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银锭破解江口沉银之谜

2005年 ,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江口镇在岷江河道内修建引水工程时 , 意外地挖出了一段木鞘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挖出的木鞘和其中的银锭

木鞘中整齐地码放着七枚五十两的银锭 , 银锭上刻有“京山”、“湘潭”、“崇祯十年”等地名和年份 。 经鉴定 , 这七枚银锭为明代银锭 , 属国家珍贵文物 。 由此考古学家们初步确定了张献忠江口镇沉银之说 , 并在2017年正式展开“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的考古挖掘工作 。

此次挖掘出水的文物中 , 银锭的数量尤为可观 , 相信来过“沉银重现——四川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的观众们都深有体会 。

???

银锭代表着什么

除了挖掘出水的文物之外 , 展厅中还展示着从“5·1彭山区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中追缴回来的国家一级文物——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 。 这枚银锭内錾刻铭文“征完万历二十七年分都水司正银壹百两正 , 万历二十七年四月□日武冈州知州应楠 , 史何添继 , 银匠王文青” 。

其中 , 武冈州即今湖南省武冈县 , 都水司为明代公布所管辖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司之一 , 掌管河渠航道、道路桥梁等事务 。 从铭文来看 , 这枚银锭即是都水司专项征银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 展厅中其他的银锭上大都也錾刻着铭文 , 如“四川十四年行税艮(银)伍拾两 , 抚臣廖大亨 , 司臣侯安国 , 解官唐皋 , 承差丘起龙 , 按臣陈良谟 , 艮(银)匠郭应”、“衡阳县征完崇祯十五年分轻赍艮(银)伍十两 , 艮(银)匠刘永”、“湘潭县运粮官军行月银五十两”等等 , 从“税”“征”等字样和上文所提到的都水司专项征银 , 我们便可发现银锭与赋税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好奇的观众可能会问 , 为什么要在银锭上记录如此清楚的信息 , 历来以实物缴税的古代为何出现统一以白银代之 , 它们之间如何折价 , 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本文将为观众们一一解惑 。

???

白银是如何实现彻底货币化的

事实上 , 白银一开始并不是作为货币 , 而是作为商品出现的 。 人们以物换物 , 白银也是交换手段之一 , 与其他的物品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宋金时期发生了第一次白银货币化的历史 , 但由于当朝政府的严格管制 , 白银的货币化并不彻底 。 白银从贵重商品走向货币、从非正规的交换手段到称为合法通货的这一过程 , 是在明代完成的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明代建立初期 , 民间一直延续前朝以来使用白银作为货币的习惯 , 朝廷虽然再三申明禁止流通 , 但也无法完全杜绝 。 明代中期以来 , 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 , 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 , 市场上急需一种替代货币 。 再加上朝廷铸币的制钱使用不便且铜料不足 , 海外白银大量地涌入 , 明代白银货币化的程度逐渐加深 。

天顺以后

白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主导的流通货币 。 成弘之后 , 金融和征税几乎从实物转化为白银 。

隆庆初

朝廷以法律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

万历年间

明朝廷根据张居正的建议 , 通令全国实行“一条鞭法”赋税制度 。 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 , 将征收实物为主改为以征收银两为主 , 称为一条鞭法 , 又称一条编法 。 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的最终完成 。

在白银货币化过程中 , 赋税逐渐走向“专征银”而“不征钱”的道路 , 使得明代在全国范围内赋税采取征收银两的形式成为可能 。

这些需要上交朝廷的银锭 , 出于便利贮藏运输的需要 , 都铸成了五十两的大锭 。 并且铸造得十分完好 , 表面均刻有详细的铭文 , 时间 、地点、重量、用项、官员及匠人等一应俱全 , 目的在于准确地记录此银锭的出处及用途 。 这也是我们能够在“沉银重现”展厅中看到这么多珍贵银锭的原因 。 这些银锭上刻有的文字信息 , 更是成为学者们研究明代税制的重要史料 。

