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日是什么意思◎圆周率日的发展过程( 二 )


1777年法国数学家蒲丰提出他的著名的投针问题 。依靠它,可以用概率方法得到 的过似值 。假定在平面上画一组距离为 的平行线,向此平面任意投一长度为 的针,若投针次数为,针马平行线中任意一条相交的次数为,则有,很多人做过实验,1901年,有人投针3408次得出π3.1415926,如果取,则该式化简为1794年勒让德证明了π是无理数,即不可能用两个整数的比表示 。
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曼德证明了π是超越数,即不可能是一个整系数代数方程的根 。
本世纪50年代以后,圆周率π的计算开始借助于电子计算机,从而出现了新的突破 。目前有人宣称已经把π计算到了亿位甚至十亿位以上的有效数字 。
人们试图从统计上获悉π的各位数字是否有某种规律 。竞争还在继续,正如有人所说,数学家探索中的进程也像π这个数一样:永不循环,无止无休……
圆的周长与直径之比是一个常数,人们称之为圆周率 。通常用希腊字母π 来表示 。1706年,英国人琼斯首次创用π 代表圆周率 。他的符号并未立刻被采用,以后,欧拉予以提倡,才渐渐推广开来 。现在π 已成为圆周率的专用符号,π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地区或时代的数学水平,它的历史是饶有趣味的 。
圆周率日的发展过程
根据历史记载,目前为止最大型的以圆周率为主题的庆祝活动是在旧金山科学博物馆举办的,而该活动是旧金山科学博物馆一名物理学家组织 。在当天,他带着博物馆的全体员工和各界人士一起参观博物馆纪念碑,同时一起分享关于圆周率的知识,而之后旧金山科学博物馆为了继承这一优良传统,于是将每年的这一天确定为圆周率日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次倡议,将3月14日定为国家性质的圆周率日,并于20__年通过决议 。由于圆周率的定义简单,并且在数学公式之中是随处可见的表现,因此在如今流行文化之中的出现频率以及社会地位远远高于数学之中的其他常数 。
在古代,实际上长期使用 π=3这个数值,巴比伦、印度、中国都是如此 。到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周髀算经》里已有周三径一的记载 。东汉的数学家又将 π值改为(约为3.16) 。直正使圆周率计算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首先应归功于阿基米德 。他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圆的度量》,用几何方法证明了圆周率与圆直径之比小于22/7而大于223/71 。这是第一次在科学中创用上、下界来确定近似值 。第一次用正确方法计算π 值的,是魏晋时期的刘徽,在公元263年,他首创了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面积来逼近圆面积的方法,算得π 值为3.14 。我国称这种方法为割圆术 。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 。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贡献,将3.14称为徽率 。
公元460年,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徽的割圆术,把π 值算到小点后第七位3.1415926,这个具有七位小数的圆周率在当时是世界首次 。祖冲之还找到了两个分数:22/7 和355/113 ,用分数来代替π ,极大地简化了计算,这种思想比西方也早一千多年 。
【圆周率日是什么意思◎圆周率日的发展过程】祖冲之的圆周率,保持了一千多年的世界记录 。终于在1596年,由荷兰数学家卢道夫打破了 。他把π 值推到小数点后第15位小数,最后推到第35位 。为了纪念他这项成就,人们在他1610年去世后的墓碑上,刻上:3.14159265358979323846264338327950288这个数,从此也把它称为“卢道夫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