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宣传单透露出的红军精神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张宣传单透露出的红军精神

新华社武汉8月5日电题:一张宣传单透露出的红军精神

新华社采访人员

这是一张历经烽火岁月的宣传单 , 如今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 “长征是宣言书 , 长征是宣传队 , 长征是播种机 。 ”这张《什么是红军》的宣传单 , 15行、不足500字 , 语言通俗易懂 , 将红军的宗旨、任务及有关政策 , 阐述得一清二楚 。

鄂陕交界的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 , 素有“秦之咽喉 , 楚之门户”之称 , 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创建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 。 采访人员一路走来 , 追寻这张红军宣传单背后的长征故事 。

15行、不足500字 记录红军长征历史

“红军一到那地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 , 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 , 不交租不还高利贷 。 ”

……

15行、不足500字 , 浅显易懂 , 这张已有些褪色的宣传单背后 , 承载的是红军长征的记忆 。

1935年2月 , 红二十五军在郧西召开万人军民大会 , 红军“打土豪、分田产”的主张赢得了在场群众的支持 , 许多人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 其中就有徒步20多里来到会场的李玉才 。

“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 我爷爷信任红军 , 坚定地跟着红军 。 ”李玉才的孙子李登科说 , 爷爷因为头脑灵活、打仗机警 , 四个月后成为一名副班长 。

然而 , 就在此时 , 他接到妻子刘立英的口信:母病重 , 速归 。

“拿好这张宣传单 , 回到家乡后 , 讲给你信任的人 , 继续扩大红军力量 。 ”与红军分别之际 , 上级给李玉才留下了这张宣传单 。

一路上 , 为了躲避反动民团的搜查 , 李玉才将宣传单缝在衣服的夹层里 。 到了家中 , 面对日益严酷的白色恐怖 , 他将宣传单交给妻子 , 自己躲进深山密林 。

“你要用生命担保宣传单 , 不能透露它的下落 。 ”临行前 , 李玉才嘱咐 。

刘立英用布将宣传单包好 , 藏到房檐的缝隙处 , 还用砖头将缝隙封了起来 。

李玉才离家后 , 反动民团为了找到这张宣传单 , 将刘立英吊起来打、用锥子扎 , 但她坚决没说宣传单的去处 。

每次看到奶奶身上的累累伤痕 , 李登科都能感受到 , 这个不识字的农村妇女的坚贞 。

1981年 , 刘立英将保存一辈子的宣传单 , 交给了郧西县委原党史办 , 了却了这桩近半个世纪的承诺 。

一名“抗捐队”宣传委员对红军的信仰

湖北口回族乡虎头岩村丁祥根的家中小院 , 宽敞干净 , 采访人员围坐在丁祥根的跟前 , 听他讲述自己的爷爷丁敬礼与红军的故事 。

1935年 , 丁敬礼为了反抗地主的压迫 , 参加了红军组织的抗捐队 , 因为读过书 , 还经常给人“做道场” , 他担任了宣传委员 。 《什么是红军》讲述的红军政策 , 让他看在眼里 , 记在心上 。

“红军到来之前 , 穷人都吃不好穿不好 , 并不是那一代人没用 , 是那个年代国民党的政策坏 , 把老百姓剥削成那个样子 。 ”丁祥根从小就听爷爷的故事 , 对于贫穷 , 也有着自己的人生体会 。

“打富——救贫哎 , 打富救贫呐……”丁祥根模仿着 , 唱起爷爷当年自编的红军歌谣 。

穿过嘹亮的歌声 , 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丁敬礼对红军那份“铁杆粉丝”的模样 , 他走村串户 , 把红军精神的内涵 , 唱给父老乡亲们听 。

丁敬礼还把自己的大儿子送到红军队伍中去 , 跟随主力部队一路长征北去 。

丁敬礼的活跃宣传表现 , 也传到了反动民团的耳中 , 他成了敌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 1935年7月 , 红军大部队北上后 , 丁敬礼不幸被抓 。

为了封锁红军宣传的主张政策 , 反动民团将丁敬礼迫害致死 。 而直到丁敬礼牺牲那一刻 , 他也没有改变自己对红军的信仰 。

如今 , 丁祥根的儿子丁家贵 , 早已是一名共产党员 , 作为村干部 , 他正在为脱贫攻坚决战 , 发起新一轮的冲锋 。

一呼百应 “大家一家”

“这地方以前每次闹土匪或是有军队经过 , 老百姓都要跑 。 再加上国民党宣传说 , 红军都是红头发 , 挖人眼睛 , 所以一开始大家对红军非常害怕 。 ”67岁的关防乡二天门村村民贾开化说 。

贾开化告诉采访人员 , 当年 , 这一带的土地都被周、桂两家地主占有 , 农民只能打工交租 , 来换一口饭吃 。 找不到活儿干的时候 , 只能饿肚子 。

“红军一来 , 地主都跑了 。 红军没收了地主的田产 , 分给穷人 。 红军给大家宣传‘打土豪、铲恶霸’的政策 , 到处张贴‘没饭吃的农民 , 快来参加红军’‘有事商量、大家一家’的标语 , 老百姓都积极拥护支持红军 。 ”贾开化说 。

郧西县原史志办主任李仁喜认为 , 国民党反动民团对老百姓的压榨极重 , 很多群众生活非常苦 , 喝的稀饭甚至能照出人影来 。 这也是红二十五军比较容易组织和发动群众 , 得到迅速壮大的原因之一 。

“当年这个地方很多人参加了红军 , 我们村那时一共78户人家 , 有76人报名参军 。 ”贾开化说 。

在郧西县革命烈士纪念馆 , 工作人员告诉采访人员 ,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充实了力量 , 来时部队2500余人 , 只用几个月时间 , 就发展到包括地方游击师、“抗捐队”在内的6000多人 , 不少群众在支援保护红军中牺牲 。

时至今日 , 郧西人民仍然珍藏着那张红军留下的宣传单 , 上面所写的“红军与穷人关系特别亲爱”今天读来 , 仍感亲切温暖 。 (采访人员李伟、王作葵、张铎、张金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