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北洋水师 , 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 , 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 同时也是清政府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和规模最大的一支 。

1888年12月17日 , 北洋水师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宣告成立 , 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 。


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

图为“济远舰”被击沉后留下的残片和大炮 。

北洋水师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 隶属北洋海军的32艘舰艇 , 包括定远、镇远、济远3舰、小鱼雷艇6艘 , 以及广东的3艘巡洋舰全部丧失殆尽 。

追溯到1895年 , 在威海卫在和日本海军的较量中 , 洋务运动辛苦三十余年打造的北洋水师最后不复存在 。 关于这场战争的更多细节 , 我们只能从当时的新闻报道中一点点发掘 。

在法国《世界画报》(第1976期) , 我们可以看到:

1月30日 , 19艘船坚炮利的日本军舰分成两队突袭威海卫军港 。 发现敌舰靠近后 , 清军水师立刻开火 。 日军的第一舰队在遭到清军水师的还击后向(威海卫的)西北方向撤退 。 在此期间 , 日军的第二舰队已向军港的南侧驶去 。 在另一头 , 日本陆军对清军炮台发起的攻势同样遭到了清军的奋力抵抗 , 挫败下来 。


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

第一批日军登陆荣成县龙须湾 。

直到31日 , 威海卫才完全陷落于日军之手 。 至此 , 北洋水师完全处在了日军联合舰队的封锁之下 。 清军也为其英勇抗击付出了阵亡2000 余人的惨痛代价 。 尽管战胜方对战败方的暴行依然屡见不鲜 , 万幸的是 , 旅顺大屠杀那样的惨剧没有再次上演 。


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

海面上的各式军舰大多是清军军舰 , 只有五艘日本军舰 。 照片拍摄于1895 年2月3日 。

溃退和被俘的清军把道路堵了个水泄不通 。 日本人不愿为如此之多的战俘劳神费力 , 干脆就放任缴了械的普通士兵各自逃命 。

接下来 , 从事山东灯塔研究的福威勒先生将为我们详细讲解威海卫 , 他所叙述的相关信息非常有趣 。

旅顺港从1889 年开始已不能满足北洋水师驻泊和补给的要求 , 清朝政府决定在与旅顺港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北部修建第二座军港 。 被选中的威海卫位于山东省最东端 , 这座坚固的避风港是拱卫渤海的咽喉锁钥 , 同时也是防守芝罘、牛庄和京津的海上门户 。 得益于便利的海运 , 来自京师的补给源源不断地输入到这里 。 也得益于刘公岛和黄岛做屏障下的宽阔航道 , 北洋水师的巨舰才得以畅行无阻 。

清军委托德国陆军工程师汉纳根负责威海卫防务 。 正是由于此人的指导 , 日岛和另一个带有瞭望台的小岛上那些装备有克虏伯加农炮的炮台才得以竣工 。

同时 , 清军在刘公岛筑起了一座铁码头和坚固的防波堤 。 坚固的花岗岩将带有瞭望台的小岛与刘公岛连接在一起 , 扼守着岛后侧的船坞 。


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

威海卫西岸祭祀台炮台中部和右部 。 中央炮台只有一门巨炮 , 右部有两门炮 , 图中只能看到一门 , 另一门在土垒后方 。 左上方是刘公岛;刘公岛右侧海岸突出处是黄岛炮台 , 炮台右侧海滩上是城镇 , 城镇右侧海面停靠着“镇远”号军舰 , “镇远”号远处的山是位于威海卫港东海岸的赵北嘴 。 照片拍摄于1895 26日 。

这里的百姓大多是渔民和来自芝罘附近城镇的游商小贩 。 城里约有600 户人家 , 其中有500 户在筑港伊始便在此落户 , 其他居民则是随着工事的修筑才陆续集聚在炮台周围 。 由于修筑军港 , 这里的人口在8年内翻4番 。

1889年 , 威海卫开始修筑防御工事 , 工程进展十分迅速 。 中日开战后 , 清军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防御来自陆路的攻击 ,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威海卫西北部和西部分布着大量的炮台和要塞 。

这些固若金汤的要塞之间有道路连接 , 辅以纵横的壕沟 , 还有电报互通有无 。 清军还翻修了威海卫到芝罘的道路 , 以便炮兵通行 。 中日开战之初 , 地方官吏本计划在此筑20余座桥 , 以缩短两地间行军时间 , 但由于上级政府认为耗费银两过多 , 这项工程便不了了之了 。 从芝罘到威海卫这40英里路 , 骑马绕路的话 , 怎么也得走上7个多小时 。

一年中 , 威海卫至少有10个月处在风平浪静、干燥少雨的天气下 , 只有六七月份降雨才会略有增多 。 小城的夏天始于5月 , 直到当年6月 , 在此期间 , 人们都能到此处来享受一下舒适的海水浴 。 这里的夏日从来没有出现过极热的天气 , 最高温度也从未超过28℃ 。

相比之下 , 这里的严冬却甚是难熬 。 降雪虽少 , 但气温往往会跌至零下2℃ 。 这使得当地冬季航运特别发达 。 冻得坚硬的庄稼地大大方便了人们通行 , 骑兵也能在附近肆意驰骋 。 对于炮兵来说 , 除了威海军港东边和荣成县之间的山丘有些难以攀爬外 , 在别处行军几乎毫无困难可言 。

当地盛产小麦、玉米、高粱、豌豆和青豆 , 沿海又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 荣成县附近开着许多大的干鱼铺 , 芝罘更一度成为渔产品的出口中心 。 本地人淳朴温顺 , 勤劳矫健 , 但他们与大清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为温饱而挣扎着 。 另外 , 百姓们对清军的厌恶程度远甚于那些令人闻而生畏的盗匪 。 日本人正是利用这一点 , 善待他们 , 才从他们那里获取了足量的军需补给和用以运输(兵员物资)的驴骡马匹 。


威海卫,甲午之殇,我们永远的痛!

威海卫 , 甲午之殇 , 我们永远的痛!// //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甲午》

赵省伟 编 / 重庆出版社·华章同人

定价:168.00元

本书取材于法国《全球画报》《画刊》等画报、英国《伦敦新闻画报》《笨拙》 , 以及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画刊》《世界画报》等法国画报 , 是世界上最早一批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期刊 。 书中 5万余字特约采访人员的现场报道、100余张罕见版画为国内首次出版 。

英国《伦敦新闻画报》创刊于1842年 , 是世界上第一份以图像为主体内容的报纸 , 仅在1857—1901年间 , 就刊登了上千张与中国有关的图片和几十万字的新闻报道 。 《笨拙》创刊于1841年 , 是英国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幽默报纸 。 它是传统的卡通画向连环画过渡的重要桥梁 , 直接影响了中国首份幽默刊物《论语》的创办 。

日本《日清战争写真图》是唯一一本用照片系统记录中日甲午战争进程的摄影集 , 其作者是日本皇家摄影师、随军采访人员小川一真 。

Alphabooks

今天的文章就拜托大家激情卷发啦!

上期赠书名单:

@云歌SSG

请获奖读者在后台回复【姓名+电话+地址】(一周内有效~)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