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谈古论今话管理之八十

【《长安十二时辰》收官了 , 唐长安繁荣的景象以及其所潜伏的危机;唐王朝表面上依然强盛 , 但内里已经转向衰落 , 这引起了关于唐王朝由盛转衰原因的关注 , 确实 , 唐王朝失败的历史教训值得倍加关注 。 本文拟深入探讨这一课题 , 供读者朋友共赏!】

大唐王朝是继隋朝之后中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的中原王朝 , 强盛的唐王朝(618年—907年)历时二百八十九年 , 共有二十二任皇帝主政 , 是一个疆域辽阔的王朝 , 在唐朝的极盛时期 , 其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 唐朝有李世民时期的贞观盛世 , 有唐高宗时期的永徽之治 , 后来 , 到了唐玄宗时期 , 其开元盛世使唐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 , 达到了唐朝盛世的顶峰 , 当时 , 唐王朝成了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

可惜 , 唐王朝达到盛世的顶峰之后 , 便开始走下坡路 , 唐玄宗在其统治的前期 , 励精图治 , 勤于政事 , 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 , 奋发图强 , 开创了唐王朝耀眼的盛世 。 但是 , 在其统治的后期 , 宠爱杨玉环 , 沉溺于享乐;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对安禄山等塞外民族的悍将授权过大 , 导致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 , 从此 , 唐王朝由盛转衰 , 步入了衰败之路 。 后来 , 尽管也有唐宪宗的元和中兴 , 促使唐王朝重新步入正轨 , 但时间不长 , 唐王朝便日益腐烂 , 逐渐败落了 。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

李世民画像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王朝之一 , 曾是中国古代王朝的楷模 , 自李渊建立唐朝起到朱温篡唐后唐朝灭亡 , 前后共延续了近三百年 , 唐王朝有过极大的辉煌时代 , 在最强盛时 , 其国力堪称当时天下第一 。 可是 , 在开元盛世之后 , 却突然转向衰落 , 最后在朱温的篡权下彻底衰亡了 , 是为什么呢?如此强盛的大唐帝国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大唐帝国走向其衰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史学家和政治家们都感兴趣的重要历史话题 。

说起来 , 唐初的开国君王李渊、李世民是幸运的 , 他们接过了隋朝留下了比较丰富的资源 , 如经济积累 , 治国经验等 , 开国之初 , 唐朝的发展是比较顺利的 , 李世民治国得心应手 , 唐初君臣合力同心 , 励精图治 , 顺利地开创了贞观之治 。

可是 , 唐朝初期治国的顺利也让唐王朝统治者产生了很大的自信 , 致使他们没有能意识到所隐藏着的危机 , 比如 , 在内 , 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政治阴影一直在发生影响 , 其阴冷的气氛一直笼罩着后世唐王室的政治舞台 , 宫斗从来也没有停止过 , 这也成了后期唐王朝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这在后面再详述 。 在外 , 李世民以安抚为主的对待塞外民族的政策 , 虽然有其和睦、调和的重要作用 , 但却隐藏着变乱潜在危机 , 一旦遇到中央政府政治军事力量减弱 , 便容易产生叛乱 , 下面再仔细分析 。

所以 , 唐朝建国之初太顺利了 , 因而 , 忽略了对危机的警惕 , 后来 , 在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 , 唐王朝进入了过渡期 , 虽他们没有能保持贞观时期的强盛 , 但也基本上维护住唐王朝强国的基本态势 , 从边防看 , 拓边之举不弱;从朝局运行来看 , 政治也算清明 , 武则天作为过渡性的帝王 , 其政治表现还是比较出色的 。 再后来 , 唐玄宗既把唐王朝的盛世推向高峰 , 但是 , 他却又使唐王朝由盛世转向衰落 , 而这种转折的发生 , 虽然有他个人的原因 , 但实质上 , 唐王朝走向衰败是多种危机因素并发造成的 , 导致了大唐王朝走向了衰亡的原因不止一个 。

第一 , 薄弱的农耕经济在乱局中受到巨大冲击 , 走向大衰退 , 致使唐王朝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 。

