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胡新明简介

胡新明 , 1965年7月生于中国泥塑艺术之乡——陕西省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凤翔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 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艺术家 , 中国“德艺双馨”先进文艺工作者 , 2018年度“中国名片” 。 开创别具一格的“胡新明泥塑生肖画” , 开启了传统泥塑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

其泥塑及绘画作品在国内外获得百余项大奖 , 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慰问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其“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 , 为凤翔泥塑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成为一代身怀绝技的杰出的民间艺术大师 。

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

胡新明1965年7月生 , 现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传承人 , 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 。 从小随父母专业从事祖传传统绘画和泥塑手工艺的学习制作 , 长期创作和规模化生产 , 从艺30多年 , 带徒弟120多个 , 其中学徒魏红指、敬萍等都已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先后发掘和创作了20多个规格100多个泥塑品种 。 并经过20多年学习和研究、300多次试验和实验 , 研制成功了摔不烂胡氏泥塑生产工艺 , 解决了数百年来凤翔泥塑极易破损运不出去的老大难问题 。 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周期长、容易使设计产品变型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 。 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 , 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缩短80多倍、效率提高60多倍 , 并能使产品的设计造型得到有效、准确、高质量的生产 。 在凤翔泥塑原有传统基础上 , 历经三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研究及数百次的习练 , 自创了独一无二的“胡新明凤翔泥塑生肖画” , 2006年10月在中国第21届中国国际民间工艺美术高层论坛年会发表论文《凤翔泥塑的美》 。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

数百件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博览会 , 并荣获百余项大奖 。 各类泥塑绘画脸谱作品远销到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 2002年泥塑作品“生肖马”荣获首届中国旅游产品设计大赛金奖 。 泥塑作品“平安马”“发财羊”被选为2002及2003马年、羊年、生肖邮票主图 。 泥塑作品“喜气洋洋”被选为中国第八届戏剧艺术节吉祥物 。 2008年泥塑作品十二生肖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 。 2009年泥塑作品“坐虎”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 本人也先后应邀赴美国、法国、德国、奥地利、伊朗、土耳其、印度、澳大利亚、香港、澳门、台湾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讲学 。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展传统文化产业 , 2006年胡新明自筹资金500万元 , 建成了占地5亩、各种工艺流程作坊30余间的凤翔泥塑传习所 , 年产泥塑等各类手工艺品10多万件 , 产值500多万元 。 传习所自建立以来共培训泥塑创作等骨干人员130多名 , 2009年至2015年共为所在村建校修路等社会公益事业捐资16.7万元人民币 。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

胡新明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和对其传承弘扬保护开发的巨大付出 , 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肯定、支持和表扬 。 2005年和2015年两次当选为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及陕西省文联委员 。 2008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并享受津贴 。 2011年6月被中宣部、人社部、中国文联联合授予“国家级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 2012年11月被中国农业电视中心、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央电视台、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组织、中国网络电视台联合授予“2012年度中国乡土盛典风云人物”称号 。 2013年1月作品“马上封侯”荣获昆明官渡第三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奖 。 2013年12月当选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2014年3月被“2014中国服装论坛”授予“中国非凡时尚人物”称号 。 2015年当选宝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 2016年当选第十届全国文代会代表 。 2017年被国务院、文化部评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当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彩塑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副主任 。 2018年度荣获“中国名片”称号 。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

让“摔不烂”的凤翔泥塑成为带动发展的“金子”

——记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胡新明

文/秦毅

近日 , 对于家住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关镇六营村的胡新明来说 , 可谓双喜临门 , 一是其本人被评为凤翔泥塑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二是他的家庭在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表彰大会上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最美家庭” 。 这“最美家庭” , 也是因他们在传承发展凤翔泥塑中 , 积极帮助其他艺人生产和创业 , 并为乡村建校、修路等公益事业捐资 。

