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

渡江战役后 全国各大城市解放时间表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坐镇香山指挥稳 横渡大江旌旗飘// //

“钟山风雨起苍黄 , 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下旬的一天 , 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凉亭中读报 , 看到“南京解放”的新闻标题时心绪难宁 , 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 在刚刚开幕的《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览中 , 全景呈现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在香山期间运筹帷幄指挥“渡江战役” , 决胜千里解放全中国的军事篇章 。

国共和谈破裂 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在两年半的解放战争过程中 , 我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和一切精锐师团 。 国民党反动统治机构即将土崩瓦解 , 归于消灭了 。 我们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就要下江南了 , 声势大得很 , 气魄大得很 。 同志们 , 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本次展览将1949年3月31日 , 毛泽东在香山接见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作为重点进行展示 , 字里行间显示出开国领袖高瞻远瞩的大气魄和大谋略 。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 , 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 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发表“求和”声明 。 中国共产党为早日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 , 同意与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 , 展览通过场景还原再现了这一历史节点 。 1949年4月20日 , 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上签字 , 谈判宣告破裂 。

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在香山推动和谈同时 , 根据谈判进程、反复筹划渡江战役 , 并于和谈破裂后迅速实施渡江作战 。 1949年4月20日夜 , 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 21日 ,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 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 。

1949年9月底 全国大部分地区解放

1949年4月20日夜至21日 , 由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一指挥 , 第二、第三野战军在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和中原军区部队配合下 , 百万雄师在西起江西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500里战线上强渡长江 。 国民党政府“划江而治”的图谋破产 。 23日解放南京 , 延续22年的国民党统治宣告覆灭 。 5月27日解放上海 。 第四野战军先遣兵团也于5月横渡长江 , 解放武汉三镇 。 随后 , 解放军各路大军继续向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各地进军 。

“突击队决心将渡江先锋队的红旗插到江南去!人民解放军重型火炮掩护步兵渡江 , 沿江船户将隐藏在水底的船只拉出来支持解放军渡江……”在第三部分展区一幅幅历史照片再现了渡江作战的波澜壮阔 。

“宜将剩勇追穷寇 ,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展出档案显示 , 根据毛泽东、朱德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 中国人民解放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残余军队 , 解放中国人民 , 保卫中国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 到1949年9月底 , 除西南、中南等部分地区和沿海部分岛屿、海疆外 , 全国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 。 渡江战役的历史展陈 , 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军事指挥气魄、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

展览用生动的事实证明 , 北平香山 , 不仅是党中央和毛泽东进驻北平最早居住和办公的地方 , 作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人民解放战争走向全国胜利的指挥部 , 中共中央在香山时期的革命实践在党史和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文/本报采访人员 崔毅飞

幕后

开国大典盛况是怎样“立体呈现”的?

渡江战役气势如虹 , 开国大典则将展览推向高潮 。 为全景还原开国大典 , 策展方可谓不惜笔墨 , 仅投影仪就使用了16台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洪麦恩教授负责此次展览形式的总设计 , 他向北京青年报采访人员介绍说 , 作为《为新中国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展览的高潮部分 , 设计师运用多媒体技术 , 真实、立体地呈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

场景中的立体演示屏高6.15米 , 宽11.50米 , 纵深10.80米 。 北青报采访人员在荧屏前看到 , 开国大典的影像呈现不同于以往常见的黑白影片 , 设计师通过多媒体手段 , 呈现出彩色、立体的仪式盛况 , 视听冲击颇具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

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阅兵的国家领导人、红旗招展的方阵、接受检阅的解放军队伍 , 装甲车、火炮、飞机……全部动态、立体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 同时穿插历史影片和原声 , 试听效果与3D电影异曲同工 。 为避免观众滞留 , 影片精炼控制在3分钟之内 。