明代税种1

田赋折银

明代前期的田赋 , 分夏税和秋粮 , 夏税无过8月 , 秋粮无过明年2月 。 以征收实物为主 , 兼以钞钱金银绢布 。 凡以米麦交纳者 , 称为本色 , 而以其他实物折纳者 , 称为折色 。

如“钞每五贯准米一石 , 绢每匹准米一石二斗 , 金每两准米十石 , 银每两准米二石 , 绵布每匹准米一石” , 这便是折色的比价 。 按此计算 , 一枚五十两银锭即可折一百石粮食 , 约等于如今的12000斤粮食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然而 , 随着土地私有化的加剧和税收逋逃的渐趋严重 , 田赋改革逐步展开 。 不论是周枕的平米法 , 还是之后的十段册等 , 最终都是用折银来解决田赋征收的矛盾 。

从明初征课以米麦丝绢等实物交纳 , 到用白银折纳 , 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

明宣德、正统年之前

田赋折换白银 , 大多是属于临时性的 。

宣德末年

周枕改革江南税粮变卖银两 , 成为正统以后逐渐形成的金花银的起源 。

成化、弘治以后

各种田赋折银明显增多 , 出现了京库银、粮银、米银、谷价银等不同称谓的折粮银 。

嘉靖、万历年间

随着一系列的赋役改革和一条鞭法在全国各地的展开 , 从而使白银在田赋收入中占居了主导地位 , 可以说 , 田赋的白银货币化至此基本完成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张献忠大西政权银锭过去鲜少著录 , 一直以来学界甚至怀疑张献忠政权是否铸造过银锭 。

直到张献忠沉船银锭中出水有明确的“西朝”字样铭文银锭 , 便成为张献忠政权铸造过银锭最直接的实物证明 , 如本次展览中的“双流县五十两银锭”、“绵竹县五十两银锭”和“灌县‘粮银’五十两银锭” 。

明代税种2

杂役税

明代在徭役年龄方面的规定是 , 年16岁为成丁 , 开始服役 , 60岁始免 。 在徭役类别方面 , 主要有里甲、杂泛、均徭和兵役这四种 。

杂泛差役的差充是根据资产和丁力进行的 。 由于官吏士绅的徭役可以优免 , 豪强地主可以买通官府 , 所以杂泛差役多由贫苦农民负担 。 明代以民户丁粮多寡、产业厚薄为基准 , 分别编签人丁从事不定期的杂泛差役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随着杂泛差役的征发日趋频繁 , 明正统年间出现了均徭法 。 即定期编审 , 在赋役黄册外另编均徭册 , 以税粮人丁多寡为基准均摊杂役 。

均徭中有力差和银差 。 弘治、正德年间 , 亲身服役的 , 称力差;由民户分别供给或以货币代纳的称银差 , 即缴纳所谓的杂役税 。 且之后力役常以银代纳 , 于是银差范围日广 。

明代税种3

明末政府加派饷银

明末内忧外患频频 , 朝廷便以此为由 , 在原先额定的正常赋税之外 , 加派赋税饷银 , 分为辽饷、剿饷和练饷三类 。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沉银重现 听说明朝末年收税“不收钱”?那收啥// //

明末为筹充辽东军饷、对付后金(清)而加派的田赋 。 万历四十六年 , 以向辽东用兵为由 , 按亩加派军饷 , 经过前后三次增额 , 到泰昌元年 , 加到每亩银九厘 , 一年得银五百二十两 , 相当于全国总赋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

辽饷

明末为筹措镇压民变军饷而加派的田赋 。 据古籍记载:“(崇祯十年)复行均输法 , 因粮输饷 , 亩计米六合 , 石折银八钱 , 又亩加征一六四厘九丝 。 ”原定以一年为期 , 但一年以后并未取消 。

剿饷

明末以筹措练兵军饷为名加派的田赋 。 崇祯十二年(1639年) , 在停征剿饷后 , 接着征收练饷 , 规定每亩加征银一分四、五厘 。

练饷

外行看热闹 , 内行看门道 。 这些看似“雷同”的银锭 , 实际上每一个都蕴含着独特的历史信息 , 为我们更完整地还原了明代的政治经济生活 , 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

来源:广东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