唐朝初期 , 由于从隋朝继承了比较富足的经济资产 , 而且 , 唐朝统治者励精图治 , 在管理上比较注重发展农业 , 政治上的清明 , 社会上的安定 , 使得农业生产得到了大发展 , 粮食丰富了 , 支出无忧 , 军资有保证 , 国力变强 , 盛世也就来了 。

后来 , 唐玄宗登基之后 , 重用姚崇、宋璟等贤相 , 在政治上 , 精简统治机构 , 裁减闲置官员 , 罢免了武则天以来的多余官员 , 同时 , 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 , 着力提高官员的素质 , 使管理效率得到提高 , 同时也减少了政府机构的财政支出 。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

唐玄宗与杨贵妃剧照

在经济上 , 鼓励开辟荒地 , 增加土地面积;大修水利工程 , 在各地大建屯田;而农耕技术提高 , 比如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技术 ,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使粮食增收 , 全国的粮仓充实 , 物价十分廉宜;财政也变得丰裕 。 而且 , 手工艺和商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 茶叶、丝绸、陶瓷等成为重要的商品 , 城市商业发展很快 , 当时 , 世界著名大都市排在前列的几乎都在中国 , 比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 。

唐长安城内 , 坊、市十分发达 , 城内有东西14条大街 , 南北11条大街 , 把全城分割成大小不等的里坊 , 而朱雀大街成为全城的中轴线和主干道 , 以此为界分成了东、西两个城区 , 分别设有东市和西市 。 而这东西两市是唐长安都城的经济活动中心 , 也是当时全国工商业贸易中心 , 而且还是中外各国进行经济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 东、西市里商贾云集 , 邸店林立 , 物品丰富 , 贸易非常繁荣 。

而外郭城中列置诸坊 , 作为都城百万人口住宅的分布区 , 据说 , 开元时期 , 唐长安城有109坊 , 各大坊内基本上都开辟东西南北十字街 , 十字街的宽度均为15米 , 被十字街隔开的4区 , 又各有十字巷 , 把全坊分为16个小区 。 其十字巷的宽度一般达2米多 。 这表明当时唐长安的都市生活和商业都十分发达 。

但是 , 唐王朝这样的盛世在走到了顶峰之后 , 开始走下坡路 , 开元末期 , 唐玄宗改变了原来的勤政风格 , 转向追求享乐 。 而进入天宝年间 , 朝政愈加腐败 , 唐玄宗沈溺于享乐 , 宠幸杨贵妃 , 重用佞臣 , 朝政管理大为松懈 , 朝中腐败成风 , 原本兴盛的经济生产也开始受到影响 。

首先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农耕经济 , 经不起大折腾 , 开始衰败 。 对农业生产管理混乱了 , 税赋增加了;而老百姓被卷入了战争 , 再也无法安心进行农业生产;还有 , 战乱四起 , 对农耕的庄稼 , 对老百姓的资产都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 , 因此 , 原本脆薄的经济繁荣局面一遇到冲击 , 便转向了大衰退 。

其次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地方割据势力乘机崛起 , 这不但摊薄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 而且 , 还需用财力物力来安抚地方豪强 , 国库几乎被掏空 , 何况 , “安史之乱”后不久 , 唐朝境内还曾经出现过很大的饥荒 , 对经济的打击非常大 。

再次 , “安史之乱”后边疆不稳 , 边疆一些小部落乘唐朝弱势之机 , 入境掠夺 , 比如 , 吐蕃人便攻占了河西走廊以及陇右等地区 。 在战乱后的相当一段时间 , 唐朝中央政府对于西部的管理越来越弱化 , 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控制权 , 这大大影响了财政上的收入 。

最后 , 西部的战乱 , 特别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掌控能力的弱化 , 使得西部动荡难以安稳下来 , 经济发展受到了冲击 , 此时 , 唐朝的经济中心随即向南移 , 而南方的经济要承担绝大部分的税赋 , 老百姓的付税大大加重 。 如此一来 , 西部遭受乱局 , 南部承担重赋 , 造成了民不聊生的混乱局面 , 薄弱的农耕经济自然经不起折腾 , 转向大衰退 , 使大唐王朝失去了稳固的经济基础 , 王朝的衰败也就难免了 。

