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

茆耕茹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245期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

三、大锣鼓的基本乐段与节奏

大小锣鼓的演出 , 均附着于各类的民俗活动中 。 又因历代传承向无演奏的图谱和文字 , 只凭口传心授 。 时久日远 , 不仅此艺因前人的逝去 , 而有失传消亡之虑 , 全乐也易产生传承上的断隙 。 这也为一些地方演奏乐段的变换和连接 , 留下了必须完善和改进的空间 。 所以 , 今日大锣鼓的一些套番(乐段)、翻番(过渡乐段) , 各地便有了一些变化 。 不仅叫法不同 , 打法也有异 , 但乐段中一些小的节奏单位组成 , 基本仍是杨荫浏《十番锣鼓》所总结出的“一、三、五、七” 节奏 。 [10]这恰又可看出十番锣鼓 , 甚于粗细十番、锣鼓 , 传承演奏的交融关系 。 久之 , 大小锣鼓即便在同一地域演出 , 共结果便会呈现出多姿多样的原始性、丰富性 。

大锣鼓孕育、脱胎于清初吴地的民间礼祀之中 , 渐次演化出各地有别的节庆娱乐演出 。 尽管其演奏的乐段、节奏、技法 , 不断变化、成熟 , 明正德年间军乐“靖边乐”之铿锵有力、催人奋进的威猛遗响 , 仍为其继承 , 响于今人的耳边 。

大锣鼓今在江苏南部和与其毗邻的安徽省郎溪县 , 因主要由小五套、大七套 , 十二个相对独立 , 且又能连缀的锣鼓乐段组成 , 故称十二番锣鼓 。 又因其领奏的乐器为大同鼓 。 故虽各地的番头打法有些差异 , 却通称大锣鼓 。 它的演奏套路(公式)是由长喇叭起引 , 称起套;接着由各自不同的长套、快番(快翻) , 分别共同依次引进十二番(小五套、大七套)各个乐段 。 因十二番之间又需连续演出 , 各乐段之间的过渡 , 必须由各自的长套、快番连接 。 其演奏的情况 , 这里以定埠民俗文化村为例:十二套依次第一次演奏完毕后 , 需再重复演奏时 , 则第二次演奏必须从第二套开始 , 第三次重复则需从第三套开始 , 如此递减 。 这一打法 , 村民称这叫“打一套甩一套” 。 一套套甩下去 , 直到演奏完毕 , 也已连续数小时了 。

各地大锣鼓的演出 , 时间有长有短 。 与梅渚镇定埠西北相连的南京市高淳区 , 称大锣鼓的套数有大五套、大九套 , 共十四套;与梅渚镇正北相连的溧阳市殷桥 , 却称是小五套和大九套 , 也是十四套 。 梅渚镇定埠民俗文化村 , 却称是大六套、大九套 , 共十五套 。 翻番的多与少 , 这里通称大锣鼓 。 这一情况的出现 , 与各地的演奏习惯和配合演出的内容长短有关 。

大锣鼓的演奏不仅有自己的套路 , 还有特例的安排 。 如在配合演出时 , 遇有较为欢快、紧凑的场面时 , 套与套之间不经过长套和快翻 , 即可从正在演奏的套数(主要乐段)结束时 , 直接进入下一套 , 称连环套 。 除此 , 有时现场上的表演 , 非一套(乐段)锣鼓时间的结束 , 或需稍前或需后延 , 这时鼓师则需视情况而定 , 或减或增 , 快速配合 , 以求整体的演出效果 。 以上情况 , 看似难以掌握 , 在实际的运用中 , 由于鼓师的技艺娴熟 , 即兴应对起来也会有满意的效果 。 当然 , 这与大锣鼓乐段本身灵活易变的结构 , 有着密切的关系 。 大锣鼓的演奏 , 在特殊的情况下 , 还有单双套数连续演奏的情况 。 即十二番锣鼓依次正常演奏完毕 , 演奏还需继续进行 , 这时便又会以各自的锣鼓套数 , 如小五套、大七套等 , 分别按每一乐段的单双套数分拆开来 , 按一、三、五、七、九、十一;二、四、六、八、十、十二 , 依序进行连续演奏 。

