黠戛斯人:叶尼塞河流域文明的开创者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黠戛斯人:叶尼塞河流域文明的开创者

这是一个在山巅上赛跑的民族 ,

这是一个在冰河中沐浴的民族 ,

这是一个用坚冰割断脐带的民族 ,

这是一个用强弓射虎猎豹的民族 。

用婉转的歌声交换感情——

这是一个有着奇妙之口的民族;

用流淌的琴弦传递心声——

这是一个有着艺术天赋的民族;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未来——

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民族;

用激昂的诗句承传历史——

这是一个创造英雄史诗的民族 。

这是一位诗人对柯尔克孜族先民黠戛斯人的热情讴歌 。 在祖国北方辽阔的大地上 , 风霜雨雪造就了这个勤劳、坚强而又智慧、勇敢的民族 。 他们同其他民族携手并肩 , 为叶尼塞河流域的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

黠戛斯民族源流

黠戛斯的古译名是“坚昆” 。 《新唐书》载:“黠戛斯 , 古坚昆国也……或曰居勿 , 曰结骨 。 ”

坚昆在汉代也被称为鬲昆 , 又有结骨、契骨等别称 。 这一称谓初见于《汉书?匈奴传》:西汉宣帝时期 , 匈奴五单于争国 , 郅支单于“自度不能定匈奴 , 乃益西近乌孙……勒兵逢乌孙 , 因北击乌揭 , 乌揭降 , 发其兵西破坚昆 , 北降丁零 , 并三国 , 数遣兵击匈奴 , 常胜之 。 坚昆去单于庭七千里 , 南去车师五千里 , 郅支留都之” 。 北朝时 , 坚昆又转译为纥骨氏、契骨 , 生活在阿辅水与剑水(即叶尼塞河上游)一带 。

黠戛斯之称则始于唐代 , 源于回鹘 。 《新唐书?黠戛斯传》载:“乾元中 , 为回纥所破 , 自是不能通中国 。 后狄语讹为黠戛斯 , 盖回鹘谓之 。 ”又据立于759年的突厥文《磨延啜碑》显示 , 有“黠戛斯汗在曲漫山” 。 黠戛斯之称来自突厥 , 唐人转译于回鹘 。 对于黠戛斯的含义 , 则是众说纷纭 , 有学者认为是雄伟山川的意思 , 也有学者认为是山中游牧人的意思 , 等等 。

根据唐人记载 , 黠戛斯“人皆长大 , 赤发、皙面、绿瞳 , 以黑发为不祥 , 黑瞳者必曰(李)陵苗裔也” , “若曰黄赤面云 , 又讹为戛戛斯” 。 由此可推测黠戛斯的族源有三种可能 , 一是欧罗巴人 , 二是杂丁零 , 三是李陵苗裔 。 长大、赤发、皙面、绿瞳是欧罗巴人的特征 , 黑发、面黄则是蒙古利亚人种 , 黠戛斯可能是由白、黄两系人种通婚融合形成 。

坚昆的黄色人种被称为李陵苗裔或都尉苗裔 。 李陵是汉代名将李广之孙 , 于汉武帝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兵败降匈奴 。 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 , 单于将女儿嫁与其为妻 , 加封其为右贤王 , 主剑河所出的叶尼塞河流域 。 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到唐朝 , 这也是唐朝引黠戛斯可汗为同宗的主要依据 。

不过 , 现在史学界一般认同杂丁零之说 , 认为黠戛斯是铁勒族系的突厥语部落之一 。 丁零在两汉时期与匈奴和坚昆相邻 , 同样也具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 , 6世纪上半叶丁零与坚昆曾结成联盟 。 另外 , 文献和考古发现都表明 , 黠戛斯语言属突厥语 。

黠戛斯族源中包含一部分汉人及丁零血统 。 在人口变迁的历史过程中 , 黠戛斯的语言发生了重大变异 , 原属印欧系的塞语被丁零人所操的西支阿尔泰语所取代 , 黠戛斯便成为了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 。

据《汉书》记载 , 坚昆(即黠戛斯)的生活地区在丁零(今俄罗斯贝尔加湖一带)以西 , 呼揭(今新疆阿尔泰斋桑泊一带)以北 , 乌孙(今新疆伊犁)以东 。 大致在叶尼塞河上游 , 萨彦岭以北的南西伯利亚地区 。 汉以后 , 黠戛斯人的活动区域逐渐向东迁移 。

坚昆都督府

坚昆虽在汉代曾见于史籍 , 但此后却不为中原史家所闻 , 直到公元6世纪中叶才因突厥兴起而再现 , 但已经改译为契骨 。 《北史?突厥传》载:突厥木杆可汗(公元553—572年)“东灭契丹 , 北并契骨 , 威服塞外诸国” 。 “契骨”即指黠戛斯 , 可知当时的坚昆已经臣服于强盛的突厥 , 但“坚昆本强国也 , 地与突厥等 , 突厥以女妻其酋豪” , 因而突厥也与坚昆和亲 , 对其实行怀柔与征服的双重政策 。