第二 , 唐初 , 府兵制对提升国家武装力量有重大作用 , 可是 , 在唐中期之后 , 府兵制因战事频繁而负担过重 , 且由于均田制的崩溃 , 便失去支撑的经济条件 , 府兵制变得名存实亡 , 这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对军事力量的掌控 , 从军事上导致了唐王朝的败落 。

唐初的府兵制发展得很好 , 促进了唐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 贞观时期的强大军事力量正是依据这个府兵制来支撑着的 , 唐王朝之所以能不断地拓展边疆 , 让周边国家臣服 , 也是靠这个府兵制来提升军事力量的 。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制之一 , 其显著特点是兵农合一 , 府兵平时是耕种土地的农民 , 他们农忙使耕作土地 , 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而战时 , 府兵就是军队成员 , 编入军队打战 。 府兵的选拔和管理专门由折冲府负责 。 折冲府是贞观十年(636年)由统军府改变而来的 , 折冲府的统军为折冲都尉 , 别将为左右果毅都尉 。 折冲府分布与全国各地 , 可根据需要置废 , 但全国府数增减不恒 , 较多时为六百三十三府 。 折冲府分上、中、下三等 , 上府一千二百人 , 中府一千人 , 下府八百人 , 所属的兵士通称卫士 。

折冲府所选拔的府兵是来自于上六等的户籍家的青壮男子 。 唐朝时户口本根据经济状况分九等 , 下三等的农民是没有资格当兵的 , 当时能当兵是很荣光的 。 只有上、中等的青壮男子 , 愿意当兵的 , 由折冲府挑选上才能去服兵役 。 府兵服兵役有一个特点 , 那就是军饷和装备必须自备 , 政府是不给粮食和武器的 。 当然 , 作为回报 , 政府会对服兵役的府兵免除“租庸调”(按丁交纳的赋税和徭役) , 他们不必向国家上交粮食、布帛 , 也可以免服劳役 。

府兵制有它的优势 , 首先 , 由于府兵都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 而装备和粮饷是自备的 , 这便使府兵们有了较强的战斗力 , 因为粮食、马匹和刀枪关系到他们在战斗中的性命 , 自然是要选择好的 , 合适的 , 所以 , 府兵们的铠甲、战马和兵器一般都比较精良 。

其次 , 当时的府兵是从家境富裕的良家子弟中遴选的 , 当兵既是自愿的 , 又是经过优选而来的 , 所以 , 府兵们得到了社会的尊重 , 有较高的荣誉感 , 有报效国家的使命感 , 士气好 , 凝聚力强 , 战斗力自然也是很强的 。

再次 , 府兵依靠免税赋来征兵 , 这能为唐朝政府节省庞大的军费开支 , 而府兵自带军饷、马匹、武器 , 这也减少了管理环节的财务漏洞 , 能实打实地把粮饷用在府兵身上 , 这是很有益处的 。 据统计 , 唐朝大约有600—800个折冲府 , 若按平均每折冲府1000人计算 , 那么 , 全国大约有近80万府兵 , 至少也有60万以上 , 府兵自备武器、战马等作战物资 , 这可为政府减少了巨大的财政开支 。 而些费用由富人来承担(加入府兵的是富裕家庭的男子) , 政府或许让普通穷人减少交纳苛捐杂税 , 可见 , 府兵制在当时是养军队的好办法 。

但是 , 随着唐王朝战争次数的增加 , 边疆进攻的战事增多了 , 防御战线也延长了 , 如此一来 , 兵役也变得繁重了 。 原来 , 防戍边疆的府兵会有一定的番休期限 , 农忙时可以回家耕作农田 , 后来 , 却由于战事繁忙 , 常常被强留久戍 , 没有归家的机会 , 渐渐的 , 当兵不仅失去了原本的荣光 , 而且因为太忙太累 , 很多人都不愿意服役了 , 甚至有兵士开始逃离军队 。