“这都是传统手艺的功劳 , 是老祖宗给予后人的恩赐 。 ”在荣誉面前 , 已过天命之年的胡新明谦虚而又认真地表示 。 六营村的泥塑自明代起就很兴盛 , 泥塑手艺代代相传 。 胡新明从小随父母学习制作凤翔泥塑 , 深感这门老手艺是一个值得挖掘、开发的宝藏 , 只有潜下心来深入研究 , 才能更好地让它熠熠生辉 。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凤翔泥塑传统民族文化的守护者——胡新明大师艺术成就// //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泥娃娃不是泥 , 它是个金 。 ”言谈之中 , 胡新明对凤翔泥塑的感情溢于言表 。 但真金也有蒙尘时 , 更何况掉到地上就碎的“金子”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凤翔泥塑遭遇了“寒冬” , 当时许多艺人都放弃了泥塑 。 这里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 , 也有凤翔泥塑几十年缺乏创新、造型退化等诸多因素 。

胡新明至今还记得 , 尽管一路小心 , 1988年 , 他向新加坡出口的8600件泥塑 , 在上飞机前仍碎了1/5 , 等运到新加坡后 , 竟没有一件作品是完整的 。 不能让易碎的泥塑制品限制了凤翔泥塑的发展和传播 , 在困难面前 , 创新是唯一的出路 。 为此 , 胡新明开始向专家求教 , 从各种洋办法和古法中寻求答案 。 他与家人经过两年多数百次的试验 , 最终从古代城墙的建造技艺中得到灵感 , 研制出了“摔不烂”的泥塑作品 。 后又经过改良 , 把加入泥塑中的糯米米油全部撇掉 , 只留下清亮的米汤 , 解决了白色泥塑阴干后泛油发黑的问题 。

“手工艺品代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情愫 , 是不会被工业化制作所取代的 。 ”胡新明认为 , 传统工艺完全可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 但需要手艺人对所从事的手艺有执著的爱和钻研劲 。

30多年来 , 胡新明先后发掘和创作了20多个规格180多个泥塑新品种 , 对传统泥模具生产制作效率低、成本高、周期短、产品容易变形走样等缺陷进行了改革 , 用现代石膏模具代替了泥模具 , 使泥塑生产周期比原来大为缩短 , 效率大为提高 。 多年来 , 他的作品百余次参加国内国际艺术展览会和博览会 , 荣获了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等荣誉 。 2008年 , 胡新明成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2010年被评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

多年来 , 胡新明带出徒弟300余人 , 其中学徒魏红指、敬萍等都已被评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 。 “国家对传承人每年都有补助 , 这主要就是用于传授教学 。 ”胡新明表示 , 不但要把技艺传给徒弟 , 还要把安身立命的本事传下去 , 否则无法谋生 , 对于学生来说传承就成了一句空话 。 如今 , 他每一个徒弟的身后都至少有一个作坊甚至公司 , 或做佛像 , 或做生肖、八仙等 。 通过生产性保护 , 凤翔泥塑及其从业者的路越走越宽 。

在村民眼中 , 胡新民夫妇是一对模范夫妻 , 除了带徒弟外 , 他们还热心帮助村民和困难户 。 比如在扶贫方面 , 近几年来 , 胡新明夫妇通过组织贫困户来凤翔泥塑传习所学习 , 让他们获得立业之本 , 至今已有100多名待业青年和农民先后在他的帮助下办起了自己的作坊 , 安置劳动就业岗位380多人 。 近几年来 , 凤翔泥塑得到了快速发展 。 六营村一年仅泥塑产业便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 , 加上马勺脸谱、刺绣等手工艺品及带动的旅游、餐饮等相关产业 , 年产值达到8000多万元 。

“2018年 , 我们计划对外展出不少于10场 , 并积极组织非遗项目、民间艺术参加对外的旅游、文化评奖 。 ”胡新明表示 , 作为凤翔泥塑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 他今后将集中精力把凤翔泥塑这块金字招牌做得更亮 , 带动民间艺人们一同走出去 。 “我们已与多个大专院校签订合同 , 引进专业人才 , 计划从材质、用途等方面对凤翔泥塑进行专业开发 , 将泥塑的传统色彩、纹饰和造型等延伸至服装、餐具、壁挂等产品的设计和制作上 , 让更多的民间工艺回归百姓生活 , 走向国际 。 ”胡新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