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吴放驹

第545期

张先桢 , 安徽合肥人 。 1943年随父迁居泾县 , 成了泾县人 , 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 此后还成长为一名农民诗人 。

张先桢父亲兄弟三人 , 皆为塾师 。 父亲张承钟(字听三) ,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到江南办私塾从教谋生 , 再未回肥而在江南另立家庭 。 张先桢虽然出生于书香门第 , 却因为父亲“出走”家庭陷入贫困 , 十五岁前没有上学读书 。 1943年 , 张先桢十五岁 , 父亲带信要他到江南自己的私塾助教 。 从此 , 张先桢与泾县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

父亲张承钟的私塾办在泾县西阳(今属榔桥镇)山里的一座庙里 。 张先桢名为助教 , 其实就是勤杂工 , 打柴、挑水、扫地、做饭、整理书本课桌椅 , 整天有干不完的活 。 可他也时不时有机会在课堂外“旁听”一会 , 没想到就痴痴爱上了读书 。 白天当然不能“正规”进课堂 , 于是晚上疯补 。 父亲虽为塾师 , 却很清贫 , 无钱买烛供儿子夜读 , 总凑在别的学生身边又不好意思 , 张先桢便去神殿长明灯前看书 。 后寺僧说会惊扰菩萨 , 锁门不让进 , 张先桢只好到侧墙外猫洞口借那殿内透出的一点微光照明来读书 。 就是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 , 张先桢背下了“四书”整部、“古文观止”一百余篇、诗词上千首 , 打下了坚实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 写诗 , 也就成了他一生的嗜好 。

成年后他虽一生为农 , 却从未放松过学习、写作 。 购书更是近痴 , 节衣缩食 , 但见书就想买 。 家虽简陋 , 却到处是书 , 友人笑称“藏书楼” , 妻子说“无楼 , 住的是草棚 , 只好叫‘藏书棚’” , 他却忍不住自豪:“的确 , 藏书棚的书 , 富冠全乡 。 ”还作诗自喜:“欲读无书闲不堪 , 重山复水借尤难 。 案床今日纵横是 , 午夜清晨随意看 。 ”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

抗日战争烽火漫延到皖南山区 , 接着国共决裂 , 兵荒马乱迫使父亲张承钟私塾停业 , 而父亲又不会他业 , 同父异母弟妹小 , 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了张先桢肩上 。 张先桢除了农活 , 又做起了步行流动卖布的生意以贴补家用 。 没想到的是 , 卖布却成就了一段姻缘 。 爱人胡瑞珠系当地地主家千金 , 年长张先桢六岁 。 两人竟在买卖交往中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由恋爱结婚 。 只是那“自由”何其艰难 , 双方家长都不同意:胡家嫌张家贫穷 , 且张先桢乃“来路不明”一外地“楞头青”;张父恐瑞珠出身富家受不了寒苦 , 又女大六大属不合 , “齐大非偶” 。 两人却相互钟情不渝 , 偷偷在布头买卖付钱找钱中 “红叶暗寄”“咏笔留诗” , 并“牛女盟志”:“灵鹊纷纷噪累多 , 玉皇阿母竟如何?牛郎织女终无改 , 任汝青天隔一河 。 ”

有情人终成眷属 , 婚后张先桢夫妇离家另居 , 生活仍然穷困 , 父家还时常得靠他资助 。 首先没有住房 , 借住在生产队看山棚里 。 婚后连育四个子女 , 大女儿一次急症生病 , 因山路崎岖、路途遥远送医不及而夭折 。 那种生活困苦 , 今人可能难以想象 。 但其妻从不埋怨 , 两人辛苦劳作、相濡以沫 , 三十多年未曾吵过架 , 还时时苦中寻乐、相互勉励 。 这其间 , 张先桢夫妇在山上开荒种粮种贝母种茶叶 , 日子渐渐好转 。

不幸的是 , 1984年胡瑞珠病逝 。 张先桢悲痛欲绝 , 当时不过55岁 , 却再未续弦 , 有的只是时时怀念 。 多年后所作《三祭妻文》言:“呜呼瑞珠:羡白发之并肩闲叙 , 感青春之夙夜繁忙 。 积劳成疾 , 致令卿殇 。 亲友何知?儿女焉详?如今事有差池 , 念汝若逢喜庆 。 思卿是好亦想 , 坏亦忆 , 居常念 , 游更思 。 ”

1986年 , 张先桢自己又患了直肠腺癌 , 所幸手术病愈 。 张先桢以为来日无多 , 更加“珍惜时间 , 从不打牌、打扑克、下象棋 , 这些我都会 , 就不愿把有限光阴白白浪费掉 , 我的生活方式:劳动—学习—休息”(《张先桢诗文集》前言) 。 张先桢的姑夫葛介屏是合肥著名书法家 , 他便以“近水楼台”之便 , 抓住走亲、养病等一切机会 , 千方百计学习书法 , 得其真谛 。 所以除了诗人 , 张先桢还是一个造诣颇深的书法家 。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

除了做农民 , 近七十岁时 , 张先桢竟又做了村里的“赤脚医生” , 刻苦钻研医学草药知识 , 成了一名救死扶伤造福乡里的“白衣使者” , 他曾作学医诗:“先生冒雨两临坛 , 奕世青囊兜底摊 。 愿为送瘟添妙手 , 欲除罹病有灵丹 。 寒和温补精心理 , 老弱妇婴指掌看 。 闻道恨迟如可教 , 白头苦读学医欢 。 ”又作《人生吟》诗:“为民为国鞠躬瘁 , 胜过彭年八百春 。 懒惰自私活百岁 , 犹如殇子枉为人 。 ”

张先桢的勤劳刻苦 , 不仅让自己一个孤苦伶仃的外地人在泾县成家立业站稳了脚跟 , 还用自己所学服务当地造福村民 , 更难得的是对文化传家的锲而不舍 。 张先桢除大女夭折 , 尚有一家五口 , 在当年国困民饥而他家尤甚的艰难环境下 , 却让三个子女全读书到高中毕业 。 这在现在看来 , 好象并不足道 , 可在当时 , 农村没几人能读到初中 , 何况他家境遇之远不如人!这需要多大的付出和韧毅的坚持?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农民诗人张先桢旅泾记// //

张先桢晚年生活安定 , 又利用曾投稿的《当代中堂楹联书画大观》书中画家通信地址 , 广寄书信索画题诗 , 收到了300多幅书画作品 , 结识了170多位诗书画界的朋友 , 出了自已的诗文专著《张先桢诗文集》、诗画专著《换杆集》和《八十初度诗书画》 , 并成为宣城市诗词学会、安徽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全球汉诗总会的会员 。 2012年 , 84岁的张先桢因病逝世 。 他的三个子女 , 二女任了民师后转正 , 三女、四子考取师范 , 三人都成为国家正式教师 。 孙辈们 , 更是读研读博 , 展翅高飞了 。

真可谓:勤劳立身造福地方民生 , 诗书传家彰显文化魅力 。

(作者系泾县文旅委退休干部 ,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