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
约翰·杜威(1859-1952) ,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 , 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 , 长期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 。 杜威曾于1919年来华访问 , 时间长达两年零两个月 , 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界、思想界发生过重大影响 。
撰文|刘幸
1919年5月1日早晨 ,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在上海的寓所里醒过来 。 这一天 , 杜威给美国家中的子女们写信:“我们在中国睡了一晚 , 但现在还谈不上什么印象 , 因为整个中国还没有进入我们的视野 。 ”
多半是因为舟车劳顿 , 5月1日的这封家信写得并不长 。 这一天的杜威大概也绝难料想 , 从那时候起 , 他将要在这个“还谈不上什么印象”的中国滞留长达两年零两个月 , 行遍十一个省 , 在各地举行大小两百余场演讲 。 杜威将带动着实用主义思潮 , 尤其经过胡适等人的发酵 , 席卷整个中国的教育界和思想界 。 老一辈的蔡尚思先生曾回忆说 , 当日中国的思想界几乎无不受到杜威思想的影响 。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面 。 故事的另一面在于 , 杜威本人在中国究竟有什么样的所思所感 , 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不断延长这趟计划外的旅行 , 并最终使之演变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恰恰是我们过去谈得很少的 。
造成上述缺憾的原因之一 , 是杜威等当事人亲自回顾这段历史的文献资料非常不足 , 仅存的那些又往往流于面上的客套话 。 这种不足一定程度上源于疏忽 , 因为杜威滞留中国以及日本期间其实留下了丰富的书信材料 。 只是这批书信一直没有汉译本 , 久而久之便湮没了 。
好在 , 1920年 , 杜威的子女们曾将这批家书整理出版 。 如今 , 这些“杜威家书”终于得以被译介到中国出版 , 与华语读者见面 。 杜威一生勤奋而高产 , 这批逐日写成的家书合计十余万字 , 忠实而细致地呈现了杜威在这趟东亚之行中所经历的思想转折 , 更有无数鲜活的历史细节 , 在今天看来尤显珍贵 。
日本之行
集权下臣民的重负
事实上 , 刚到东京 , 杜威夫妇就开始用书信给子女们介绍起了自己在日本的见闻 。 东京的喧闹、女儿节的人偶、商店里的周到服务、壮丽的富士山和秀美的日式庭园 , 都被杜威一一记在了笔端 。 还有日本人接二连三的鞠躬 , 让杜威连连赞叹这个“奇异得近乎一半都是魔法的国度” 。
日本朋友是以高规格招待杜威的 , 杜威也投桃报李 , 精心准备了在东京帝国大学的演讲 , 这就是后来他的名作《哲学的改造》一书的雏形 。 在3月5日的家书里 , 他开篇就说:“我现在已经举行了三次演讲 。 他们真是很耐心的民族 , 还有很可观的听众 , 大概五百人左右 。 ”可是根据记载 , 杜威的第一讲 , 其实到场了一千余人 , 可见人数是逐次减少的 。 将杜威的在日演讲形容为高开低走 , 只怕并不为过 。 明治以来的日本 , 效法的是德国 , 思想学术也是唯德国马首是瞻 。 杜威所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 , 在第一次试图融入日本的时候 , 折戟沉沙了 。
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
《哲学的改造》 , (美)杜威著 , 许崇清译 , 商务印书馆 , 2002年10月 。
不过 , 更让杜威感到忧虑的是高度集权的天皇制下 , 日本社会中的隐约可见的压制和束缚 。 杜威明确地感知到 , 明治维新以来狂飙突进的日本“如此迅猛地跻身于第一流的国力 , 以至于在许多方面都毫无准备” , 因而不得不搬出天皇制 , 使之成为“一个统一且现代化的日本的象征” , 但这种天皇崇拜 , 又反过来“成了压在日本人身上摆脱不掉的东西” 。 譬如按照当时的《教育敕语》 , 学校要培养的是为国尽忠的“臣民” , 因此许多师生甚至为了救下火灾中天皇的相片而牺牲 。 面对这样的故事 , 杜威在家书里写满了愤慨 。
杜威的这次东半球之行 , 原本谈不上什么周密的计划 。 爱丽丝患有抑郁症 , 杜威想带妻子出去散散心 , 恰好又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休假 , 索性便走得远一些 。 他早些年结识的一些日本朋友抓住这个机会 , 请他到东京帝国大学讲学 。 杜威原来在美国的学生 , 此刻已经是中国风云人物的胡适、陶行知、郭秉文等人获悉了这一消息 , 也延请杜威趁此机会到中国一游 。
杜威的日本之行只有两个月 。 就在他刚刚熟悉起日本的方方面面时 , 他又和妻子来到了中国 。
亲历“五四”
“今天的新闻是拒签巴黎和约”
在到中国后的第一封家书里 , 他就说:“我饶有兴趣地想要知道 , 在这个真正意义上非常古老的国家 , 人们是不是也像在日本一样大量讨论‘万世一系’ 。 ”所谓万世一系 , 指的正是天皇制 。 当时的中国人显然没有那么重的精神包袱 , 反而让杜威觉得“很有人情味” 。 和善 , 爱笑 , 这是杜威对中国人的印象 。
但这种和善的反面 , 又往往近于犬儒 。 1919年的中国 , 北洋政府当道 , 谁也不知道国势将走向何方 。 杜威敏锐地注意到 , 中国人的口头禅就是“谁知道呢” 。 犬儒的精神之下是涣散 。 走在南京街头 , 杜威眼看着无数没有学上的孩子 , 长着一张张老成的脸 , 无所事事地晃荡在街头 。 谈及此事 , 他在家书里流露出的那种痛心感 , 到今天都格外扎眼 。 如果说日本是一个极端 , 那中国未免不是另一个极端 。
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
图为五四时期的学生 。
