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周怀宇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28期

裴耀卿是唐代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名臣 。 大约开元十三——十九年间(725-731) , 担任宣州刺史 。 裴耀卿任宣州刺史期间 , 亲民爱民 , 兴办教育、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 促进宣州社会发展 , 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

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 , 带来了宣州区域社会经济转折性的变化 , 他立足于宣州区域的视角 , 调查研究了江南漕运问题 , 提出了全国性漕运制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 撬动国家交通运输格局的改变 , 为宣州区域开拓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 而裴耀卿也由于宣州刺史的经历 , 获得东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深刻认识 , 找到了撬动宣州乃至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命门 , 他所提出的漕运制度改革 , 有利于激活南北社会经济文化交流 。

一、裴耀卿供职宣州刺史

裴耀卿 , 字焕之 , 父亲裴守真 , 官至宁州刺史 。 裴耀卿年少聪慧 , 参加国家“童子举”考试及第 , 年稍长 , 授“秘书省正字” , 继而入相王府任“典签” , 负责王府“宣传导引”、“备顾问” , 即帮助相王李旦接待宾客 , 送往迎来 , 被视为王府“学直” , 即值班、主持王府内务 , 很得相王器重 。

相王李旦继位 , 是为睿宗 , 授裴耀卿国子监主簿 , 迁“长安令” 。

玄宗开元十三年(725) , 裴耀卿任济州刺史 。 济州治所巨野(今山东菏泽) 。 裴耀卿每一官任 , 都很有政绩 。 济州刺史任上 , 视察境内黄河大堤多处毁坏 , 不坚固 , 不堪洪水 。 沿河州县因为没有接到朝廷修堤的任务和命令 , 不敢擅自动工兴修 。 裴耀卿认为这件事情不能够等待 , 立即组织修堤 , 亲自上堤督护 。 工程未完 , 朝廷任命裴耀卿为宣州刺史 。 裴耀卿忧虑河堤工程没有竣工 , 将《诏》书压下 , “弗即宣” , 直到河堤竣工 , 才“发诏” , 转徙宣州刺史 。 济州父老十分感激 , 裴耀卿离别之日 , “甚思之”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

1、首务教化 , 改善民风

裴耀卿赴任宣州刺史 , “首务教化” 。 这包含两层意义 , 从赴任之日 , 即抓教化;自始至终“教化”放在首位 。

史载 , 裴耀卿在宣州“首务敎化 , 率父老行礼、奏乐 , 歌《白华》、《由庚》等篇 , 明孝子养亲之义 。 ” 唐代以前 , 中国政治、文化中心 , 大多在北方黄河流域 , 唐代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崛起 , 全国经济重心南移 , 宣州随着全国经济重心向南转移的趋势而迅速发展 , 社会经济发展 , 需要相应的文化教育 。 裴耀卿首务“教化” , 抓到了宣州区域的实际问题 。

裴耀卿在宣州“教化”的抓手 , 是恢复《乡饮酒礼》 , 提升本土文化素质 , 思想教育寓于其中 。 何谓《乡饮酒礼》?

《礼记?射义》释曰 , “乡饮酒礼者 , 所以明长幼之序也 。 ”这是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 , 是易于实施并且为普通民众接受的礼仪形式 。 史载 , “乡饮酒之礼 , 六十(岁)者坐 , 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 , 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礼器) , 七十者四豆 , 八十者五豆 , 九十者六豆 , 所以明养老也 。 民知尊长养老 , 而后乃能入孝弟 。 民入孝弟 , 出尊长养老 , 而后成教 , 成教而后国可安也 。 君子之所谓孝者 , 非家至而日见之也 , 合诸乡射 , 教之乡饮酒之礼 , 而孝弟之行立矣 。 ”乡饮酒礼的意义在于序长幼 , 别贵贱 , 采用普及性的道德实践教育 , 蔚然孝弟、尊贤、敬长、养老之风尚 , 日臻完善德治教化 。

