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身为南宋皇室之后的赵孟頫 , 还没有等到为国家建功立业 , 国家就灭亡了 。 彼时还年轻气盛的他自然胸中苦闷 , 就这样走上了仕元的道路 。 来到元朝都城的赵孟頫立刻展现出过人的才华 。 忽必烈十分看重这个有胆有识的大才子 , 然而面对忽必烈的赏识 , 赵孟頫却未能因此大展宏图 , 反而心中惴惴不安 , 这又是为什么呢?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

赵孟頫一进京城 , 忽必烈一见就惊呼 , 在《元史新编》中是这样记载的“才气英迈 , 神采焕发 , 如神仙中人” , 非常喜欢赵孟頫 , 就安排赵孟頫坐在右丞相的上首 。 元朝丞相有两位 , 一个左丞相 , 一个右丞相 , 元朝尚右 , 所以右丞相比左丞相大 。 坐在右丞相的上首 , 那就紧挨着皇帝了 , 地位何其尊贵 。 于是马上就有人反对 , 说赵孟頫宋朝皇室宗亲 , 不宜陪伴笔下左右 , 忽必烈理都不理 , 可见忽必烈是多么喜欢这个赵孟頫 。 人都是有情感的 , 既然皇帝这么欣赏和喜欢 , 也就会换来赵孟頫的尽心辅佐 。

比如有一天 , 皇帝找到赵孟頫让他写一份诏书 , 说尚书省成立 , 就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 诏书写好之后 , 皇帝看了之后就夸啊 , 说你的文章写的完全表达了我的心思 。 赵孟頫不但文章写得好 , 文人正直 , 敢于仗义直言 。 比如有一回 , 皇帝召集百官讨论刑法问题 , 有很多人建议对那些贪赃二百贯元钞者处死 。 赵孟頫马上提出反对 , 说钞票发行之出 , 以银子为依据 , 开始一比一还算合理 , 一贯元钞顶一两银子 。 可是二十年之后 , 纸币发行量太大 , 已经超过二十倍 , 这个时候二百贯就处死 , 岂不太重了?赵孟頫的话还没有落音 , 有人站起来就说你一个南人怎么敢反对元朝 。 在元朝人分四等 , 重点提防的就是南人 。 面对这种挑战 , 赵孟頫毫不畏惧地说 , 我奉诏参加讨论刑法 , 刑法关乎人命 , 我有话不能不说 。 你倚仗你的权势欺凌弱小 , 你有道理吗?这一番话说的这个反对者哑口无言 。 由此可见 , 赵孟頫虽然仕元 , 却并没有失去做人的人格和骨气 。

可是不久赵孟頫就后悔了 , 就想辞官回家 。 为什么呢?我分析有这么几个原因 。 第一 , 不受重用 。 虽然忽必烈非常喜欢赵孟頫 , 可是无奈朝中权贵的抵制 , 半年多了 , 才给他一个官职 , 叫做兵部郎中 , 从五品 。 元朝这兵部没有军权 , 不管军队 , 郎中无非就是负责全国的驿站 。 这个官职其实在当时就是个肥缺 , 朝中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岗位 , 可是对于赵孟頫而言在 , 这样的官职对他实现志向没有什么关系 , 所以他的政治热情迅速减退 。 第二 , 遭受屈辱 。 赵孟頫是艺术家 , 喜欢无拘无束 , 喜欢个性自由 , 可是你到了朝廷为官 , 朝廷中的等级森严 , 繁文缛节 , 让他无法忍受 。 尤其是有一次赵孟頫上朝迟到了 , 结果遭受了鞭打的刑罚 , 这可是奇耻大辱啊 。 第三 , 舆论压力 。 赵孟頫是一个南宋遗民 , 本来一直采取与元朝朝廷不合作的态度 , 后来响应皇帝的征召进了朝廷 。 跟着他一起进朝廷的人一年之后纷纷辞官回乡了 。 那些始终坚持与元朝廷不合作的人 , 就对赵孟頫尤其鄙视 , 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压力 。 第四 , 生活困难 。 赵孟頫担任的是兵部郎中 , 从五品 , 可是他的工资不够花啊 , 经常没有饭吃 。 综合以上几个理由 , 赵孟頫实在是在京城待不下去了 。 就向皇帝提出辞官回乡 , 忽必烈当然不会答应 , 就设法挽留他 。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

赵孟頫有一次骑马上朝 , 路过皇宫的右墙 , 由于路太窄 , 马失前蹄掉进了护城河 。 皇上听说消息之后立刻下令 , 把宫墙向西挪两丈 , 拓宽道路 。 赵孟頫心想 , 皇帝年事已高 , 身体又不好 , 如果他驾崩了 , 就失去了朝中的支持者 。 以他前朝王孙的地位和身份要想在元代的政治舞台上建功立业基本不可能 。 如果进入元代的政治中心 , 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 , 会有很大的风险 , 甚至性命难保 , 所以要求辞官回乡 。 可是皇帝就是不答应 , 于是他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 , 提出去地方担任官职 。 在赵孟頫多次反复请求之后 , 皇帝终于松口了 , 所以元朝政府就任命赵孟頫为济南路总管府知事 , 就这样 , 赵孟頫离开京城 , 来到了济南府 。