大锣鼓乐器的配置 , 分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两类 。 基本配置是大同鼓一堂 , 余为中号苏锣、大钹、小京钹、小马锣各一件 , 共为五件 。 而今配置使用较多的情况 , 则是大同鼓一堂 , 余四件均为双数 , 共为九件 。 在吹管乐器方面 , 今日常见的是铜质长喇叭、唢呐、竹笛 , 一般均为两件 , 合为六件 。 过去如遇到节日演出 , 有的班社吹管乐器 , 还另增小唢呐、箫 , 各两件 , 梅渚镇北庄的跳五猖 , 过去就这样演出过 。

关于大锣鼓每堂的人数 , 按平时一般演出统计 , 打击乐器需要五至九人 , 吹管乐需四至八人不等 。 折中统计打击乐按七人统计 , 吹管乐按四人计 , 再加上演奏中预备轮替的演奏人员二名 , 一堂大锣鼓至少也应有十三人了 。

在演奏上 , 大锣鼓的音响艺术效果 , 令人煽情、震撼 。 大钹与小京钹音差有别的配合 , 丰富了锣鼓表现的能力 。 加之长喇叭的清脆、响亮、跳动的音符 , 以穿花、呼应的节奏配合 , 极大地衬托出欢乐、快畅的氛围 。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

2011年春节期间 , 梅渚镇定埠苏皖降福总会出会 , 高淳区桠溪镇定埠(北)黄泥墩 , 井头两村民组 , 随大太子巡演之大锣鼓班

大锣鼓所使用的鼓架 , 也极具观赏价值 。 架身的四柱用彩绸缠绕 , 架顶四边花团锦簇 , 架下置红色木条栏杆 。 条柱上刻工精巧 , 精致华丽 , 宛如迎娶新人的花轿 。 往日为了大鼓巡游时演奏的方便 , 两根穿杆由鼓架左右两边穿过 , 前后两人配有肩绳肩担 , 同时双手提置鼓的穿杆而行 。 今日有的则将大鼓连架置于板车或小型三轮车之上;(图5)还有的则将大鼓连鼓架 , 置于机动三轮车上 , (图6)拉着或骑着游走 , 配合演奏 。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

2011年春节期间 , 梅渚镇定埠苏皖降福总会出会 , 梅渚镇竹墩头村民组 , 随方将军巡演之大锣鼓班

四、小锣鼓的基本乐段与曲牌

小锣鼓是以小堂鼓(或小型扁圆鼓或板鼓) , 为班社的领奏乐器;又因其常在纪念民间崇敬的地方神祇前配合演出 , 故又称跳菩萨锣鼓 。 小锣鼓的番头(乐段) , 也十分丰富 , 有小十番、小五番、三番头等 。 除此 , 呛啷钹、翁叮上水等乐段 , 因节拍不如上述三种番头之多 , 则常被用于时段较短 , 而又气氛较合的场面 。 但前后两者 , 都是小锣鼓常用的合乐段落 。

小锣鼓演奏的特点 , 十分强调打击乐的尾句运用 。 如小十番第一乐段结束 , 突出的是小鼓音色 。 第二乐段结束 , 突出的是小钹闷击的声响 。 第三乐段是小钹的击拍声响 。 第四、五两段 , 突出的是小锣 。 此类情形 , 在小十番、小五番、三番头、新八番中 , 都有各自的表现 。 但其基本节奏的变化 , 与大锣鼓的演奏有着相似之处 。 小锣鼓各有自己特色的乐段和曲牌 , 演奏的速度、力度 , 有自身的特点 , 表现力也极强 。

小锣鼓中唢呐、竹笛使用的曲调 , 都是来自民间节日和喜庆中常用的曲牌 。 1992年4月22日上午 , 郎溪县音乐工作者姚木森 , [11]应本人相邀 , 两人专程采访了退休后 , 居住在水鸣中学内的当年定埠唢呐吹奏高手高根水(1912—1994年) , 老人时年已整八十岁 。 其八岁学艺 , 十岁拜师学吹唢呐 。 一番交谈后 , 记下了由老人口授之唢呐曲牌大开门、小凡调、大凡调三曲 , 竹笛柳梢景一曲等共约六至八曲 。 老人虽当年中风在身 , 神智清晰 , 但口述已感吃力 。 据其称 , 还有一些曲牌因来访突然 , 需慢慢回忆 , 口中才能念出 。 又称其中有些曲牌 , 来自戏曲 。