隋唐时期 , 科举渐兴 , 《乡饮酒礼》一般用于基层举士时隆重举行 。 由于贡举三年一次 , 间隔时间过长 , 裴耀卿进行改革 , 恢复古代每月一次 。 不难看出 , 裴耀卿急切援引礼义教育 , 旨在改善风尚 , 促进和谐、稳定社会 。 《白华》、《由庚》是《诗经》名篇 。 《白华》宣传父慈子孝、夫妇忠贞 , 共同劳动 , “浸彼稻田” , 创造美好生活;《由庚》宣传“万物得由其道” , 遵循自然 , 各得其宜 。 裴耀卿针对宣州区域 , 选择这两首名篇 , 恰到好处 。 宋代宰相田锡十分称赞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复兴《乡饮酒礼》 , “恭勤而行礼 , 月而习之 , 岁而行之 , 于是宣州耆老 , 宣庭寮吏 , 每闻歌” , 皆激动 , 受到深刻教育 , 吏民风化大大改进 。 田锡高度评价说:“唐之世祚垂三百载 , 唐之牧守凡几千人 , 惟耀卿能于一郡之间 , 独奉先王之礼 , 犹化其俗尚移其风 。 ” 《白华》、《由庚》的诗颂之声 , 飘荡在古老的宣州“一郡”及其下辖“八县”大地 。

唐代取士 , 进士科比较难 , 每年三、四十人 。 各州进士及第者 , 凤毛麟角 。 有人统计 , 唐代科举取士 , 宣州有9名进士 。 这是唐代宣州文化教育逐步兴盛、提高的结晶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

2、发展生产 , 人口繁衍

兴修水利 , 扩大开垦 , 劝民耕种 , 发展生产 , 这是裴耀卿在宣州刺史任上的突出政绩 , 史称有“善政” 。 短短几年 , 宣州人口增长 。 在农业为主要经济成分的历史时期 , 人口的增长即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 。 开元十八年(729) , 裴耀卿向朝廷述职报告 , 说道“江南戸口稍广” , 主要就是指宣州户口繁衍增加 。

太宗、玄宗时期 , 在全国先后两次进行州县改置 , 除了调整行政区划 , 州县级别也有所调整 。 当时的级别大致有4种划分 , 依据经济发展状况 , 人口赋税数额多少划分上中下三等 。 特殊区域 , 例如战事频仍、灾害频繁、军事险要之区域 , 设置另外几种标识 , 称之为“赤、畿、望、紧等县” , 不计户口 , 视为“上县” 。

太宗时期 , 宣州境内 , 下辖四县 , 其宣城郡为“望”;当涂、泾、广德三县“紧”;南陵县“望” 。 宁国“紧” , 后省(即废除) 。

裴耀卿任刺史5年间 , 宣州地区生产发展 , 人口繁衍 。 开元年间 , 国家重新调整行政区划 , 按照户数和人口数 , 参考所在区域的位置 , 制定了全国州县级别的统一标准:“四万户已上为上州 , 二万五千户为中州 , 不满二万户为下州 。 ”又规定“六千户已上为上县 , 三千户已上为中县 , 不满三千户为中下县 。 其赤、畿、望、紧等县 , 不限户数 , 并为上县 。 ” 按照这个条例 , 宣州被划为“望” , 即“上”州 。 其下辖8县有2“望”4“紧”2“上” , 全部属于“上县” 。 宣州境内行政区划不断调整、析分 , 反映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 唐高宗至玄宗时期 , 宣州出现了发展较快的势头 。 农田水利广泛兴修 , 土地开垦和耕种扩大 , 水稻种植水平有了很大进步 , 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 成为唐代东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产地 。

二、宣州视野下的江南漕运改革

裴耀卿为政治事 , 其特点是视野开阔 , 能够着眼于全国经济形势 , 寻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