此外 , 府兵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低 , 唐初 , 折冲府属下的士兵还是比较受尊重的 , 作为国家军队的成员 , 有自豪感;特别是那些中央宿卫的府兵 , 皇帝有时还会同他们一起演宫廷骑射 , 受政府官员的重视 , 当士兵很荣耀 , 但是 , 在武则天之后 , 朝廷曾出现的乱局 , 使得府兵们常常被贵族权臣借用 , 成私家兵丁 , 这导致了府兵威信大降 , 人们甚至以府兵为耻 。

还有 , 政府对府兵的重视也大不如前了 , 比如 , 之前对于府兵死难者家属是有抚恤和褒奖的 , 而后来 , 朝中大权由佞臣掌控 , 府兵被权臣借用 , 用兵方式复杂化 , 对死难者家属的抚恤也没有了 , 这让府兵们非常失望 。

最后 , 也是最重要的 , 在唐高宗以后 , 特别是在开元末天宝初 , 原本支撑着唐王朝经济繁荣的均田制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了 , 国家对土地的掌控力大大减弱 , 地主兼并土地 , 国家的荒地开发后归私有 , 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越来越少 , 均田制先是遭到了破坏 , 后来便崩溃了 。 如此一来 , 作为府兵主要征发对象的均田农民 , 也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 , 越来越少了 。

到了天宝初期 , 一方面是府兵逃散状况日渐严重 , 另一方面是兵源大大减少 , 府兵制瓦解了 , 到了天宝末年 , 府兵制只留下了官员和虚报的兵额 , 其实已名存实亡 。 没有兵源 , 唐王朝只能拿钱去雇佣外国人员当兵 , 所以 , 边疆上几乎都是外国兵守护的 。 像安禄山、史思明、安思顺、哥舒翰、高仙芝等 , 姓名是中国的 , 封疆大吏的官位也是唐王朝授封的 , 但是 , 他们有自己的心思 , 与唐王朝并没有能一条心 。 “安史之乱”产生后 , 之所以会出现边疆事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府兵制已经彻底失败了 。 所以 , 府兵制的崩溃是导致唐王朝中央军事力量衰落的基本原因 , 也是导致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 。

第三 , 藩镇节度使制度的设立 , 募兵制出现 , 藩镇割据的形成 , 大大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权力、实力和权威 , 唐王朝分化瓦解已难以避免 。

对于唐朝的衰落 ,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唐玄宗的后期开始的 , 因为唐玄宗自信心太强 , 喜好开疆拓土 , 加强了对周边民族的攻击 , 而府兵制被募兵制所取代 , 唐玄宗纵容安禄山等藩镇节度使 , 让他们做大做强 , 这造成了难以收拾的后果 。

史书上说 , 开元中后期 , “天子有吞四夷之志 , 为边将者十余年不易 , 始久任矣;皇子则庆、忠诸王 , 宰相则萧嵩、牛仙客 , 始遥领矣;盖嘉运、王忠嗣专制数道 , 始兼统矣 。 ”(参看《资治通鉴·唐纪》) 。 边将节度使做大做强已经很严重 , 所以 , 说唐玄宗后期导致了唐王朝走向衰败 , 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

从唐太宗到唐高宗 , 再到唐玄宗 , 唐朝的国力处于上升趋势中 , 在这样的趋势中 , 中央政府的权力依然很大 , 权威性也很强 , 戍边将领对中央政府还是顺从的 , 不敢挑起事端 , 可是 , 边境节度使权力的不断增强却已经潜伏着危机 , 而处于强势中的唐朝帝王们似乎没有能觉察到 。

唐玄宗时期 , 册封了十个节度使 , 史称“天宝十节度” , 即:安西(新疆南路)节度使;北庭节度使(新疆北路);河西(甘肃到新疆一带)节度使;朔方(宁夏)节度使;河东(山西太原)节度使;范阳(北平到山东一带)节度使;平卢(热河)节度使;陇右(青海)节度使;剑南(四川)节度使以及岭南(广州)节度使 。