赵孟頫来到济南之后 , 感到身心的释放 , 一下子自由了 。 总管府知事也没有多少事情 , 公务之余除了习字 , 作画 , 读书之外就在济南城周观赏各种自然景观 , 趵突泉 , 大明湖 , 千佛山 , 尤其是鹊山和华不注山 , 到处都留下了赵孟頫的踪影 。 元世祖忽必烈驾崩 , 元成宗继位 , 新皇帝要召赵孟頫回京编写《世祖实录》 , 赵孟頫以有病为由 , 回到了家乡吴兴 , 过上了闲居的生活 。 当赵孟頫回到吴兴之后结识了一位好朋友 , 叫做周密 , 字公瑾 , 号华不注山人 , 是南宋期间著名的诗人和收藏家 。 他们两个真的叫做忘年交 , 两个人相互欣赏 , 惺惺相惜 , 彼此称兄道弟 , 关系非常密切 。

有一天赵孟頫和周密以及几个朋友一起喝酒 , 做诗 , 聊天 。 酒酣耳热 , 赵孟頫就兴奋起来了 , 就开始描述他在济南的生活 , 描述济南周边的景色 , 尤其是说到鹊山和华不注山的时候 , 那种兴奋 , 令人神往 。 可是赵孟頫聊着聊着就发现他这个老朋友神色不对 , 闷头不语地头喝酒 。 第二天一大早 , 周密就上门 , 打开心扉 , 倾吐他自己内心的苦闷 。 原来这周密就是山东济南人呢 , 可是他从来没有回过家乡 。 宋朝灭亡 , 宋王室南迁 , 他的曾祖父跟着宋高宗来到南方 , 落户吴兴 , 他曾经在南宋末年担任过义务的县令 , 南宋灭亡之后从此不做官 , 避难逃回了吴兴 , 一直在吴兴生活 , 从来没有回到济南去 。 可是他非常想回老家 , 当听到这赵孟頫描绘济南周边景色的时候 , 尤其是华不注山 , 他不禁怦然心动 。 于是一大早又来了 , 说兄弟我就想再听您描述一下我那老家的景色 。 周密的这一番话让赵孟頫非常感动 , 他就对周密说 , 您对家乡这个情怀让我非常感动 。 他把周密领到自己的书房对周密说 , 可是兄弟不才 , 用语言描述实在太有限了 , 就让我把这济南的景色给你画出来 。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

于是他根据记忆把济南周边的景色和他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眷恋倾注在这个画卷之中 , 传世之作《鹊华秋色图》诞生了 。 只见画面内平原上秋色正美 , 朦胧之中雨意渐浓 , 懂行的一眼就看出这可是上乘之作 。 虽然根据记忆所画 , 它确实济南八景之一“鹊华烟雨”的最好写照在 , 之所以说是最好的写照 , 是因为赵孟頫不是根据实物去画景 , 而是在写意 , 表达的是他心中对周边景色的一种理解 , 倾注了他的感情 , 不如此无法表达他对祖国山河的眷恋 , 不如此也无法慰藉他的好朋友周密思乡的情怀 。 所以这幅画完成之后 , 周密如获至宝 , 开始挂在墙上 , 天天观赏 , 后来收录到他的著述《云烟过眼录》中 , 时不时拿出来观赏 , 就好像回到了家乡 , 可以慰藉自己思乡的情怀 。

虽然周密得到了此画 , 但是很快就去世了 。 可是周密去世之后 , ,《鹊华秋色图》一直流转有序 。 在元明两代一直在民间流转 , 到了清朝开始被一位著名的词人纳兰性德收藏 , 后来《鹊华秋色图》进入了清宫 , 成为乾隆皇帝的宝贝 。 乾隆皇帝开始非常欣赏这幅图 , 而在在这幅图上题了四个大字“鹊华秋色” , 这四个字比原图都大 。 可是后来发现赵孟頫把山的位置画错了 , 一怒之下 , 就把这《鹊华秋色图》打入冷宫封存 。 之后乾隆皇帝已经把这个事情忘了 。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带你了解传世名画《鹊华秋色图》// //

有一次又来到济南 , 这一次不是登城观景 , 而是游览大明湖 。 大明湖畔有一座桥叫做鹊华桥 , 一看到这个鹊华桥 , 又想起了《鹊华秋色图》 , 又下旨去宫里把《鹊华秋色图》给我取来 。 拿来之后 , 看着这幅画诗兴大发 , 题了两首诗 。 诗题完不久 , 乾隆皇帝的皇后去世了 。 皇帝难过之余就想 , 都是这幅画惹的祸 , 这《鹊华秋色图》就是个不祥之物 , 于是就准备把这幅画烧了 。 当火盆端上来要烧这幅画的时候 , 乾隆皇帝后悔了 , 他知道这幅画流传了几百年了 , 如果任性把它烧了 , 后人会耻笑他的 , 就这样 , 这幅画第二次打入冷宫被封存 。

其实对于一个古代名画来说 , 封存是最好的保护 , 所以《鹊华秋色图》就避免了在民间流转的磨难 , 一直是清宫的收藏 。 辛亥革命之后 , 中华民国成立 。 所有的清宫收藏 , 包括《鹊华秋色图》成立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收藏 。 可是1933年11月 , 山海关被日本占了 , 北京不再安全 , 所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决定 , 宫古文物南迁到上海 。 1936年 , 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 , 这些文物又迁到了南京 。 1937年 , 日本全面侵华 , 南京也不安全了 , 这些故宫南迁的文物迁到了大西南 。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 , 这些文物又回到了南京 , 1948年 , 国民政府败逃台湾 , 这些故宫南迁文物就跨过海峡来到了台湾 。 从此这《鹊华秋色图》就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 。

关于《鹊华秋色图》的故事就讲到这里 , 欢迎大家交流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