开元十八年(729) , 玄宗召集各地地方官 , “朝集”京城述职 , 玄宗在朝集大会上 , 向大家谘询经济方略 。 主要是访问粮食问题 。

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 , 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 由于京城机构日益庞大 , 驻军增多 , 人口膨胀较快 。 仅仅依靠关中地区生产的粮食 , 供需矛盾存在缺口 。 每年从各地漕运大批粮食 , 仍然不能满足京城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 加上漕运方式落后 , 年运量远不能满足京城需求 , 甚至不能保证正常供应 , 更不敌天灾 。 每当北方受旱遇水 , 出现饥荒 , 国家便增加南方的漕运数额 , 最困难的时候 , 甚至率领京城官员到东都洛阳“就食” , 渡过饥荒 。

开元十五年(727)秋 , “河北饥 , 转江淮之南租米百万以赈给之” 。

开元十六年(728)十二月又因水灾而出敕调运南方粮食 , “漕江淮以赈之”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

面对朝廷存在粮食和物资问题 , 裴耀卿认为国家并不缺少粮食和物资 , 关键是如何调剂各地余缺 。 他总结宣州为政5年的地方官经验 , 亲眼所见江南社会经济形势发展很好 , “人口稍广” , 仓储充足 , 由于运输不畅 , 难以满足京城的需求 。 他又调查了江南到京师的水陆运输 , 分析利弊 , 看出了症结 , 提出了一个新鲜而又大胆的“漕运”改革议案 。 这个议案的实践依据 , 是宣州乃至江南社会发展、经济上升 , 人口繁衍 , 粮食积余 , “仓库”的粮食 , 缴纳“租庸”之外 , 既不输边、“更无征防” , 闲置派不上用途 。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原因就是“水陆遥远” , 江南粮食运不出去 。 这也不利于江南物资交流和经济发展 。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 裴耀卿“上便宜事条” , 提交了一份漕运改革的计划和方案 。 这份议案文字不长 , 言简意赅 , 原文摘录如次:

江南户口稍广 , 仓库所资 , 惟出租庸 , 更无征防 。 缘水陆遥远 , 转运艰辛 , 功力虽劳 , 仓储不益 。

窃见每州所送租及庸调等 , 本州正、二月上道 , 至扬州入斗门 , 即逢水浅 , 已有阻碍 , 须留一月已上 。 至四月已后始渡淮入汴 , 多属汴河干浅 。 又般(搬)运停留 , 至六、七月 , 始至河口 , 即逢黄河水涨 , 不得入河 , 又须停一两月 , 待河水小 , 始得上河入洛 。 即漕路干浅 , 船艘隘闹 , 般(搬)载停滞 , 备极艰辛 。

计从江南至东都 , 停滞日多 , 得行日少 。 粮食既皆不足 , 欠折因此而生 。 又江南百姓不习河水 , 皆转雇河师水手 , 更为损费 。

伏见国家旧法 , 往代成规 , 择制便宜 , 以垂长久 。 河口元置武牢仓 , 江南船不入黄河 , 即于仓内便贮;巩县置洛口仓 , 从黄河不入漕洛 , 即于仓内安置 。 爰及河阳仓栢崖仓、太原仓、永豊仓、渭南仓 , 节级取便 , 例皆如此 , 水通则随近运转 , 不通即且纳在仓 , 不滞远船 , 不忧久耗 , 比于旷年长运 , 利便一倍有余 。

今若且置武牢、洛口等仓 , 江南船至河口即却还 , 本州更得其船充运 , 并取所减脚钱 , 更运江淮变造义仓 , 每年剰得一二百万石 , 即望数年之外 , 仓廪转加;其江淮义仓 , 下湿不堪久贮 , 若无船可运 , 三两年色变 , 即给贷费散 , 公私无益 。

审读这份议案 , 思路清晰 , 综合东南社会实情和国情 , 收集了大量数据 , 分析了利弊所在 , 找到了改革思路 , 提出了明确的方案 。 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落点明确 , 即:改革漕运制度 。