洪麦恩告诉北青报采访人员 , 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在解放战争中所付出的艰辛与牺牲 , 都是为了建立新中国 , “为有牺牲多壮志 , 敢教日月换新天” 。 开国大典多媒体展示 , 是此次展览的最高潮部分 。

洪麦恩介绍说 , 为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开国大典的声势 , 设计师使用了景观复原、人物塑型 , 大型天幕 , 多层影像、全方位组合式的投影技术和全屏环绕音响等多种手法 。 以场景装饰、微缩模型结合多层影像和灯光音响 , 真实还原天安门城楼、金水桥和长安街 , 以多层投影结合影视级三维动画 , 全景展现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广场的盛况 。

洪麦恩还介绍说 , 为增强立体视听效果 , 屏幕分为四个投影影像层 , 16台投影仪分工协作 , 同时配以10台全频环绕音响、2台超重低音音箱 。 文/本报采访人员 崔毅飞

展陈亮点“渡江第一船”锦旗

这面锦旗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玉华的 , 长20厘米 , 宽16厘米 。 锦旗的一角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 , 它不仅承载了陈玉华和父亲光辉的革命历程 , 也成为半个多世纪前渡江战役中军民联手抗敌的重要见证 。

1949年 , 解放军来到了安徽安庆 , 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中 , 其中有一项工作最为紧迫 , 那就是渡江船只和船工的征集 。 成长在渔民家庭的陈玉华 , 当年只有21岁 。 大战在即 , 父亲陈文义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报了名 , 成为了支前船工中的一员 。

渡江前 , 野战军首长亲自为陈玉华戴上奖章 , 上面缝有名字、年龄和出生地 , 戴上它就意味着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 。 由于陈玉华此次担任的是前锋主攻 , 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锦旗 , 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 , 渡江第一船 , 一零六团” 。 陈玉华小心地把这面锦旗缝在了衣服的内里上 。

1949年4月21日凌晨 , 106团的渡江号令打响 。 作为前锋船 , 父亲陈文义掌舵 , 儿子陈玉华负责扯帆和摇桨 。 靠岸后 , 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连绵不断的炮火 , 还有无数的障碍物和地雷 。 就在这时 , 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 , 只见陈玉华血肉模糊 , 身上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被炸掉了一块 。 此件藏品由渡江战役纪念馆提供 。 文并摄/本报采访人员 崔毅飞

开国典礼红灯笼重约80公斤

1949年10月1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 , 城楼上八盏大红灯笼喜庆、庄重、大方 , 烘托了节日气氛 。 此次展出的灯笼 , 由天安门管委会调拨给香山革命纪念馆 。

1949 年9月 , 开国大典前夕 , 庆祝大会筹委会把装饰天安门城楼的工作交给了华北军区政治部宣传部 , 宣传部后来将这项任务交给原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舞美队 。 舞美队队员精心设计了20幅方案供上级挑选 , 最终他们设计的八盏大红灯笼方案得到周恩来的认可 。 周总理认为悬挂大红灯笼能充分体现开国大典的喜庆气氛 , 也显得庄重、严肃 。

筹委会找到过去在故宫扎灯的尹姓老艺人 , 老人说:“这么大的灯笼做成了也抬不上去 , 只能在城楼上做 , 而且需要他的徒弟协助 。 ”老艺人和徒弟们三天三夜没离开城楼 , 离开国大典只差一天多时间 , 八盏大红灯笼终于做成 。

大红灯笼都是用生长3年左右、高3.13米多的毛竹以及不褪色的红士林布和松木制作的 , 上下部贴有金黄色的云朵 , 底部配有黄色流苏 。 每个灯笼高3.32米 , 周长8.05米 , 重约80公斤 , 3个战士手拉手才能环抱 。

1994年 , 经上级批准 , 天安门城楼上的八个大红灯笼替换成折叠式的新式灯笼 , 原悬挂了45年的大红灯笼光荣“退役” , 并由天安门管委会、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 文/本报采访人员 崔毅飞

作者:崔毅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