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严格意义上来说 , 自古至今新疆自铸的铜币基本上都可以称为“红钱” , 但在清代却是个专有名词 。

平定准噶尔叛乱标志着新疆又一次完全被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 , 在纯铜打制的准噶尔普尔基础上重铸的象征中央政府主权的红钱 , 走上了历史舞台 。 当然 , 历史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 , 1864年开始延续十余年的“同治新疆战乱” , 南疆割据政权和阿古柏侵略政权各自铸造的钱币 , 也是特殊时期的见证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 伊犁州博物馆的“左宗棠收复新疆”浮雕 。

“因其俗”的南疆红钱

新疆红钱 , 是对清代在新疆用本地红铜铸造的圆形方孔钱的一个俗称 。 清末新疆建省后 , 红钱成为官方公文中正式的用语 。

平定准噶尔叛乱后 , 乾隆帝在新疆设立伊梨将军府 , 总领天山南北 。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 定边将军兆惠奏请“或即照回钱体质 , 一面铸乾隆通宝汉字 , 一面铸叶尔羌清文及回字” , 乾隆帝批准了奏折 , 还将所呈钱文的式样“交钱局铸造二百文 , 发往为式” 。

随即 , 叶尔羌设立铸钱局 , 将新疆所有流通的、各种各样的货币统一回收 , 铸造背后有回文与满文“叶尔羌”字样的“乾隆通宝” , 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次币制统一 。 闻名遐迩的 “新疆红钱 ”由此诞生 , 并首先在南疆地区流通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 乾隆御笔平定西域战图——呼尔满大捷 。 清朝收复新疆 , 使圆形方孔铜钱再一次在新疆流行了起来 。 (图 / 资料图片)

清军到来之前 , 南疆曾长期被准噶尔汗国占领 , 流通的主要是准噶尔普尔钱 。 清军到来之后 , 本着利于旧钱回收、新钱流通 , 以及保持地区稳定的目的 , 新改铸的红钱在铜质、币值、重量方面均同于准噶尔钱币 , 用乾隆的诗句来说就是“形 犹腾格 (指旧普尔 )因其俗 , 宝铸乾隆奉此同” 。

叶尔羌本身不产铜 , 铸钱原料来自销毁的旧普尔钱 , 钱正面汉文“乾隆通宝” , 背文穿右是维吾尔文“叶尔羌” , 穿左为满文 , 因当时译音不准 , 铸成了“叶尔奇木” , 两年后改铸为“叶尔羌” 。 背满文“叶尔奇木”钱文高隆清晰 , 钱体厚重 , 铜度纯净 , 色泽滋润 , 极罕见 , 是为珍品 。 乾隆二十六年 , 再设阿克苏钱局 , 4年后迁到乌什 , 立乌什局 。

新铸红钱为浇铸而成的圆形方孔 , 铭文为汉、满、维三种文字的中国统一的制钱体系钱币 , 钱币直径约24毫米 , 厚2毫米 , 略大于旧普尔 , 却比之略薄 。 红钱与内地制钱相比 , “悉系提净红铜而成” , 含纯铜量一般在百分之九十左右 , 而内地制钱要掺进铅、锡、锌等配料 , 一般是“铅四铜六” , 即原铜含量百分之六十 , 因此钱呈黄色 , 故俗称“黄钱” 。 清代前期 , 红钱与制钱(中央统一铸造的钱币)的比价最初为 1:10 , 后来变为1:5 , 即一枚红钱可换五枚制钱 , 这种比价关系一直延续至清代末期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南疆自古是农业和商贸较发达的地区 , 钱币的流通在南疆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需求 , 因此在红钱的铸造和使用上 , 清政府“特事特办” , 并严格规定仅限于新疆南八城(八城为库车、阿克苏、焉耆、乌什、英吉沙、莎车、和田)流通 , “若过托克逊 , 则与制钱一例也” , 也就是说一文红钱只能当一文制钱使用 。 从存世实物看 , 清代新疆先后有叶尔羌、阿克苏、乌什、库车、喀什等五个铸钱局 。 自乾隆朝开始 , 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铸行过乾隆通宝和年号“红钱” , 前后约有150年的历史 。

因地制宜的北疆“宝伊钱”

与南疆不同 , 北疆自古游牧文化浓厚 , 厄鲁特、哈萨克、布鲁特等游牧民族基本上没有使用金属货币的习惯 。 清政府与他们的贸易交换多采用实物货币 , 即“绢马贸易”的形式 。 乾隆用兵新疆时 , “馈粮千里 , 转谷百万 , 师行所至 , 则有随营商人奔走其后 , 一切取供于商” 。