坚昆并不甘于臣服突厥之下 , 遭受其压迫 , 史称“契骨之徒 , 切齿磨牙” , 常和其他部族联合起来 , 对突厥进行反击 。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南下侵隋 , 黠戛斯乘虚攻击 。 史载 , “利稽察大为高丽、靺鞨所破 , 沙毗设又为纥支可汗所杀” 。 这位“纥支可汗”即黠戛斯可汗 。 突厥衰落后 , 漠北薛延陀汗国兴起 , 黠戛斯转而臣服于薛延陀 , 同时与西突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

公元7世纪中期 , 在唐朝的打击下 , 突厥和薛延陀相继衰亡 。 黠戛斯遣使入唐 ,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坚昆遣使贡貂裘及貂皮” 。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 黠戛斯国君失钵屈阿栈亲自入朝 , 受到唐太宗的盛情相待 , 随后唐朝设坚昆都督府 。 《新唐书?黠戛斯传》:“……即遣使者献方物 , 其酋长俟利发(编者注:唐初 , 诸外国酋长多称“颉利发”或“俟利发”)失钵屈阿栈身自入朝 , 太宗劳享之……帝以其地为坚昆府 , 拜俟利发左屯卫大将军 , 即为都督 , 录燕然都护 。 ”《新唐书?地理志》载:“(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二月以结骨部置坚昆都督府 , 隶燕然都护 。 ”公元663年 , 坚昆都督府转隶属于瀚海都护府 。 公元669年 , 隶属安北大都护府 。 其与唐朝的关系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 经济联系也开始密切 。 公元693年 , 安北大都护府由漠北迁至漠南塞上 , 坚昆都督府才终结其建置 , 前后存在45年 。

昙花一现的大黠戛斯汗国

突厥汗国灭亡以后 , 回鹘汗国兴起 。 黠戛斯在与回鹘的争战中多次被击败 , 与唐朝的联系一度中断 , “乾元中 , 为回纥所破 , 自是不能通中国” 。 但随着回纥势力的衰落 , 黠戛斯开始转败为胜 。 据《资治通鉴》载“:回鹘既衰 , 阿热始自称可汗 。 回鹘遣相国将兵击之 , 连兵二十年 , 数为黠戛斯所败 。 ”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 , 回鹘遇到了严重的天灾 , 内部动乱不断 。 黠戛斯趁机勾结回鹘内部的势力发动对回鹘的攻击“ , 回鹘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十万骑攻回鹘 , 大破之 , 杀匮馺及掘罗勿 , 焚其牙帐荡尽 , 回鹘诸部逃散” 。 黠戛斯灭回鹘汗国是联合五部一起行动 。 史载:“今又知坚昆等五族 , 深入凌虐 , 可汗被害 , 公主及新可汗播越他所 。 ”五部联盟指的可能是黠戛斯、鞑靼、契丹、奚、室韦 。 到了公元842年 , 主宰漠北的新政治实体出现了 , 那就是——大黠戛斯汗国 。

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 , 唐正式遣使册封黠戛斯首领阿热为宗英雄武明诚可汗 , 承认其主宰漠北 , 此时是黠戛斯势力最盛的时期 , 但时间并不长 , 仅维持十几年便如昙花一般凋谢了 。

回鹘汗国灭亡后 , 庞勒特勤率领部分部众西迁至安西、北庭 , 势力有所复张 , 称安西回鹘 , 其首领后被唐册为怀建可汗 。 而原来一起联合攻击回鹘的五族联盟也开始破裂 , 黠戛斯的漠北霸主地位随之动摇 。 黠戛斯先后对五族中的奚和室韦发动攻击 , 原因是奚和室韦收留了回鹘的可汗及名王贵臣 。 此后 , 黠戛斯的势力日渐衰落 , 契丹兴起后 , 不得不臣服于契丹之下 。

独特的习俗和民间信仰

服饰与娱乐 。 黠戛斯人服饰是富贵之人穿貂皮、戴帽子 , 君长阿热是冬天戴貂帽 , 夏天戴金扣帽 , 阿热以下的贵族们则戴白毡帽 。 《新唐书?黠戛斯传》载:“其君曰‘阿热’……服贵貂、豽 , 阿热冬帽貂 , 夏帽金扣 , 锐顶而卷末 , 诸下皆帽白毡 , 喜佩刀砺 , 贱者衣皮不帽 。 ”妇女除衣皮衣外 , 也穿锦、绫 , 是从其他地方贩卖得来“ 。 女衣毼、锦、罽、绫 , 盖安西、北庭、大食所贸售也 。 ”黠戛斯人平时的娱乐生活非常丰富 , “乐有笛、鼓、笙、觱篥、盘铃 , 戏有弄驼、师子、马伎、绳伎” 。