裴耀卿在议案中总结了南粮北运的良好条件;分析了漕运现状和弊病;设计了改革的具体步骤和措施 。 概括为以下三点内容:

第一 , “江南户口多 , 而无征防之役” , 粮食产量增加 , 粮食积累富余 , 具备南粮北调的条件 。

第二 , 调查研究了当时江淮漕运的实际 , 十分具体而又清晰地指明了漕运路线上的弊病:江南漕船每年正、二月上道 , “四月已后 , 始渡淮入汴 , 常苦水浅 。 六、七月乃至河口 , 而河水方涨 。 须八、九月水落 , 始得上河入洛 , 而漕路多梗 , 船樯阻隘 。 江南之人 , 不习河事 , 转雇河师水手 , 重为劳费 。 其得行日少 , 阻滞日多 。 ” 途中因“水浅”、“水涨”而停留或减速 , 几乎浪费一半时间 , 每年只能往返一次 , 年漕运量受到一定的限制 , 造成“江右困转输 , 国匮于上 , 民乏于下”的结果 。

第三 , 建议疏浚水道 , 改进运输方式 。

其一、沿线建置“仓储” , “节级转运” 。 裴耀卿提出在两淮漕运线上 , 沿途建置大型仓库 , 作为漕运物资中转储存处 。 “节级转运 , 水通则舟行 , 水浅则寓于仓以待 , 则舟无停留 , 而物不耗失 。 此甚利也 。 ”

其二、分段漕运 。 裴耀卿认为“江南之人 , 不习河事 , 转雇河师水手 , 重为劳费 。 ” 主张漕运线路上实行分段运输 , “使江南之舟不入黄河 , 黄河之舟不入洛口” , 既能够避免船工水手不悉各种水情的缺陷 , 又能够避免长驱直达 , 遇枯水舟阻 , 延误时间的的弊病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

裴耀卿提出漕运改革方案 , “玄宗初不省” , 没有采纳 。 但是裴耀卿务实的经济方略 , 开阔的思路 , 便于操作的抓手 , 带给人们以很多启发 。 次年(731)裴耀卿旋即入为“户部侍郎” , 参与国家的财经事务 。

开元二十一年(733)发生水灾 , “京师雨水 , 谷踊贵” , 玄宗再次访问裴耀卿 , 采纳了裴耀卿的意见 , 擢拔其为计相 , 兼江淮、河南转运都使 , 主持江淮漕运 。

裴耀卿受命以后 , 拉开了唐朝漕运改革的序幕 。 他总结历史经验 , 研究两淮运输特点 , 制定了新的运输法 , 改进漕运 , 获得了较大的成效 , 当年 , 即解决京城的粮食问题 。

三、裴氏改革的意义和宣州的发展

裴耀卿两次上呈奏议 , 坚持调查研究 , 提出漕运改革 , 终于引起了玄宗皇帝的关注 , 擢拔裴耀卿为户部侍郎 。 开元二十年(732) , 拜裴耀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充转运使” , 主持东南漕运制度改革 。

裴耀卿的漕运制度改革 , 牵动了东南地区社会经济发生结构性变化 , 不仅是宣州 , 全部东南八道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

另外一个重要意义 , 在唐代漕运制度改革史上 , 裴耀卿敢为天下先 , 首次提出并且成功完成了改革 。 此后 , 贯穿有唐一代 , 随着社会经济深化发展 , 漕运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 从未间断 , 成为促进唐代交通运输格局不断优化的一把金鈅匙 。

1、正确认识裴耀卿的漕运改革

漕运是唐代历史上重要活动 。 朝廷需要从东南征调粮食、布匹等各种赋税物资 , 维系国家的财政支出 。 国家的“漕运”由此兴起 , 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大事 。

中国史学界 , 有些史家对于漕运持批评态度 , 认为这是加大对于人民的搜刮和剥削 。 其实 , 立足于社会经济的视角 , 漕运 , 不是孤立的经济活动 。 它与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有联系 。

