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孟德事典】

曹操进京为典军校尉, 不过半年的时间, 政局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

公元189 年4月, 汉灵帝病死, 最高权力面临着重新分配 。 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开始了新一轮的较量 。 这里需要明确的是 , 曹操的养祖父虽然是位大宦官 , 曹操却没有把自己划入宦官集团之列 , 而是与已成为士大夫领袖的袁绍站在了一起 。 此时的袁氏家族四世三公 , 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 在社会上享有极高的威望 , 这才是袁绍、袁术兄弟日后能够独霸一方的政治资本 。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 曹操都不得不依附于袁绍 , 直到挟天子以令诸侯后 , 曹操才逐渐摆脱袁绍的控制 , 两人走向决裂 。 (罗三洋先生曾在《梦断三国:袁绍篡位阴谋破产记》里对‘袁曹本一家’理论有过极为精彩的论述 , 这里不再赘述)而眼下 , 羽翼未丰的曹操只能听从袁绍的指示 。

在外戚和宦官的这次争斗中 , 表面上袁绍集团是站在以大将军何进为首的外戚这一边 。 但实际上 , 袁绍却暗藏祸心 。

袁绍是这样谋划的 , 一方面他极力向何进灌输清除宦官的必要性 , 挑起两派争端 , 局势混乱后 , 才有从中渔利的机会;另一方面袁绍建议何进秘密召集外地将领举兵进京 , 诛杀宦官 。 单凭何进、袁绍的力量不足以诛杀宦官吗?绝对不是 。 (何进被杀后 , 袁绍、袁术兄弟的武装力量就血洗了京城宦官)袁绍这么做 , 是想借外兵之手 , 将外戚宦官两大集团都连根拔起 , 自己才能夺取最高权力 。 (从受诏入京的将领名单来看 , 他们都和袁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便是袁绍的真实意图 , 可谓是计划缜密而阴险毒辣 。 只可惜 , 袁绍算错了一个人 。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

在何进的秘密邀请下 , 董卓、丁原、桥瑁等一批精兵悍将陆续向京师集结 。 却不料消息走漏 , 宦官们不甘心束手就擒 , 他们乘董卓等人尚未进京 , 何进入朝议事的时候 , 杀掉了何进 。 何进被干掉的消息传来 , 袁绍、袁术兄弟和何进的部将当即率军入宫 , 将宫内的宦官全部杀掉 。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 , 眼看袁绍的阴谋就要得逞 , 却不料袁绍此前借的刀——凉州军阀董卓却出了问题 。 按着袁绍的算盘 , 董卓曾是袁家的门客 , 一定会服从自己 , 却不料用兵自重的董卓根本就不买袁绍的帐 , 来了个反客为主 , 凭着兵强马壮控制了京城局势 。 袁绍阴谋破产 , 只得离开京城 , 去往冀州渤海郡(后董卓为安抚袁绍 , 任命袁绍为渤海郡太守) 。

话分两头 , 京城遭此大变 , 我们的主角曹操又做了些什么呢?在这场政变中 , 曹操也是有参与的 。 在袁绍劝何进召集外地将领入京时 , 曹操曾提出:“宦官是历来都有的, 问题出在君主把大权交给他们, 过分优宠他们, 以致闹成这个样子 。 现在要治他们的罪,应当除掉首恶分子, 杀几个头目就行了 。 这只需要几个狱吏就足够 。 何必把外将召来呢? 如果想要杀尽宦官, 必定要走漏风声, 很可能会遭受失败 。 ” 曹操敏锐地察觉到了地方势力唯恐天下不乱的祸心 , 如果召来外兵 , 等于引狼入室 。 不过何进没有听从曹操的建议 , 而钻进了袁绍的圈套 , 落了个尸首两处 。

为了稳定局面 , 董卓想拉拢曹操 , 上表奏请曹操为骁骑校尉 , 准备给与重用 。 但是曹操直截了当的回绝了董卓 , 因为董卓杀主残臣 , 暴虐不仁 , 不得人心 。 在曹操看来 , 倒行逆施的董卓是必然要失败的 。 他摆明了自己的政治态度——出奔洛阳 , 逃往老家陈留 。

回到家乡后 , 曹操散尽家财征募乡勇 , 率先揭竿举义 , 讨伐董卓 。 同时 , 全国范围内也掀起了讨董浪潮 。 公元190年1月 , 关东州郡牧守起兵讨伐董卓 , 共推声望最高的袁绍为盟主 。 曹操率领自己组建的军队 , 参加了讨董联军 。

2月 , 被关东联军声威所震慑的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 , 自己则焚毁宫室 , 挖开王陵 , 劫掠人民 , 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 。 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凉州军的战力 , 无人敢向关西推进 , 全都屯兵酸枣(今河南延津北)一带 。