这些商人带来的大量制钱 , 成为北疆流通的主要金属币 。 伊犁将军府建立后 , 在北疆伊犁一线布防从关内调来的满、蒙、锡伯、索伦、汉族等组成的军队 , 携眷定居 , 实行“军屯” , “军屯”之外又有“民屯” 。 这些关内来的军民惯用制钱 , 使北疆无形中形成了“制钱地带” 。 制钱流通的范围西至伊犁 , 东至哈密 , 中间包括迪化(乌鲁木齐)、古城(奇台)、镇西(巴里坤) , 及天山南路的吐鲁番 。

后来 , 北疆经济恢复 , 人口繁衍 , 社会不断繁华 , 内地带来的制钱逐渐不能满足流通的需要 , 因此就地设局铸钱的方案便被摆上了议程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 清朝新疆钱局分布图 。 清政府于1759年在叶尔羌开局铸钱 , 此后 , 阿克苏、乌什、喀什噶尔、迪化(乌鲁木齐)、伊犁等相继成立铸钱局 , 形成南疆五个、北疆两个铸钱局的格局 。 (制图 / Abby)

清廷考虑到北疆以往惯用制钱 , 因此铸造新钱必须色样相同 , 才便于“搀杂搭用 , 以重久远” 。 只是 , 内地“铜六铅四”的铸钱法则在北疆难以实现 , 一方面 , 伊犁地区并不产铜 , 所需铜料只能从南疆调拨 , 另外 , 伊犁所产的铅是黑铅 , 与内地的白铅不同 , 如果从关内转运 , 则“运费又大 , 所费太重” 。 只有铸币所需要的锡矿因为用量极少 , 可以从内地采购再由“西安遇便搭解” , 不需要太多运费 。

最终 , 乾隆四十年十月初八 , 伊犁将军府采取折中方案 , 通过夏特古道调拨来自南疆的红铜 , 从汉口等地采购点锡 , 再加上伊犁本地产的黑铅 , 按照铜七铅三的比例开铸新疆自铸的制钱——“宝伊钱”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与内地制钱相比 , 宝伊钱仍是红钱 , 内地制钱材质为铜六铅四(白铅) , 呈黄色;而宝伊局所铸为铜七铅三 , 显灰色 。 清代宝伊局前后铸钱91年 , 共有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共九个年号 。 太平天国爆发以后 , 政府军费大增而赋收减少 , 为了缓解财政困难 , 咸丰开铸大钱 , 1853年宝伊局首先紧随内地在新疆铸造大钱 , 成为当时铸大钱的大局之一 , 直到1866年农民起义军占领了惠远城后 , 铸钱才被迫中止 。

特殊时期的特殊见证

1864年 , 爆发于库车的农民起义火种迅速点燃整个南疆 , 和阗、喀什、吐鲁番等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的割据政权 。 库车大毛拉热西丁也趁势登上汗位 , 建立起以库车为中心的地方政权 。 1865年春 , 对新疆觊觎已久的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 , 在沙俄与英国支持下从喀什进入 , 在一片混乱中渔翁取利 , 侵占了天山南北的大部分领土 , 最终建立起以南疆七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和阗、阿克苏、库车、乌什)为中心的伪“哲德莎尔”国政权 , 并逐步向天山以北进逼 。

从1865年至1877年的十余年岁月里 , 新疆基本处于纷乱割据的局面 , 这一点在新疆钱币上也有所印证 。

库车热西丁政权虽然短暂 , 从1864年建立到1867年被阿古柏攻灭 , 仅存在了三年 , 但它依旧发行了自己的钱币 。 其钱币模仿“秦可汗”(即清朝皇帝)钱币铸造 , 红铜质 , 圆形方孔 , 文字采用老维吾尔文 , 一面刻着“热西丁哈孜” , 另一面刻着“库车朝廷打造的钱币”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热西丁在库车的铸钱量大且品种多 , 有大字和小字之分 , 可分二十八种版式 , 钱币文字分有纪年和无纪年两种 , 纪年一为回历1281年 , 一为回历1283年 。 不过 , 由于热西丁占据阿克苏的时间很短 , 所以在阿克苏铸钱不多 , 品种也很单调 , 只可分为四种版式 。 阿克苏热西丁钱均无纪年 , 面文为“赛伊德哈孜热西丁汗” , 背文为“铸于庄严的城市阿克苏” 。

阿古柏的伪政权建立以后 , 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在喀什噶尔设造币厂 , 按照中亚伊斯兰货币体系的浩罕国钱币式样 , 铸造发行伪“哲德沙尔”汗国钱币 。 钱币系用手工打压制成 , 正背面均为《古兰经》铭文 , 边缘饰以伊斯兰风格纹饰 。 文字内容及图饰风格基本一致 , 惟因书体及纪年的不同而有版别上的差别 。 回历纪年分散在察合台文字母之间 , 或在正面、或在背面、或一部分在正面一部分在背面 , 另有两面均无纪年 。 阿古柏铸造的钱币有金、银、铜三种材质 。

