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一部颂扬两代人献身抗痨事业的纪实文学《奇医神药》(连载六)// //

焦起周似乎明白武桂兰的心思 , 有事无事 , 隔三差五些要来安口村看看她 。 遇到头疼脑热 , 或推拿、扎针什么的三两下就让病人见轻 。 嗬!安口村人若有病 , 就到武桂兰家找焦起周:

“那医生今儿个没来?”武桂兰肯定地说:

“不用着急 , 一会儿他就来啦!”

村里人索性守在武家等 , 果然让武桂兰说个准 , 焦起周真的来了 。

武桂兰是个有心人 , 跟焦起周熟了 , 免不了问些治病方面的小知识 。 焦起周一一告给她 , 姑娘牢牢记在心里 。

有次扎针 , 桂兰问:“这叫什么穴位?”焦起周指点说:

“这叫合谷 , 这叫气海 , 这叫足三里 。 在足三里穴扎针治肚子疼最有效 , 只要用针准确 , 一针即可疼痛立止 。 ”

“就这么快?”“嗯!”

焦起周又教给武桂兰“四君子汤”、“小柴胡汤”等简单药方 , 桂兰点头说记住了 。 焦起周下次再问 , 果然没忘 , 不由对她产生了几分倾慕:

“行 , 你的脑筋真好使 。 ”桂兰说:

“净记些药名有啥用 , 见了药不认识 , 药性也不清楚 。 用药如用兵 , 用对了不得了 , 用错了了不得 。 你们当医生的真不简单 , 花花草草就把病治好了 。 ”

焦起周谦虚地说:

“其实也没啥 , 只要钻进去 , 学起来也快 , 学医和做庄家活一样 , 当个一般的庄稼汉容易 , 做个好庄稼汉不简单 。 同样种地 , 有的亩产三、五百斤 , 有的亩产却达八、九百斤 。 现在我只是个一般医生 , 差那些名大夫远着哩!”

武桂兰不同意焦起周的说法:

“叫我看 , 你已经了不起了!就说我这病吧 , 多少人看过了 , 不顶事 , 可自从遇到你 , 我这病一天一样 。 你比咱们县里的名大夫还强哩!”

焦起周连忙制止道:

“可不能这么说 , 我是瞎猫逮了个死老鼠 , 碰着啦 。 再换个王桂兰或李桂兰 , 就不一定能见效 了 。 我治病与你配合有关系 , 首先你相信我 , 又积极配合 , 两方用力 , 病就好得快了 。 ”

“治病的学问还这么深?”

“这里头有好多因素 , 好像一条索链一样 , 不论哪一环节破了 , 套不住 , 就出问题 。

“你真会打比方 , 又是庄稼汉 , 又是索链的 , 再难懂的道理让你这么一说 , 都好懂了 。 ”

“在省城上学时 , 我们带方剂的老师讲课时就爱打比方 , 深入浅出 , 生动形象 , 我最爱听他的课 。 我这属照葫苦画瓢跟他学的呀!"

“名师出高徒 。 ”

“师的确是名师 , 徒不一定是高徒 。 说实话 , 我这点儿本领 , 还差着十万八千里远哩!"

焦起周是平陆县常乐镇车村人 , 生于1933年 。 共和国诞生那一年 , 已过了入学年龄的焦起周才背起书包上学 。 焦起周家境不好 , 弟兄五个 , 他排行老二 , 至于上学的事 , 起初他连想也不敢想 。 看到人家娃娃背起小书包 , 他心痒难耐 , 缠着父亲要上学 。 父亲不由分说给了他两个巴掌:

“家里穷得都快揭不开锅了 , 哪有钱供你上学?”焦起周含泪说:

“我不要爹的钱 , 我砍柴挣学费 。 ”父亲还是不同意:

“念书有啥用 , 我一个字不识 , 还不是照样过日子 , 养活全家老小?”

焦起周软缠硬磨:

“可人家娃都去了呀!”

“人家是人家 , 你是你 , 若嫌这个家不好 , 给人家当娃去!"

焦起周说不过蛮横的父亲 , 溜到一边暗暗垂泪 。 做母亲的心疼儿子 , 劝丈夫说:

“娃想去就让娃去 , 识字总比不识字强 。 咱家出个识文断字的 , 换换门风也好 。 ”

“那 , 上就上吧 , 去了好好念书 , 不许调皮捣蛋 , 要不就不让你念了

能得到父亲的恩准 , 焦起周满足得不得了 , 上学读书格外用功 。 他空余时间又迷上了武术 , 练了一手好拳脚 , 常做些打抱不平的事 , 深得同学拥戴 。

一九五六年 , 初中毕业以后 , 焦起周考进山西省太原市第一卫生学校(后更名为太原职工医学院 , 是现在山西中医学院的前身)中专医师班 。 走学医这条路 , 实际上是焦起周的父亲为儿子选择的 。 该考学校了 , 焦起周当然忘不了征求父亲的意见 。 他思谋半响 , 没头没脑地叫着焦起周的乳名问:

“引丹 , 有学医生的学校没有?”

“有” 。

“就考那吧 , 叫我看当个医生挺吃香 , 前几天我去看病 , 那医生牛皮的尿劲儿能气死人 。 你学会看病 ,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就不求人啦!我看了 , 没有不得病的人 , 医生老有事干 , 吃香的 , 喝辣的 , 人家送来的好东西你吃不了 , 我和你娘也能吃 , 就当医生吧!”

庄稼人是很讲究实际的 。

焦起周听了父亲的话 , 倒不全在乎他讲的那些理由 。 他生长在山区 , 知道山村缺医少药之苦 , 多少个本来可以挽救的生命被葬送了 。 假如能学个好医生 , 就可以为山区的乡亲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了 。 他是大山的儿子 , 应当为大山母亲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

入校以后 , 从山沟里钻出来的焦起周格外用功 , 成为班里数一数二的好学生 。 三年后 , 焦起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 没回到大山里 , 他被分配到汾西矿务局南关医院 。

又过三年 , 就到了众所周知的“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 。

这时候 , 城里头物价飞涨 。 人们所说的“七级工 , 八级工 , 顶不住农民一捆葱” 指的就是这个时期 。 于是 , 城里的干部、工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 一批批向农村流去 , 对焦起周这号有一技之长的人 , 当时的政策是走也可 , 留也可 。

焦起周想起了多病的母亲 , 想起缺医少药的家乡 , 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乡之路 。 焦起周在外学医三年 , 又当医生三年 , 成为家乡不可多得的人才 。 一回家 , 村干部就请他去村卫生所 , 焦起周痛快地答应了 。 凭着学校学到的扎实的基础知识 , 再加上年轻人刻苦钻研的劲头 , 焦起周很快出了名 , 四邻八乡都去请他治病 。

就这样 , 他终于结识了武桂兰 , 生活道路有了重大改变 。 (杜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