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君瑶:司母戊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付君瑶:司母戊鼎

学过中国历史的同学们 , 对司母戊鼎一定不陌生 。 它可是咱们国家的“国之重器”!那么 , 在它的背后 , 又流传着多少故事呢?

1939年3月 , 河南安阳的吴培文的叔伯哥哥吴希增在野地里探宝 , 探杆探到13米时 , 碰上了坚硬的东西 , 挖出来一看 , 头上带着铜锈 。 当晚 , 他们找了十七八个人上 , 挖掘队伍扩大到40多个村民 , 连挖了三个晚上 , 趁着夜幕动工挖掘 , 为了防备日本人发现 , 到天亮再用原土封住洞口 。 第二天晚抬上来一个铜锈斑斑的庞然大物正是震惊后世的青铜器国宝后母戊鼎 。

1937年11月 , 安阳被日寇占领 。 后母戊大方鼎出土后 , 秘密运回村中 , 暂时埋到了吴培文的院中 , 用柴草伪装好 。 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 , 向当时驻东营飞机场的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报告此事 。 黑田荣很快就来了吴培文家 , 绕着鼎一边转圈一边嘀咕“宝物!宝物!”大鼎落入了当时侵华日军的眼中 。 为了不让日军抢走大鼎 , 吴培文把大鼎几次转移 , 最终没有被日寇掠夺 。 后来 , 他把这个大鼎交给了政府 。

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 , 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 , 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 , 后被解放军发现 , 转移到南京博物院 。 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 , 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 , 成为镇馆之宝 , 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 成为了中国国家的镇国之宝 。

司母戊鼎的名字 , 也起了不少争议 。 它的名字来源于鼎内壁铸的“后母戊”三字 。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 , 称其为司母戊鼎 , 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 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 , 司即祠字 。 ”于是 , 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 。 但争议一直不断 , 有多位学者提出 , “司”字应作“后”字解 , 因为在古文字中 , 司、后是同一个字 。 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 , 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 。 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 。 如今 , 把“司”改为“后” , 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 。 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 , 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 , 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 。 改为“后母戊” , 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 。 现在呢 , 在博物馆里 , 它的名字便是“后母戊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