金币称作“Tila”(汉译“铁剌 ”) , 直径 20-21毫米 , 重约3.7-3.8克 , 正面翻译过来是 “苏丹阿不都艾则孜汗” , 背面是“铸于都城喀什噶尔”以及回历纪年;银币称作 “Tanga”(汉译“天罡”) , 直径12-15毫米 , 重约 1.7克 , 正面铭文“阿不都艾则孜汗” , 背面是“喀什噶尔精铸”与回历纪年 。

另外 , 银币还有一种是回历纪年1295年的 , 即公元 1878年 , 数量较少 , 是阿古柏之子伯克胡里所铸;铜币称作“Pul”(汉译“普尔”) , 直径 14毫米左右 , 重约 3.3克 , 厚 2毫米 , 红铜质 , 铭文内容与金、银币一致 。 值得一提的是 , 阿古柏钱币上的“苏丹阿不都艾则孜汗” , 是当时奥斯曼土尔其帝国苏丹的名字 , 因阿古柏自认为是奥斯曼土耳其的附庸 , 故而将其名字铸在钱币上 。

红钱“统一”天山南北

1875年 , 左宗棠率领的清军进入新疆 , 开始收复新疆的进程 。 1876年底 , 阿古柏失去了北疆所有领土 , 1877年5月 , 众叛亲离的阿古柏猝死 , 其政权很快土崩瓦解 。

天山南北底定以后 , 为了收缴阿古柏等分裂势力的旧币 , 清政府先后在南疆重开库车、阿克苏及喀什噶尔铸钱局 , 广铸红钱与光绪天罡银币 。 鉴于红钱与制钱并行的“双轨制”已破坏无余 , 且没有恢复的必要 , 新疆省第一任巡抚刘锦棠根据新疆铜料来源有限的实际困难 , 于建省之初提出广铸红钱以统一钱法的请求 , 得到清廷批准 。 此后 , 新疆广大地区除伊犁仍用制钱外 , 其他地区均一律使用红钱 。 于是 , 过去仅限于南疆八城使用的红钱一跃成为天山南北的统一货币 。

光绪四年(1878年)3月18日 , 驻兵库车的张曜于在库车开炉铸钱 , 以关内“乾隆通宝”制钱为样钱 。 库车铸造的红钱每枚重一钱三分 , 钱背面均以关边月圈为记 , 先后采用版式七种 。 同时 , 当地因使用阿古柏天罡已久 , 为顺其俗 , 曾仿制“足银五分”天罡 。 正面维吾尔文 , 汉译为“优质银 , 足钱” , 背面维吾尔文汉译“五分” , 系光绪三至四年在库车铸造 , 但未标铸造地名 。 光绪六年 , 张曜又奉命就地监督铸造银币 , 银币每枚重一钱 , 直径22.5毫米 , 厚0.5毫米 , 形式外圆内方 , 正面有“足银壹钱”四个汉字 , 背面维吾尔文 , 穿上是“一钱” , 穿下是“银子” , 由于亏赔大 , 至光绪七年停铸 。

清代新疆货币是整个新疆货币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 清末新疆建省后 , 新疆经济在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刺激和内地各省影响下 , 出现了一些近代化趋势 。 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开始 , 新疆进行了机铸金币、银币、红钱和铜元的生产 。

机铸金币始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 , 由迪化城外水磨沟机器局督匠铸造 。 金币分一钱、二钱两种 。 正面汉文“饷金×钱” 四字 , 外圈空白无图文;面蟠龙纹 , 其四旁有维文 。 机铸金币工艺精美 , 大小均匀整齐 , 开铸4个月 , 共用黄金5001两 。 同年 , 新疆机铸银币也开局铸造 , 至第二年七月止 。

从现存的实物看 , 新疆机铸银币有五钱、四钱、二钱、一钱四种 , 再加上1908年以后所铸的“饷银×钱一两” , 当是五种 。 其正面为“饷银×钱”或“饷银×两”字样 , 外圈四周分别为老维文 , 币中心有八瓣小花的是“饷银×两”的银币样式 , 中心无花者则是饷银×钱的样式 。 背面蟠龙纹 。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西域奇宝:红钱与它所见证的新疆史// //

最早的机铸铜元是“光绪元宝” , 约l907-1908年由迪化水磨沟银元局试铸 , 重9-10.1克 , 直径28毫米 , 正面内圈上首有汉文“光绪元宝”四字 , 币中心有小花朵 , 外圈上首有汉文“新省”两字 , 中间左右侧各有一朵小花 。 下半部有汉文“市银一分五厘” , 背面为盘龙纹 。 “光绪元宝”以后 , 还有“宣统元宝” 。 再后来 , 新疆纸币开始出现 。

清朝新疆钱币的演变 , 既反映了近代新疆的社会发展情况 , 也反映了新疆回归祖国的艰难历程 , 更反映了沙俄、英国等列强争夺中亚、分裂新疆的阴谋 , 以及新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