就在这个当口 , 一件改变中国近现代史轨迹的事情发生了 , 那就是“五四运动” 。 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刺激了中国长期以来积累的各种矛盾 。 5月4日 , 众多学子聚集天安门 , 打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 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 。 随后各界响应 , 罢工罢市 , 终于促成北洋政府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 “五四运动”不只是五四当天的游行活动 , 更是一个长达数月的连续事件 。 从5月12日 , 杜威第一次在家书中谈及北京的风波开始 , 之后的家书里 , 他就持续不断地关注着运动的走向 。
北洋政府的压制和普通民众的淡漠一度让运动走入低潮 , 但杜威始终坚信学生们的韧性 。 果然 , 这一次学生们以稚嫩的肩膀承担起了民族的重任 。 6月 , 运动进入高潮 。 杜威夫妇亲眼看到成百上千的学生在街头演讲 , 宣传抵制日货、拒签条约、保障自由 。 杜威在家信里说 , “学生们曾经钻研过日本的进口商品里有哪些可以不借用资本 , 而直接用手工劳动来代替 。 等他们钻研成功之后 , 他们就去商店 , 告诉大家如何制造 , 如何贩卖 , 同时还发表演讲 。 ”而后 , 北洋政府又实施了大规模的逮捕 , 甚至一度将北大校舍变为临时拘留所 。 但学生们全无畏惧 , 纷纷向学校涌来 , “并且加强了四处演讲的活动…北京当局不能再拘捕更多的学生 , 只好驱散深深受感动的听众” 。 杜威就敏锐地感觉到 , “总体来说 , 警察的溃败已经是注定了的” 。
不久 , 天平果然开始向学生一方倾斜 。 6月10日 , 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罢免令公布 。 各界人士继续抗争 , 终于使得驻巴黎的代表团28日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 7月2日 , 杜威极其兴奋地在家书里写道:“今天的新闻就是中国代表团拒绝签署巴黎和约 。 这条新闻真是太好了 , 都不像是真的 。 ”
与华情深
“我们正亲眼见证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你们想象不到 , 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什么 。 这是公众意见的胜利 , 一切都是由这些学校里年轻的男孩女孩们推动的 。 毫无疑问 , 当中国能做到这一点的时候 , 美国应当感到羞愧 。 ”杜威在家书里感叹 。
“五四运动”中 , 学生们昂扬的姿态让杜威看到一种全新的国民的可能 。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杜威发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感慨:“我们正亲眼见证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 , 杜威和中国的感情日益浓厚 , 他看到了自己长期以来倡导的“民主教育”在这片东方大地上生根发芽的可能 。 由此 , 他才推迟了返美的时间 , 积极投身到在华的讲学中去 。
杜威诞辰160周年:从家书里看他当年的中国、日本之行// //
《杜威家书》 , 约翰·杜威 、爱丽丝·C·杜威等著 , 刘幸译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6年8月 。
1920年 , 杜威的子女们将这批家书整理为《Letters from China and Japan》出版 。 杜威的女儿在序言中说:“中国此刻正在为统一而独立的民主制度而斗争 , 杜威夫妇也沉浸其中…他们两人都在演讲、参会 , 热切地将一些西方民主的实情传递给这个古老的中华帝国 。 反过来 , 他们也享受着一段美妙的体验 。 他们将这段体验视为对自己人生的一次大丰富 。 ”
杜威一生勤奋而高产 , 这批逐日写成的家书合计十余万字 , 忠实而细致地呈现了杜威在这趟东亚之行中所经历的思想转折 , 更有无数鲜活的历史细节 , 在今天看来尤显珍贵 。 无论是供一般读者了解百年前中日两国的风貌 , 还是供专业学者研究当日的政局、教育或社会舆论都颇有助益 。
可惜的是 , 这批书信材料虽然早在几乎一百年前就面世了 , 但主要还是在英语世界里流传 。 在日本 , 偶见学者引用 , 但没有日文译本 , 大家多是淡漠视之 。 70年代 , 台湾有位王运如先生编译了其中关于中国的部分章节 。 受制于时局 , 此书的影响极为有限 , 如今甚至连原书也不易见到了 。
今天 , 当这批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第一次完整地进入汉语世界后 , 我们仿佛可以随着1919年杜威夫妇那风尘仆仆的身影 , 重新回到那个激荡人心的五四时代 , 感受到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迸发而出的民族感情和时代强音 。
作者:刘幸
编辑:孔雪 走走 罗东
校对:李铭
- 明日将迎张爱萍将军诞辰110周年纪念日
- 开卷有益|坂本龙马诞辰184周年:作为年轻武士的坂本龙马
- 阿西莫夫诞辰100年:他为自己定了这个出生日
- 传统节庆:今天是盘古诞辰
- 导弹之父钱学森诞辰108周年 一起缅怀这位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
- 朱德诞辰丨200元难住了总司令,真相令人肃然起敬……
- 孙中山诞辰153周年 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拜谒中山陵
- 纪念台盟成立72周年暨蔡啸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召开
- 容庚诞辰125周年 | 他与郭沫若的交往与隔阂
- 传统节庆:今天是仓颉诞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