以上情况是指大小锣鼓 , 在一般演出中的情况 。 如遇一些礼祀规模较大的场合 , 大小锣鼓都需轮翻使用 , 那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 这里以梅渚镇北庄的跳五猖 , 1993年1月2日的演出为例:这次跳五猖的全仪 , 共分十项仪程 。 在全仪未正式举行前 , 族众在外坛的场地上 , 摆好祠山(张渤)神刹及五位猖神、四副身(道士、和尚、土地、判官)的神位;大小锣鼓两班齐奏 , 并配以长喇叭、唢呐、竹笛 。 一、五正身(五位猖神)、四副身入坛、占位;大锣鼓连翻奏十二番 , 配以长喇叭 。 二、叉将入坛 , 大锣鼓奏连环套;配以长喇叭 , 唢呐吹奏秧歌、八仙飘海两调 。 三、叉将摆“天下太平”四字;竹笛吹奏八仙飘海调 。 四、两小生、两值路入坛走场;大锣鼓奏小五套 。 五、门司礼神;奏小锣鼓中的小十番 , 后改为请神专用的请神小锣鼓 。 六、族长向众神祇一一敬酒礼拜;唢呐、竹笛合奏洋调 。 七、众神祇互请 , 赴坛祛祟(道士先出);奏十二番 , 配以长喇叭 。 八、至和尚、判官互请时对舞;大锣鼓奏连环套 , 配以长喇叭 。 九、五正身、四副身祛祟对舞;唢呐吹奏凡调 。 十、祛祟完毕 , 九身走穿花大圆场 , 以示互为道别;奏十二番 , 配以长喇叭 , 唢呐吹奏种麦调 。 锣鼓演奏及九身表演,风起水生 , 各显其能 。

以上已可见跳五猖中 , 大小锣鼓合乐演奏之大略情形 。

定埠民俗文化村小马灯演出 , 专以小锣鼓配合 , 又是另外一种情况 。 从开场至三角阵收鼓 , 再奏四至八角阵、双排阵翻梅花阵、摆字、单双运马至十字八门等 , 每换一阵式 , 均需使用不同的小锣鼓套数 。 其中均穿插有长喇叭 , 唢呐或竹笛的配奏 。 实际上仅在胥河南、北两岸 , 大小锣鼓合乐的情况 , 早已是各地各样 。 用民俗村鼓师吕新龙的话说:“一个师傅一把尺” 。 (图7)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

2011年春节期间 , 梅渚镇民俗文化村小锣鼓班正在演奏 , 击鼓者吕新龙

小锣鼓的乐器配置 , 打击乐有:小堂鼓(或小型扁圆鼓或板鼓)、京锣、镗锣、中钹与小京钹各一 , 计五件 。 吹管乐器有铜质长喇叭、唢呐、竹笛各二件 , 计六件 。 合计十一件 。 因小锣鼓亦为大锣鼓同班人员交替演奏 , 此歇彼起 , 故小锣鼓的人数 , 仍属大锣鼓班中 , 不再另计 。

五、结 语

大小锣鼓在清初“十番鼓” , 以及后来的“十番锣鼓”的长期交融影响下 , 终形成了自身众多的特点 , 并流传至今 。 乾隆五年(1740年)十番进入清宫的南府 , 至道光七年(1827年)裁撤 , 已历八十七年 。 客观上讲 , 十番鼓进入南府 , 无疑推进了这一锣鼓形成在民间的流行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类锣鼓不因道光七年(1827年)十番学在南府被撤而湮灭 , 相反在吴地的民间却有了更大的发展与普及 。 今日在该地所能接触到的乡人 , 不论其何种职业 , 只要提起大小锣鼓 , 无不口中能念出其中几节敲打的节拍 , 以示见面时的轻松、愉快 。 这确可见大小锣鼓 , 在吴地民间扎根的深厚 。

