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故事( 二 )


3、陈景润小时候学习十分用功,成绩很好,因而引起有钱人家子弟的嫉妒,他们在学习上比但是他,就处处欺负他 。
记得有一次,他们联合起来对陈景润拳打脚踢 。陈景润流着泪回到家,要退学 。妈妈劝他说:儿子,只怨爸爸妈妈没本事,家里穷才受人欺负 。
你要好好儿学习,长大有出息,那时他们就不敢欺负咱们了!小景润擦干眼泪,又去做功课了 。此后,他再也没哭过,成绩一向名列前茅,最后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三元县县立初级中学 。
4、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家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因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
5、祖国光复后,陈景润考入福州英华书院念高中 。在那里,他有幸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
沈老师学问渊博,循循善诱,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有一次,沈老师出了一道搞笑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大家都闷头算起来,陈景润很快小声回答:“53人” 。
全班为他算得速度之快惊呆了,沈老师望着这个平素不爱说话、衣衫褴褛的学生问他是怎样得出来的?陈景润的脸羞红了,说不出话,最后是用笔在黑板上写出了方 。
沈老师高兴地说:“陈景润算得很好,只是不敢讲,我帮他讲吧!”沈老师讲完,又介绍了中国古代对数学贡献,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早于西欧1000年 。
南宋秦九韶对“联合一次方程式”的解法,也比瑞士数学家欧拉的解法早500多年 。沈老师之后鼓励说:“我们不能停步,期望你们将来能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
比如有个‘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中至今未解的难题,人们把它比做皇冠上的明珠,你们要把它摘下来!”课后,沈老师问陈景润有什么想法,陈景润说:“我能行吗?”
沈老师说:“你既然能自己解出‘韩信点兵’,将来就能摘取那颗明珠: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啊!”那一夜,陈景润失眠了,他立誓:长大无论成败如何,都要不惜一切地去努力!
6、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1996年3月19日),汉族,籍贯福建省福州市 。中国着名数学家,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 。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而他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 。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