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公元227年 , 诸葛亮上《出师表》 , 临表涕零 , 言辞恳切 。 然而 , 比起眼泪 , 职场更相信实力 。 板上钉钉的事实是 , 错失街亭后 , 第一次北伐只能草草收场 。 诸葛亮无奈之下只得挥泪斩马谡 , 上疏自请降职三等 。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与强国曹魏的首次交锋以这种结局收场 , 对蜀汉来说是很不利的 。 在第一次北伐前 , 因为魏蜀之间多年没有发生战事 , 魏国的防守已经松懈 。 这也是北伐前期蜀军势如破竹的一个重要原因 。 然而 , 一击不中 , 魏国提高了警惕 , 重新布防 , 最好的战机已经丧失 。

就在这个时候 , 诸葛亮听闻 , 陆逊大破曹休 , 魏军调集重兵 , 陈于东线 , 关中空虚 。 于是再次兴起了北伐的念头 。

可是 , 蜀国乃是小国 , 满打满算也就那么点家底儿 , 经不起再挥霍了 。 因此对于诸葛亮再次北伐的提议 , 朝野上下充满了反对声 , “多言未可轻动” 。

面对质疑 , 诸葛亮心里明白 , 要想顺利出征 , 必须先统一全公司上下的认识 。 于是 , 划定北伐大计的又一封项目计划书横空出世 , 这就是《后出师表》 。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对于继续北伐这样一个全公司上下都充满了反对情绪的项目 , 应当如何论证才能打消朝野怀疑?

必要性、可行性、项目资源、风险预判

必要性分析

与《出师表》开头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样 ,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依然是一开头就抬出刘备 , 把刘备定位为蜀汉北伐的“灵魂支柱”和兴复汉室的“精神教父” 。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 , 王业不偏安 , 故托臣以讨贼也” , 将北伐讨贼定位为企业使命 , 无疑为北伐增添了不可驳斥的正当性 。

有了企业使命作为基础 , 再讲“不伐贼 , 王业亦亡 , 惟坐待亡 , 孰与伐之”的道理 , 就显得更顺利成章了 。 打是死 , 不打也是死 , 如果因为敌人强大 , 我们就畏缩不前 , 不参与竞争 , 那不是坐以待毙吗?只有打 , 可能还有一线生机!

这时的诸葛亮 , 把北伐变成了一个不得不做的选择 , 使项目的开展具有了充足的必要性 。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随后 , 诸葛亮开始举例:

汉高祖英明盖世 , 手下的谋臣张良、陈平老谋深算 , 但还是经历了万般辛苦危难才安定天下;咱们君臣更比不上人家了 , 指望靠长期相持 , 安安稳稳地取得天下 , 怎么可能呢? 刘繇、王朗占据州郡 , 割地自守 , 讲起策略来也都头头是道 , 旁征博引 , 结果不还是让孙策慢慢坐大 , 吞并江东?

这无疑是在告诉朝野上下 , 据守自保 , 是没有出路的!

可行性分析

但是 , 接下来问题来了 , 虽然北伐很重要 , 可第一次北伐准备那么充分 , 还是以失败告终 。 北伐究竟有没有希望呢?

面对这一质疑 , 诸葛亮又开始拿曹操举例子:

曹操智谋超群 , 用兵如神 , 但在战争中也屡屡遭遇险情 , 好几次差点把命都丢了 。 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 , 最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 。 我们想不冒风险就得天下 , 怎么可能呢?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攻不下 , 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没有成功 。 这么一个能人 , 还屡屡挫败 。 我们的才能比不上他 , 要想保证百战百胜 , 怎么可能呢?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如果说刘邦、张良的事迹已经比较久远 , 竞争环境有所差异的话 , 那么曹操是诸葛亮曾经直面的竞争对手 , 说服力无疑更强 。

回顾曹操的事迹 , 无非是要告诉朝野:胜败乃兵家常事 , 经历过那么多挫败的曹操最终也崛起了 , 只要坚持北伐 , 最终是有希望兴复汉室的 。

项目资源分析

然后 , 诸葛亮给刘禅算了两笔帐:

第一笔:就这一两年 , 蜀汉已经丧失了七十多位将官 , 一千多位精兵 , 这都是多年以来积攒的精锐 , 再这么损耗下去 , 仗恐怕更难打 。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言下之意是:考虑到资源的折旧率 , 现在就该实施项目了 。 再往下拖 , 就不划算了 。

第二笔:眼看这战争是停止不了 , 反正都要备战 , 主动进攻和被动防守所耗费的资源是一样的 。 不趁这个时候主动进攻 , 而以一州之地跟敌人长期相持 , 怎么行?

这是在说 , 据守也好 , 出击也好 , 其实损耗是一样的 , 那为什么不积极掌握主动权呢?

风险预判

该分析的都分析完了 , 接下来该讲讲北伐的预期和可能面对的风险了 。 有意思的是 , 诸葛亮并没有再像《出师表》一样给出铿锵有力的承诺 , 而是婉转地讲起了故事:

当年先帝败当阳、走夏口 , 曹操以为天下平定了 , 结果我们联东吴 , 取巴蜀 , 夺汉中 , 奠定了汉室基业 。 可是就在这顺风顺水的时候 , 却被东吴在背后捅了一刀 。 先帝起兵报仇 , 又大败而归 , 曹丕就此称帝 。 天下的大事 , 真的是太难预料了 。

随后话锋一转:

不论情况如何 , 我诸葛亮都会 “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至于北伐的结果怎么样 , 可能不是我能够料到的了 。

这一番对竞争曲线的分析 , 加上夹叙夹议的自我剖白 , 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 , 胜败之间 , 乃是一环扣一环 , 有可能相互转换 。 要在胜中看见败 , 更要在败中看见胜 。 现在一时低落不要紧 , 不惧风险 , 敢打敢拼才最重要 。

而诸葛亮在文章最后“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的表白 , 也成为了忠臣良将的千古绝唱 。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看看你的项目计划书 , 有没有说清楚这几点?// //

历来史家对《后出师表》多有质疑 , 认为或许并未诸葛亮所作 。 原因之一是 , 《后出师表》的情感状态与《出师表》相比有很大差别 。 然而 , 虽然《后出师表》的雄心壮志与萧瑟悲情都少了一些 , 但是在事实分析上却更客观了 , 在态度上也更坚决了 。 如果说《前出师表》是以情动人的话 , 那《后出师表》就是真正的以理服人 。

于是 , 在这一年的冬天 , 诸葛亮再率蜀汉大军 , 出散关 , 围陈仓 , 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北伐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