大小锣鼓不同于华北、陕西的腰鼓、围鼓、阵鼓等表演形式 , 翻番的演奏方法及吹管乐器配合间的合乐旋律 , 极具江南吴地之色彩 。 大小锣鼓完全不同于戏曲锣鼓 , 是中国打击乐传承之硕果 , 也是世界音乐史上独具形式的中国锣鼓音乐之一种 。

大小锣鼓简便易学 。 今日演奏人员之众 , 地域之广 , 利用价值之高 , 受欢迎程度之深 , 都是一般打击乐难以比拟的 。

尽管大小锣鼓为今日吴地社会基层民众广泛欢迎与使用 , 但长时期以来任其原始“活态”的存在 , 缺乏进一步对其意义、价值的理性认识 , 不能不说是一种缺失 。 时代不同了 , 前辈学者杨荫浏的《十番锣鼓》著作 , 已是当前难得一见的此类音乐整理、研究的开山之作 。 其所记从时间段上讲 , 恰是清末至民初前期 , 此种锣鼓承前启后的重要范本 。 这些 , 对我们今日的研究 , 无疑具有开启领道的作用 。 今日有关学术单位或个人 , 如能对其进行系统的资料搜集、整理和研究 , 定有益于这一门类艺术演出的提高 , 更为日后这笔文化遗产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

2014年6月20日

文中图片均由茆耕茹于2011年2月10日摄

注释:

[1] 本文所引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之文 , 均请见该书中册第二十四至二十五卷 , 中华书局1997年11月(湖北第3版) 。

[2] , 读qí,参差不齐 。 合 , 合拍整齐之意 。

[3] 本文段摘自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一“虹桥录下?12、十番鼓者” 。 中华书局2007年10月(北京)版第255—256页 。

[4] 见明万历至清康熙间人张岱著 , 刘耀林校注之《夜航船》卷九“礼乐部?渔阳掺挝”下注:掺挝 , 音伞查 。 掺 , 击鼓法 。 挝 , 击鼓槌 。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2版第427页 。

[5] 见张岱《陶庵梦忆》“虎邱中秋夜” , 上海书店1982年6月影印版第42页 。

[6] 张岱《夜航船》卷九“礼乐部?渔阳掺挝”:“正月十五 , 试鼓” , “渊渊有金石声 , 四座为之改客” , 第427页 。

[7] 见王芷章编《清升平署志略》第二章“沿革” , 多处记有十番学 。 首领二名 , 官级七品 , 道光七年(1827年)裁撤时共二十人 。 其中著名十番鼓手郭喜 , 擅奏吉祥锣鼓等 。 上海书店1991年12月据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1937年版影印 。

[8]、[9]、[10] 杨荫浏《十番锣鼓》“一、十番锣鼓的发生和发展”中佚名之《粤逆纪略》 , 以及“四、锣鼓段” , “三、论节奏特点” , 人民乐音出版社1980年12月北京版 。

[11] 本文只是大小锣鼓渊源之初考及其一般情况的介绍 。 姚木森编《跳五猖音乐》 , 收录于茆耕茹编著的《胥河两岸的跳五猖》一书 。 该书作为中央文化部1993年2月批准的两岸文化合作之“傩戏考察与研究”项目 , 由中国剧协、中国傩研会与台湾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 , 共同合作调查、研究的成果丛书之一 , 台湾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1995年10月台北版 。

《跳五猖音乐》所录之谱如下:大锣鼓周泰生、周树根口述 , 姚木森记录了十二番锣鼓总谱 , 并有分析;周际奎口述 , 姚木森记谱的小锣鼓之呛啷钹、小十番、三番头总谱 , 以及长喇叭不同的吹奏方法 。 另附胥河北岸定埠吕小谱口述 , 吕复廉记谱之大锣鼓的大五套主旋律谱 。 芮孚仁口述 , 吕复廉记谱之大锣鼓的大九套主旋律谱 。 高根水口述 , 姚木森记录的曲牌8种 。 以上各谱因本文篇幅所限 , 未予载录 , 请能予参见 。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胥河两岸的大小锣鼓(二)// //

(作者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