这十个节度使掌管了约四十八万六千九百人的军队 , 而到了天宝末期 , 在节度使中 , 有一些是由胡人来担任的 。

唐初 , 领兵戍边的将领只负责打仗 , 不管政治 , 不染指地方经济 , 可是 , 后来唐朝统治者重视在边境开疆拓土 , 需要领兵将领长期守在边境 , 而将领监管地方政务有利于调动后勤力量来支持拓边的战事 , 于是 , 中央政府便特别授予节度使印信 , 使其全权调度当地的军政、经济、民生等事务 , 节度使便有了集军、政、财于一体的权力 。 说白了 , 节度使就成了地方的“土皇帝” 。

节度使领兵打战 , 有军事权力;而且能自己征兵、练兵 , 能扩大和增强军队力量 , 这是很可怕的 。 此外 , 节度使不仅能向中央政府索求划拨银两 , 用于治军 , 而且还有独立的征收税赋的权力 , 这便有了财政方面的权力;最后 , 节度使能独立任命当地的官员 , 这便有了人事任命权 , 壮大官员队伍也成了其分内之事 。

节度使制度加上了募兵制 , 使得唐朝的边境军队的战斗力迅速增强 , 当时 , 唐朝一个藩镇的军事力量可以压制一个甚至几个敌国部落 , 因为节度使拥有军、政、财等方面的大权 , 有利于汇聚各种力量于战斗中 , 战斗力自然就加强了 。 这是大唐王朝边疆军事力量强大的重要表现 , 也是唐王朝鼎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

但是 , 这一节度使制度却潜伏着巨大的危机 , 因为节度使拥有所辖之镇的全部军政人事和财务大权 , 他们所招募的军队是忠于自己的军队 , 所选拔精锐称为“牙兵” , 成了节度使的“亲兵” , 他们只忠于节度使 , 不属于朝廷管制 , 而其实力却比唐朝中央军更强 。

开元末期 , 藩镇的力量不断强大 , 而有的节度使竟然同时管辖几个藩镇 , 比如 , 安禄山是范阳、平卢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 , 其实力堪比半个唐朝的军事力量 , 甚至比中央军的实力强 , 如此一来 , 安禄山等悍将会没有反叛之心吗?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

安禄山剧照

在开元前期 , 唐王朝中央政府还比较强势 , 而进入开元后期 , 唐玄宗沈溺于娱乐 , 宠爱杨贵妃 , 朝中大权先是由李林甫 , 后来是由杨国忠等佞臣把持 , 同时 , 朝中党争不断 , 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量大大减弱 , 而府兵制的崩溃让中央政府军事力量大大减弱 , 加上朝廷神策军等由宦官掌控 , 节度使的胆子就大了 , 安禄山等发动了“安史之乱” , 自此 , 各地藩镇持强而揽权 , 中央政府的掌控力量被大大削弱 , 藩镇割据正式形成 , 唐朝皇帝再也无法改变藩镇割据的状态 , 再也无法回到开元之前的皇帝强势专权的时代了 。

而且 , 分化还在继续 , 离心力越来越强 , “安史之乱”一出现 , 便战乱频发 , 直接导致唐王朝人口锐减 , 经济遭到巨大破坏 , 藩镇割据的趋势已无可逆转 。 而安禄山、史思明的恶劣行为 , 成了藩镇强势的诸侯和将领们的“坏榜样” , 各地独掌权力的地方豪强 , 开始尝试着不听中央的指挥 , 拥兵自立 , 以谋取自己的私利 , 藩镇的揽权者各自为政了 。

到了天宝之后 , 藩镇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 之前 , 是藩镇的主官与所属的将领密切配合 , 共同应付或对抗中央 , 挑战中央政府的权威 , 而在后来 , 在藩镇本身也产生了离心力 , 藩镇的主官也失去了对掌兵将领的控制 , 甚至还受到了掌兵将领的掣肘 , 沦为维护悍将骄兵利益的代理人 , 有时 , 藩镇主官不顺掌兵将领之意 , 便会遭诛杀 。