宣州是国家南粮北运的重点区域 。 裴耀卿漕运制度改革以后 , 南北交流空前繁荣 , 唐代持续三百年的漕运事业 , 深刻影响宣州的社会历史 。

漕运的兴盛 , 江淮乃至宣州境内漕运物资年运量增加 , 解决了京城缺粮的困难 。 京城甚至出现粮食价格下跌的现象 。 说明漕运制度改革满足了京城的粮食供应 。 为防止谷贱伤农 ,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下令暂停转运江淮租米 , “令租庸调、租资课 , 皆以土物输京都 。 ” 即是把租米折换为本地的土特产品 , 再漕运京师 。 这反映了裴耀卿主持财政期间 , 适应市场调整经济政策 , 显示经济政策的灵活性 。 政策的调整 , 带动了江南和宣州本土农副产品、手工业品迅速兴旺 。 宣州的地毯、兔毫、茶叶、孔雀石、铜矿、冶铸等 , “转市”物流于北方 , 名闻京师 。 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 , 朝廷充分关注宣州的本土资源 , 加大了宣州的投资 , 宛陵监、梅根监等“钱官”机构 , 建成国家铸币基地 。 国家冶铸和钱监的设置 , 促进宣州迅速发展 , 不久建置了宣歙观察使 , 发展为东南大藩 。

2、裴耀卿漕运改革的经济思想

裴耀卿不仅成功地实施了漕运制度改革 , 也体出了漕运改革的经济思想 , 也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不可忽略的火花 。

其一、兴漕路 , 节约运费

裴耀卿提出“兴漕运” , 在交通运输史上 , 具有经济学的意义 。 裴耀卿对比了水陆运输的代价 , 提出发展水运 , 避免陆路运输的昂贵成本 。 武则天执政期间 , “景云中 , 陆运北路分八递 , 雇民车牛以载” , 需用车一千八百乘 , 不仅花费了较多的人力、物力 , 而且“八递伤牛” , 影响农业生产 。 “兴漕路” , 水运价廉 , 既节省财政开支 , 也节省了民力和牛力 。

裴耀卿改革漕运前 , 舟运江淮米至东都含嘉仓 , 转陆运三百里至陕 , “率两斛计庸钱千” 。 裴耀卿主持漕运期间 ,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耀卿令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 , 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 , 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 , 凡三岁 , 运米七百万斛 , 省僦车钱三十万缗 。 ”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唐代名相裴耀卿供职宣州的贡献// //

其二、调剂粮食余缺

当时北方缺粮 , 南方粮食积压 , 江淮百姓按地税缴纳的粮食储存于当地“义仓“ 。 义仓仓库不够用 , 每年增加一二百万石 , 数年之后 , 仓库转加 , 陈陈相因 , 下湿不堪久储 , 苦无船可运 , 三两年变色、霉烂、腐坏 。 裴耀卿创分段转运 , 缩短了江淮漕船的路程 , 节约行程和船只 , 多运江淮积粮 , 减少损失 , 也解决了北方粮荒 。

3、激活经济的金鈅匙

在漕运史上 , 宣州刺史裴耀卿率先提出改革漕运 , 裴耀卿之后 , 李齐物、裴回、韦坚、刘宴等人 , 相继主持漕运 , 江淮、江南漕运持续发展 。 带动江南社会经济持续兴盛 , 漕运物资不只是粮食 , 也包含宣州的手工业品、冶金开采与铸造 。 深度刺激和促进了宣州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和发展 。

韦坚主持漕运期间 , 针对江淮、江南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 推行漕运“轻货(即百货)”的改革 。 以粮食“转市”各种“轻货” , 即购进朝廷日用百货 , 转运京城 。 这样漕运物资的种类丰富了 , 满足了国家以及北方地区对于南方产品的需求 , 又促进南方的手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市场的活跃与发展 , 在南北经济交流中具有积极意义 。

(作者系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