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如织 它曾诠释着别样讯息

天寒日短 , 雪霁冬晴 。 2018年的最后一个月刚刚过去 , 双子座流星雨在天幕燃起“烟花” , 和人们一起告别2018年 。

说起流星 , 见过的人或许不多 , 但在各类文学、影视作品的熏陶下 , 以下画面听起来或许并不陌生:朗夜繁星下 , 一束光迹忽然划破寂静 , 人们或雀跃指星 , 或合十许愿 。 与现下盛行的浪漫许愿功能相迥异 , 流星在古人视角里却诠释着别样的讯息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记载流星雨这一天象的国家 , 记录达180次之多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 编年体通史《竹书记年》中便留有“帝癸十五年 , 星错行 , 夜中星陨如雨”的记录 。 《左传》一书中“鲁庄公七年下四月辛卯夜 , 恒星不见 , 夜中星陨如雨”则是世界上关于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记录 。

历史上 , 流星又叫飞星、奔星、使星、贼星等 。 古代早期 , 囿于认知水平 , 人们一度将彗星、流星、陨石混为一谈 , 认为三者均表现为天星坠陨 , “星坠”则意涵“人亡” , 是一代王侯将相命数将尽的凶兆 。 据史书《晋阳秋》称 , 一颗“赤而芒角”的流星坠进诸葛亮大营 , 不久后诸葛亮便陨命 。 后来 , 随着对彗星规律性运行的认识 , 及对砸到地面上陨石的观察 , 人们慢慢发觉出彗星与流星陨石两者的区别 。 对于前者 , 祖先们绘出各类彗星图 , 并重视彗星回归记载 , 后者则被推测为是天上掉下来的石头 , 如《史记·天官书》中有“星陨至地 , 则石也”的表述 。 值得一提的是 , 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从形态和重量两个表征值出发 , 观察出陨石 “色如铁 , 重亦如之”的金属成分 。 到了清朝 , 欧洲古典天文学传入我国 , “流星非星 , 是摩擦生光的大气现象”渐渐成为共识 。

现在我们知道 , 彗星、流星和陨石在概念上确有区别 。 彗星是沿椭圆轨道绕日运动的天体 , 在接近太阳时被分解为彗头、彗尾 , 状如扫帚 , 与流星的关系密切 。 在星际空间里 , 存在大量尘粒及固体块 , 被称为流星体 。 其中 , 流星大都来源于彗星尾迹残留下来的小质量星际物质(重量一般在1克以下) , 这些小质量流星体靠近地球时 , 受地球引力摄动 , 以11到72公里/秒的速度坠入地球大气层 。 根据与大气层充分摩擦燃烧后产生的光迹 , 它们可分为单个流星、火流星、流星雨三种 。 而陨石则来源于质量较大的流星体 , 可能是小行星碰撞出来的“大个头”碎块或者其它小天体 。 以同样方式坠入地球后 , 没来得及完全燃尽 , 落到地面形成陨石 , 可分为石陨石、铁陨石、石铁陨石三种 。 陨石作为天外来客 , 通常携带有丰富的宇宙起源及演化信息 , 等待人们观测研究 。

陨如织 , 飒如羽 。 适夜光阴浅 , 流星渡绛河 。 水流星坠间 , 历史的车轮浑浑辗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