比如 , 唐末西川的藩镇主官高骈便是被作乱的藩镇突将攻入府宅 , 高骈许予突将官职及利益 , 突将才归降 , 最后高骈找机会杀了突将 。 高骈算是机智的 , 保住了命 , 而在当时 , 悍将驱逐藩镇主官的事屡屡发生 , 主官被杀并不罕见 。

中晚唐时期 , 藩镇的悍将骄兵作乱已成了经常发生的动乱事件 , 各地的动乱事件已经难以遏制 , 唐王朝处于动乱的漩涡之中 , 藩镇主官揽权挑战和反抗中央政府 , 而藩镇的悍将骄兵又挑战藩镇主官 , 唐王朝衰败已经不可逆转 , 只是 , 在复杂的博弈与制衡中 , 中央政权暂时处于勉强的稳态之中 , 而后来黄巢起兵打破了暂时的平衡 , 唐王朝便土崩瓦解了 。 当时藩镇已处于乱局之中 , 曾经是强势的河朔三镇也日益衰落 , 中央政权弱化 , 藩镇力量也因内部争权而变弱 , 新的军阀朱温、李克等便乘机消灭在河北河南地区的“河朔”藩镇力量 , 灭了唐王朝 , 为五代十国各政权的出现劈开了一条路 。

第四 , 朝中佞臣专权 , 加上朋党之争不断 , 使中央政府的掌控能力和权威性被大大削弱 , 而朝中的乱局使藩镇节度使有了可乘之机 , 向朝廷要权 , 乘机壮大势力 , 造成唐王朝逐步衰落 。

唐玄宗后期 , 贤良的宰相都退出政坛 , 唐玄宗重用李林甫为相 , 而李林甫任相达十九年之久 , 他当政期间 , 乘唐玄宗沈溺于娱乐而怠政之机 , 揽权擅政 , 掌控了朝中大部分权力 , 朝中的军政大事及人事财政等 , 大都被李林甫控制着 。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详析李唐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根本原因(上)// //

《长安十二时辰》中“右相”剧照

李林甫在处理政事时 , 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 , 而是以个人利益为重;不是以处理好政务为目的 , 而是在处理政务时极力为自己捞取钱财;不是尽量避免政策推行的失误 , 而是竭力维护自己在朝中的政治地位 。

前期 , 李林甫为了巩固自己在朝中的政治地位 , 与安禄山狼狈为奸 , 他竭力支持安禄山等藩镇势力的做大 , 因为李林甫担心唐玄宗会任命边境汉将为宰相 , 夺取他的相权 , 所以 , 他着力推荐胡人担任边境将领 , 他知道胡人没有条件做宰相 , 不会威胁到他的相权 。 开元、天宝时期朝廷任命了一大批胡人任边关重镇的统兵将领 , 这与李林甫在朝中的支持和推动是分不开的 , 否则 , 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哥舒翰等 , 不可能同时掌控边境重镇的大权 。

李林甫还利用他手中的权力 , 打击异己 , 培植亲信 , 如张九龄、严挺之等贤臣就是被李林甫排挤出朝廷的;而李适之、杨慎矜等 , 作为李林甫的政敌 , 皆被李林甫迫害致死 。 在李林甫任相的后期 , 掌控了朝中大部分权力 , 唐玄宗沈溺于享乐之中 , 完全被李林甫所蒙蔽 , 几乎是被架空了 。

更可怕的是 , 李林甫还阴毒地为未来布局 , 他利用手中的权力 , 指挥朝中的势力 , 插手立储之事 , 他与武惠妃勾结 , 筹谋让惠妃之子寿王李瑁取代李瑛为太子 , 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陷害致死 。 后来 , 李亨继位为太子之后 , 李林甫又多次陷害他 , 并陷害和处死了太子身边的不少大臣 。

