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灏: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于灏:只为留住历史的记忆
【爱国情 奋斗者】
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杨珏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40公里的天龙山 , 海拔1700米 , 其山腰处的天龙山石窟享有“龙飞天宇摸星斗 , 窟凿石崖见斧工”的美誉 , 是中国十大佛教石窟之一 。
遍山松柏葱郁 , 溪涧清流潺潺 。 正是在这古迹众多、风光秀美的地方 , 太原市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所长于灏工作了22年 。
1997年8月 , 于灏来到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工作 , 一方面负责天龙山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 , 一方面负责天龙山景区日常管理 。 当时的天龙山 , 工作和生活条件只能用“艰苦”两个字形容 。
去往天龙山只有一条13.5公里的盘山路 , 于灏和他的同事们每周需要在山上工作、居住5天 , 遇到大雪封山 , 则20多天不能回家 , 土豆、白菜加醋调和已是上好的饭菜;山区经常停电 , 电话、网络信号一旦中断 , 几乎与世隔绝 。 很多人到天龙山工作不久 , 就会申请调走 , 而于灏一待便是22年 。 这份坚持 , 源自他对天龙山日积月累的感情 。
1.7平方公里的景区、每天近十万步的行走……看石窟的次数多了 , 学经济的于灏也就成了“文物专家” 。 在他眼中 , 天龙山石窟里的唐代造像 , 雕刻细腻 , 神态高雅 , 飘逸多姿 , 栩栩如生 。
由于历史原因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 天龙山石窟遭到大规模盗凿 , 绝大多数石窟造像流失到日本、美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多个博物馆及私人手中 。 于灏说:“每天看到满目疮痍的石窟 , 再对比之前的老照片 , 就想着如果这些残缺的造像能够回归 , 将是人生极有意义的事情 。 同时看到游客对天龙山的自然风光十分认可 , 但是对石窟却没啥感觉 , 只能看到残缺不已的造像 , 他们并不知道原先的石窟有多精美 。 ”
随着三维扫描技术的发展 , 通过数字复原再现天龙山石窟艺术 , 让流失百年的造像魂归晋阳 , 这样的想法常常萦绕在于灏的脑海中 。
于灏开始四处奔走 。 在与美国芝加哥大学联系过程中 , 于灏费尽周折 。 最终 , 天龙山文物保管所工作人员对天龙山的深切情感 , 打动了芝加哥大学的专家们 。 2013年 , 天龙山文物保管所最终与芝加哥大学达成合作协议 , 联合开展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项目 。 于灏和他的同事们 , 一边要整理天龙山石窟造像的数据 , 一边还要对国外搜集回来的数据进行仔细比对 。 于灏天天捧着天龙山石窟的老照片 , 站在石窟里仔细比对造像的每一个细节 , 甚至自己动手做起了造像的模型 。 仅数据比对这一环节 , 就进行了1年 。
经过6年的努力、无数次的沟通和协商 , 他们终于在英国、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27座博物馆 , 采集到了108件天龙山流失造像的三维扫描数据 , 完成了11座主要石窟的数字复原工作 。
当于灏看到第一尊在电脑中合成的造像时 , 不由得泪流满面:“我感到他的眉眼、嘴角都在向我微笑 , 仿佛见到了久别的至亲 。 ”
如今的于灏 , 工作中又多了一份忙碌 , 他将带领着这些数字复原的造像 , 开启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之旅 。 这一项目已被列为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重点推广项目 , 是山西省入选的两个项目之一 , 也是国际上第一例同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 。 这一项目将作为太原、山西乃至全国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 走出国门 , 走向世界 。
美丽的天龙山 , 已经成为游客们的“打卡”胜地 。 傍晚时分 , 斜阳西照 , 于灏总会走进石窟 , 静静地用眼神抚摸一尊尊造像 , 仿佛他们之间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每当这个时刻 , 于灏对流失海外的造像能够回归故里的那份渴望就会更加浓烈:“流失海外的造像有157件 , 知道准确下落的有130余件 , 我还要继续寻找 。 留住历史记忆这一使命 , 依然任重道远 。 ”
《光明日报》( 2019年09月09日 04版)
- 亡国公主涅槃重生,只为花式吊打逆贼,实现自己的复国夙愿
- 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一个幌子?学者:并不是为了攘外,只为安内
- 留住苏州评弹 沪学术团队著书抢救历史
- 为什么德国工人的离职率都很低?看看人家宝马是怎么留住工人的心
- 蔡英文到了选举才拜庙 只为维系连任骗选票
- 翻山越岭,只为一个理想的钓点!
- 207名老兵按下手印 ,只为这一件事
- 欧洲制造业为什么能留住“命根子”?
- 国家一级演员王铁成,一生只为演透一个角色周恩来
- 如果当初刘邦不留住韩信,楚汉相争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