曹操看到诸侯们如此踟蹰不前 , 十分着急 , 因为当时正是借势消灭董卓的最好机会 , 于是劝说袁绍等人:“我们发动义兵诛除暴乱 , 现在各路大军已经会合在一起了 , 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现在董卓焚烧宫室 , 劫迁天子 , 弄得举国震动 , 人心惶惶 , 天怒人怨 , 这正是消灭他的最好时机 。 一战就可以使天下归于安定 , 这个时机可千万不能失去啊!”曹操的意见没有被关东诸侯采纳 , 于是他决定单独行动 , 引兵向西 。

曹操的大胆行动 , 只有济北相鲍信表示同情和全力支持 。 给予曹操支持的还有同举义兵的陈留太守张邈 , 他让部属卫兹带上一小部兵跟随曹操 。

这次 , 一心报国求功绩的曹操却未能如愿 。 当他率军行至荥阳汴水时 , 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 , 因为士兵数量悬殊 , 曹操大败 , 士卒死伤大半 , 自己也被流矢所伤 , 幸得堂弟曹洪所救 , 幸免于难 。

曹操失望之极 , 但因为在荥阳一战中部队损失惨重 , 兵微将寡 , 只得与夏侯惇等人前往扬州募兵 。 当曹操募兵归来 , 又专门去了一趟酸枣大营 。 眼前的情形让曹操气愤不已:关东联军十几万人集体“静坐” , 诸侯们“日置酒高会 , 不图进取” 。

曹操悲愤地说道:“如今大家以讨伐董卓的名义起兵 , 如果心怀疑虑不敢进兵 , 会使天下的人感到失望 。 我实在为大家的举动感到羞耻!”曹操的慷慨激昂 , 完全是发自内心 。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

曹操不只会发牢骚 , 他对当前的时局有着清醒的认识 。 曹操提出了进攻董卓的实施方案:“渤海太守袁绍率领河内的军队驻守孟津 , 酸枣诸将驻守成皋、敖仓、轘辕、太谷 , 袁术率领南阳的军队驻守丹水和析县 , 一并开进武关以震慑三辅地区 。 大家深沟高垒 , 不同敌兵交战 , 多虚设疑兵 , 以显示天下群起而攻之的形势 。 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之敌 , 天下很快就可以平定 。 ”

曹操的战略思想可以归结为据险、疑敌、示势六个字 , 其计划是要使董卓局促于长安一地 , 失去对全国的控制 , 而后瓮中捉鳖 。 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进攻方案 。 然而关东诸将不肯从 。 关东诸军名为讨董卓 , 实际各自心怀鬼胎 , 意在伺机发展自己势力 。 不久 , 诸军之间发生摩擦 , 兖州刺史刘岱杀掉了东郡太守乔瑁 , 任命自己的亲信王肱代理东郡太守一职 。 渤海太守袁绍夺取了自己上司韩馥冀州的地盘 , 联合军再也无法维持下去 , 就地解散 。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 东汉正式进入了群雄割据的时代 。

【教你三十六计】

曹操所使用的计策——以逸待劳 , 此计为三十六计中第四计 。

1、计名出处

以逸待劳这个词语 , 首次面世便是以军事术语的形式出现的 , 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 。 《军争篇》讲的内容 , 主要是用兵的原则 , 以逸待劳涉及到如何用‘力’的原则 , 其原文是:“以近待远 , 以佚(通‘逸’)待劳”、以饱待饥 , 此治力者也 。 其含义是:“要懂得以我方就近进入战场而待长途奔袭的敌人 , 以我方从容稳定而待仓促疲劳的敌人 , 以我方饱食之师而待饥饿的敌人 , 这是懂得并利用我方的力量而削弱敌方的力量” 。

2、原文解析

此计原文是:困敌之势 , 不以战;损刚亦柔 。

要使敌人处于困顿的境地 , 不一定要直接出兵攻打 , 而是采用“损刚益柔”的办法 。

这一计的原文可分为“困敌之势 , 不以战”和“损刚亦柔”两部分 , “损刚亦柔”是将“困敌之势 , 不以战”的应敌手段升华到了易理的高度 。 这一计运用的是易经中“损刚益柔有时”的象理 , ‘刚’比喻敌人 , ‘柔’比喻自己 , “刚”和“柔”是两个相对应的事物 ,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柔和的手段也可以逐渐消耗掉刚强的事物 , 从而占据主动 。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第五节 以逸待劳 酸枣献策讨董卓// //

3、孟德用计

结合计名出处和原文解析来看 , 以逸待劳是一种后发制人的策略 。

这一计的核心 , 在于掌握战场主动权 , 使敌方处于困难的境地 , 不一定只用蛮攻的办法 。 要以静制动 , 以不变应万变 , 积极调动敌人 , 养精蓄锐 , 等敌人疲于奔命后再行动 。 使用这一计时要注意:不可以把以逸待劳的“待”字理解为消极被动的等待 , 本篇事例中酸枣诸军的做法就属于消极待战 , 而曹操的计策则属于抢占有利地形 , 掌握主动权后 , 积极待战 , 只可惜妙计未被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