社会经济 。 黠戛斯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为主 , 农业为辅 。 畜养的动物主要是马、牛、羊 。 《新唐书?黠戛斯传》载:“畜 , 马至状大 , 以善斗者为头马 , 有橐它(骆驼)、牛、羊 , 牛为多 , 富室有二三千头者 。 ”考古发现的黠戛斯遗存有大量的马、牛、羊骨 , 也说明这些富者生前拥有的牛羊之多 。 狩猎在黠戛斯人生活中占一定比重 , “若猎兽 , 皆乘木马 , 升降山磴 , 追赴若飞” 。 狩猎的野兽有“野马、骨咄、黄羊、羱羝、鹿、黑尾 , 黑尾者似麎獐 , 尾大而黑” 。

黠戛斯人耕作的农作物主要有禾、粟、大小麦、青稞等 , 常以三月耕种 , 八、九月收获 。 “稼有禾、粟、大小麦、青稞 , 步硙以为面糜 。 一般三月种 , 九月获 , 以饭 , 以酿酒 , 而无果蔬 。 ”麦磨为面食用 , 穄煮为饭食用后 , 也用以酿酒 。 部众的饮食一般以肉食和马酪为主 , 君长阿热则食用饼饵 。 “诸部食肉及马酪 , 惟阿热设饼饵 。 ”在黠戛斯人生活的地方出土的各种各样的铁制农具 , 也表明其广泛从事着农业耕作 。

黠戛斯的锻冶技术胜过以冶铁闻名的突厥 , 以善冶陨石为钢 , “有金、铁、锡 , 每雨 , 俗必得铁 , 号迦沙 , 为兵绝犀利 , 常以输突厥” 。 雨铁即陨石 。 颜师古《王会图》载:“其国有天雨铁 , 收之以为刀剑 , 异于铁 。 ”

文字与动物纪年法 。 8世纪左右 , 黠戛斯开始使用突厥鲁尼字母拼写的文字 , 这些字大都刻在墓碑、岩壁、金属器和钱币上 , 其中以碑铭为多 , 目前发现的7到12世纪的黠戛斯碑文有七十多处 , 主要有《苏吉碑》(也称《黠戛斯之子碑》)《乌尤克?塔尔拉克碑》《乌尤克?土兰碑》 。

动物纪年的方法最初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北部从事游牧的少数民族中 , 黠戛斯也同样实行动物纪年法 。 “谓岁首为茂师京 , 以三哀为一时 , 以十二物纪年 , 如岁在寅则曰虎年 。 ”岁首称为“茂师” , 月称为“哀” , 每三哀为一个季度(时) , 以十二生肖纪年 。 除了动物纪年法 , 黠戛斯也采用中原的历法 , 曾向唐朝请求历书 。

从黠戛斯人到柯尔克孜族

有唐一代 , 黠戛斯始终与中央王朝保持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 10世纪初期 , 契丹逐渐兴起 , 黠戛斯臣服于契丹 。 契丹建辽后在黠戛斯地设“辖戛斯国王府” , 隶上京道 , 以黠戛斯首领为王府大王 , 同时派辽国官员监控 。 辽国兵制中有黠戛斯军 , 辽对其“有事则遣使征兵 , 或下诏专征 , 不从者讨之” 。 此时 , 大部分黠戛斯人仍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 , 另有一部分人居住在天山伊塞克湖及与其相毗连的今新疆乌什、阿克苏和喀什噶尔地区 , 为西州回鹘政权所统辖 。 公元1125年女真建金后 , 称黠戛斯为“纥里迄斯” 。 蒙元时期 , 黠戛斯人在我国史籍上被称为“乞儿吉思”“乞儿吉斯”或“吉利吉斯”等 , 元朝在叶尼塞河设万户府对其进行管理 。 公元1270年 , 又设乞儿吉斯五部断事官 。

明清时期是黠戛斯后裔的大动荡、大迁徙时期 。 明代仍称其为“乞儿吉斯” , 隶属于瓦剌蒙古 。 16世纪到17世纪 , 随着喀尔喀蒙古和准噶尔蒙古的先后崛起 , 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乞儿吉斯人也随之成为他们的属部 。

17世纪 , 沙俄扩张势力侵入叶尼塞河和额尔齐斯河上游地区 , 乞儿吉斯人虽奋起反抗 , 终因寡不敌众 , 于18世纪初大部分迁移至额尔齐斯河东南草原 , 后来又迁到伊塞克湖地区 。 再后来 , 因不堪厄鲁特准噶尔部的压迫 , 一部分人从伊塞克湖迁到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和喀喇昆仑山一带 , 一部分人迁到中亚塔什干、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 。 在18世纪的迁徙中 , 乞儿吉斯人离开了自古以来一直生活的叶尼塞河 , 也促使了柯尔克孜族的最终形成 。

清代称乞儿吉斯作“布鲁特” , 意为“高山牧人” , 是沿用准噶尔蒙古对黠戛斯后裔的称呼 。 在18世纪清朝统一新疆前后 , 布鲁特人积极配合清军的行动 ,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

千百年来 , 黠戛斯人及其后裔在历史长河的细流中生存 , 在刀光剑影中拼搏 , 在平和宁静中生息 , 在和谐欢乐中发展 , 共同铸就了光辉灿烂的叶尼塞河文明 。

作者 | 赵善庆

作者单位 |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