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根据测转仪的科学测定 , 前冲弧圈球的转速与高吊弧圈相仿佛 , 甚至更转 。 可是 , 球友普遍感觉反映是高吊弧圈更转?据文献披露 , 包括国家队主力队员多数也是这种感觉 。

国家队具体实测统计数据如下:

高吊弧圈的转速范圈在90一160转/秒之间 , 速度范围在9一l2. 5米/秒之间

前冲弧圈的转速范圈在100一160转/秒之间 , 速度范围在14一19米/秒之间 。

据国家队队员用发球机发旋转球进行实测 , 个人感觉上 , 接球时 , 前冲弧圈球转速150c/s 时与130转/秒的高吊弧圈球差不多转 。 两种球型产生相同旋转效应的主观感觉转速差达到20 c/s 之多 。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

对这种感觉差距 , 理论解释是:前冲弧圈球撞拍时 , 速度冲量起主导作用 , 接球者的手感主要是球拍受到正面高速度的撞击;而高吊弧圈球撞拍时 , 则是旋转冲量起主导作用 , 接球者的手感主要是球拍受到沿拍面四周方向来的旋转摩擦冲力 。

笔者推测 , 前冲弧圈球的速度冲量方向主要在前后方向 , 而高吊弧圈球对球拍的旋转冲量主要指向下的拍面平行方向 。 回球方向如果相对指向前方 , 球容易过网上台 , 则认为来球不太转;回球方向如果飞向上的斜方向 , 球容易高高弹起 , 飞出界外 , 则认为来球很转 。 下面我们看一下球速与旋转的相对大小是如何影响回球飞出方向的 。

图1 触拍瞬间球对球拍的冲量方向示意图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

我们先来看看图 1 所示的球触拍瞬间对球拍的冲量方向 。 假设对方以横立拍面平挡来球(参见图1) , 图中ω1为上旋角速度 , ω2为下旋角速度 。 可以看见 , 旋转球对球拍接触点的速度冲量In(黑色箭头)作用方向主要在球拍平面的法线方向 , 而上下旋转球的旋转冲量Iu(红色箭头)、Ib(蓝色箭头)作用主要是在沿着球拍平面的切线方向 。

同样 , 球也会受到球拍给予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冲量和冲力(参见图2) 。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

以弧圈球为例 , 假设高吊弧圈切向旋转冲量大小为4 , 法向速度冲量为3 , 则球受到的反作用力合力飞出方向为a(绿色箭头) 。 假设前冲弧圈切向旋转冲量大小仍为4 , 法向速度冲量增大为6 , 则球受到的反作用力合力飞出方向为 b(紫色箭头) 。 两相比较 , 显然 b 容易正常过网落台 , a 容易高高弹起出界 。 虽然两者来球的旋转强度是相同的 , 但给人感觉是 a 很转 , b 不太转 。

总起来说 , 平挡的出球路线偏离球拍平面法线方向的角度越大 , 就会感觉这个来球越转 。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

同样道理 , 以左右侧旋球或下旋球为例 , 也能得到类似结果:旋转强度相同速度不同的两种来球 , 速度高的给人感觉是正向冲击力大 , 但回球方向比较正对球台 , 旋转似乎不太强;速度慢的给人感觉是给球拍的侧向摩擦冲力大 , 回球很容易侧飞出台或下网 , 感觉球很转 。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防加转球时一碰球就飞 , 所以加转就比前冲转?事实真是如此吗// //

实际打球中很多人有这种经验:用球拍轻轻一触强侧旋球 , 球会强烈旋转飞向左右两侧出界;而发力攻打强侧旋来球 , 则球会显得不那么转 。 这也是“以力制转”接旋转球方法的道理所在 , 原来 , 球也是谁的力气大跟谁跑的 。

一家之见 , 仅供参考 。 欢迎批评指正!

乒乓网十年砍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