配合 , 确定了“左右出入 , 纵横救应”的战术原则 。 这使整个河北的城池变为了一个防御整体 , 代表着北宋城池大纵深整体防御体系的形成 。

此后这种城池大纵深整体防御体系 , 在北宋成为了城池防御的主要形式 , 有效地阻挡了辽军南下 , 直到辽灭亡也再未对北宋有过大的冲击 。

这种城池的大纵深整体防御体系也使宋和西夏的对抗产生了重大影响 , 宋夏战争开始后 , 前期的大败 , 使北宋改变策略 , 开始实行守中有攻 , 积极防御的“堡寨进筑”策略 , 就是步步筑城 , 各城之间互为倚靠 , 逐步推进 。 这个战略也是城池整体防御体系的体现 , “堡寨进驻”策略一举扭转了北宋对西夏的被动形式 , 使北宋对西夏开始占据上风 。

南宋城池防御的升级与因地制宜

北宋灭亡后 , 南宋面对比之前更严峻的形式 , 由于北方大部的沦陷 , 从淮河到秦岭一线 , 漫长的边境线都暴露在金以及后来蒙(元)的铁蹄下 。

此时攻城武器也有了很大发展 , 石砲和火炮越来越多的用于攻城战 , 威力越来越强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回回炮

宋金太原之战 , 金人“每攻城 , 先列砲三十座 , 凡举一砲 , 听鼓声齐发 , 砲石入城者 。 其大如斗 , 楼橹中砲无不坏……”(《资治通鉴后编》) 。 金军进攻蕲州使用铁火炮 , “被金人已铁火炮所伤 , 头自面霹碎 , 不见一半 。 ”(《辛已泣蕲录》) 。 宋元襄樊之战 , 元军用的回回砲“机发、声震天地 , 所击无不催 , 入地七尺 。 ”(《元史》) 。

更多的战争与威胁 , 更先进的攻城重武器 , 使南宋城池防御不得不升级 。

南宋时期 , 城池防御在继承了北宋的基础上 , 又有了变化 , 城身普遍进行了加厚 , 城身坡度更缓、城楼用砖石结构并改为平顶 , 敌楼由外悬钟改为砖砌墙身上开箭窗 , 瓮城建万人敌 , 吊桥外建月城等 。 现存镌刻于桂林鹦鹉山崖壁上《静江府城池图》就对南宋城池防御结构的典型代表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静江府城池图

这些变化能尽最大程度减少砲击对城池的损害 , 也使单独城池的防御变得纵深化 , 更加牢固 。

除了加强城池的防御外 , 南宋还继承了北宋的城池大纵深整体防御体系的思想 , 因地制宜创建了两淮的“山水寨”和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

“山水寨”最初是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的一种自保形式 , 就是百姓据山依水 , 凭险结寨而成 。

金兵入侵江淮时百姓或者流亡士兵入山 , 或入水结寨 , 不断予金兵以袭击 。 给金兵以极大牵制 , 使金人防不胜防 , “山水寨”成为了一个个抗金据点 。 在建炎年间 , 面对金人的进攻 , 南宋军队兵败如山倒的情形下 , “山水寨”的不断抗击金兵 , 给了新生的南宋政权喘息的机会 。 鉴于“山水寨”的突出表现 , 南宋把这种体系也纳入了沿边防务体系 , 成为南宋城池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 , 是南宋因地制宜防御的又一代表 。

1235年 , 窝阔台兵分三路大举攻宋 , 四川“一月之间 , 成都、利州、潼州三路俱陷没” 。 (《宋史纪事本末》) 。 面对四川危机形势 , 南宋将领开始修筑山城 , 孟珙重修了重庆、夔州城 , 同时还建了合州的榕山城等 , 此后的余玠八年时间建起了钓鱼城等20座山城 , 这些山城 , 因地制宜 , 就地取材 , 或依山据险 , 或扼守水道 , 再加上一些其他将领修筑的山城 , 从而形成了有纵深、可互相支持的独特的山城防御体系 。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王朝坚盾:强敌环伺下 , “积弱”两宋的城池防御// //

钓鱼城复原模型

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建立代表着城池大纵深整体防御战略的成熟 。 在与蒙(元)的战争中 , 发挥了重要作用 。 钓鱼城一直坚守了36年 , 更是让蒙古损失了大汗 , 直到1279年守将王坚投降才让元军彻底占领了这座山城 。 夔州城也一直坚持抵抗到1278年 。

结语:两宋的城池防御不只是城池构建上的发展 , 也有城池防御大纵深体系的发展 , 防御纵深的增加不仅仅是指单座城池 , 在战略上也是如此 。 从宋辽战争时期的河北防线建设 , 到南宋时四川的山城防御体系建设 , 两宋的城池防御纵深战略日趋成熟 。

纵观两宋与辽、西夏、金、蒙(元)的历次斗争 , 城池防御维护了国家安全 , 真正发挥了保护两宋王朝的坚盾作用 。 而两宋在城市防御方面所取得成就也对后来的明清以及近代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若有侵权 , 请联系删除 。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辽史》、《元史》、《宋纪事本末》、《守城录》

《宋元战史》等

文/沸点鲜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