李林甫干预皇室 , 陷害忠臣 , 培植亲信 , 贪赃枉法 , 重用胡将 , 乘唐玄宗“渐肆奢欲 , 怠于政事”之机 , 揽夺朝中大权 , 养成了天下之乱 , 他是导致大唐王朝衰落的佞臣之一 。

后来 , 另一佞臣杨国忠取代了李林甫 , 当上了宰相 , 朝中的大局不但没有变好 , 反而更糟 。 杨国忠是杨贵妃的族兄 , 属皇亲国戚 , 杨国忠借助于得宠的杨贵妃的庇护而飞黄腾达 , 升任宰相 , 封卫国公 。 杨国忠在朝中最多时曾身兼四十多个职务 。 在他任相期间 , 专权误国 , 败坏朝纲 , 最突出的祸国举动 ,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 其一是穷凶极奢 , 聚敛钱财 。 杨国忠在理政方面是个笨角 , 但在敛财方面却是一个能人 , 为了敛财 , 他不择手段 , 不惧任何人;其二是竭力与藩镇悍将争权夺利 , 特别是与安禄山形成了激烈的矛盾 。 杨国忠妒忌安禄山受宠 , 害怕安禄山权力增大而阻止他敛财 , 于是 , 他设计陷害安禄山 , 这逼迫了本来就有二心的安禄山造反 , 导致安禄山、史思明等以“诛国忠、清君侧”为名 , 发动了“安史之乱” 。 佞臣揽权 , 造成唐王朝的腐败 , 激化各种矛盾 , 对唐王朝走向衰落富有重大责任 。

此外 , “安史之乱”后 , 唐王朝出现的“党朋之争”也是导致唐朝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 从唐宪宗时期开始 , 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 , 与以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产生了激烈的争斗 , 争斗一直持续到唐玄宗时期才算结束 , 持续时间近40年 。 牛、李两派朝中大臣相互倾轧 , 互相攻击 , 相互掣肘 , 从朝廷波及到地方 , 从掌权的核心参透到政权的基层 , 其争斗之激烈 , 演变到最后 , 连皇帝都无法制止 。

“李党”代表着世家大族官僚集团的根本利益 , 而“牛党”大多数是科举出身的官员 , 他们代表着庶族地主和科举官员的利益 , 这是一场门阀士族与寒门士族之间的激烈较量 。 这一场较量发展到最后 , 不仅是两败俱伤 , 而且可以说是“三败俱伤” 。

“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 , 再也没有力量继续争斗 , 他们败了;而“李党”则被贬谪为地方官 , 也一样属于失败;而皇室作为“第三方” , 实际上更是元气大伤 , 从表面看 , 是牛、李两党代表着庶族官僚与士族官僚之间的权力斗争 , 而实质上 , 斗争造成了巨大的内耗 , 导致朝中矛盾的尖锐化 , 加深了朝中的政治危机 , 同时 , 因为朝中大臣的矛盾 , 互相诋毁 , 互相削弱 , 使藩镇节度使和朝中宦官的力量得以快速做大 , 这加速了逐渐腐朽的唐王朝走向衰亡 。

综上所述 , 不难发现 , 一个盛世王朝的衰败 , 往往不是一个原因所造成的 , 而是由多重的原因并发而起作用的 , 唐王朝之所以从唐玄宗后期 , 即开元末天宝初开始出现由盛转衰的现象 , 不是一个原因 , 而是系统因素在起作用 , 上面 , 笔者分析了起主要作用的四个重要因素 , 即农耕经济遇大乱而发生大衰退 , 府兵制崩溃削弱来唐王朝的中央军事力量 , 藩镇节度使的做大对唐王朝中央政权产生了威胁 , 佞臣揽权和朋党之争导致中央控制能力的大大削弱等 , 这是研究大唐王朝走向衰落必须重视的几个重要原因 , 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教训 。

在文章的下篇 , 将继续分析唐王朝走向衰败的另外一几个因素 , 比如宦官专权乱政 , 外戚后宫干政 , 皇帝年少误国 , 以及科举取才机制变质等等 , 这也都是导致唐王朝衰落的原因 ,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引起读者朋友们交流讨论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