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醉美黄河 , 流不尽千年河西地

浩壤沃土 , 福泽于关中米粮川

新时代的美丽大荔 , 聚焦历史人文荟萃 , 挖掘传统文化底蕴 , 生动传神地展现乡土风情 , 传承乡村文脉 , 留住乡愁记忆 , 激发“六乡”活力 , 扬起乡村全面振兴的风帆 。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韦林镇西寨村的故事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西寨村

西寨村位于韦林镇西偏南2.5公里处 , 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 , 1508户5602人 , 耕地面积10180亩 。 隋开皇四年建村 , 初名西王村 , 唐、五代、宋时皆称西王寨 , 元朝末年 , 战乱频繁 , 关中道居民大减 , 明初朝廷诏令移民 , 有移民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至此地 , 以种田为生 , 繁衍生息 , 后改名为西寨村 。 西寨村地处沙苑腹地 , 历史悠久 , 人杰地灵 , 是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民以食为天 , 田为民之本 。 西王寨村庄呈“田”字形布局 , 以白家巷为中心 , 东为东槐院 , 西为西槐院 , 南为南槐院 , 北为北槐院 。 每个巷口都凿有吃水井一眼 , 因祖先从大槐树迁来 , 故在每口水井旁都植有一棵老槐树 , 以此纪念 。 白家巷是东西走向 , 中间有一条南北大路(即西王寨的古街道) , 把村子划成了“十”字形 , 分为四大块:东北一块以康、刘、赵姓居多 , 称东北社;东南一块以杜、王姓居多称东南社;西南和西北以李姓居多 , 分别称西南社和西北社 。 白姓人统称庙王社 。 五社人世代和睦相处 , 共同建设西王寨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清同治初年 , 沙苑一带盗贼迭起 , 民不聊生 。 为了人民安居乐业 , 西王寨五社于同治三年开始修筑城墙 , 经三年建成 。 城垣东西长约1000米 , 南北宽约400米 , 高6米 , 底宽6米 , 顶宽2米 。 为更好抵御外来袭击 , 同时为求排水便利 , 在城外挖有深2米、宽4米的城壕 。 城垣有城门6个 , 南北各一 , 东西各一大一小两个 , 砖砌门洞 , 城门高大厚实 。 四个大城洞上方各嵌砖刻“西王寨”三字 。 城门洞两边各有对联一幅 , 东门为“移风易俗歌隆盛之世 , 安士敦仁享康乐之福”;西门为“筑修建造定千载之规模 , 缔造昉薪立万世之基业”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西王寨庙宇

西王寨庙宇甚多 , 有夫子庙、药王庙、观音庙、财神庙、三官庙、马王庙等70余座 , 较大的有三座 。 南门外70米处坐南向北有一庙宇 , 人称南庙 。 庙内塑像为圣父圣母 。 庙北30米处建一戏楼 , 台口朝南 , 与庙门相对 。 戏楼北2米处修一砖制牌坊 , 上书“西秦通衢”四个大字 。 北城门内西侧有“真武庙” , 人称北庙 。 其塑像为南庙圣父圣母之晚辈 , 据说父子不和另庙而居 。 此庙面积较大 , 房屋甚多 , 建有前殿、大殿、上殿 。 前殿设有中门、东角门、西角门 , 中门过道上悬一“威镇北天”巨匾;东角门上方建有鼓楼 , 西角门上方建有钟楼 。 进了中门建有戏楼一座 , 台口朝北 , 四角挑檐 , 挂有风铃 , 其建筑工艺在朝邑县内很有名气 。 戏楼向北40米是大殿 , 前檐悬挂“天之枢也”匾额 。 大殿前立四根生铁旗杆 , 甚是威武 。 上殿三间 , 内塑无量祖师像 。 东小城门外一路之隔修有关帝庙 , 坐东朝西 。 该庙分前殿、后殿 。 后殿前檐明柱上的楹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 , 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民间艺术瑰宝——芯子

西寨村的芯子 , 早已闻名遐迩 。 全村有两家 , 东北社一家 , 西南社一家 , 多在元宵或喜庆节日举办 , 县上遇有重大活动常常调演 。 常以儿童为主扮成剧目 , 少则一层 , 多则三层 , 高度可达五米 。 其最大特点是险、巧、玄 。 配以秧歌、狮子、龙灯、旱船、走马、高跷、地游、血故事、锣鼓队等 。 组成庞大的社火队伍 , 绕“田”字的四边转一周 , 气势甚为壮观 , 热闹非凡 , 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都来观看 , 一饱眼福 。 社火演出 , 一来歌颂兴隆盛世 , 上年丰收;二来祈盼来年风调雨顺 , 年年过上红火日子 。

闹芯子 , 要按规定路线进行 。 起初先由“报马”(打扮成丑角并骑高头大马的人)往返几次 , 预示芯子队伍即将到来 , 芯子经过的沿途 , 点燃地雷炮、三眼炮 , 营造气氛 。 社火也甚为讲究 , 最前面的是社火队名称 , 横幅、队旗 , 解放前是龙凤旗 , 今改为彩旗 。 随后是锣鼓队 , 成员皆扮成武士模样 , 锣鼓队铿锵有力 , 整齐划一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食品中的活化石—西寨“石子馍”

走在西寨街道十字口处 , 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 , 不由让人驻足探个究竟 。 令人垂涎欲滴的则是西寨村的石子馍 , 又叫饽饽馍 , 因用豆石在鏊上面垫底烙熟而得名 。 由于它历史悠久 , 加工方法原始 , 具有明显的石器时代“石烹”遗风 , 因而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活化石 。 相传在唐朝时 , 同州曾将此饼作为贡品 , 清代袁牧在《隋园食单》里又称其为“天然饼” , 一直相传至今 。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韦林镇西寨村:沙苑文化发祥地之一// //

石子馍具有油酥醇香、营养丰富、益于消化、经久耐贮等特点 , 用面粉配上秘制作料 , 制成馍胚 , 选取如拇指般大小的光滑石子 , 用水洗净晾干 , 再用植物油涂过 , 放入深边鏊锅里 , 置于火上加热 , 用铲子不断翻搅 , 使其均匀受热 。 然后取出一半石子 , 将留在鏊里的石子摊平 , 将馍胚擀成厚6-7厘米的面饼 , 平放在鏊里的石子上 , 再将取出的另一半石子 , 平放在面饼上 , 用微火加热 , 使其上烫下烙而成 , 石子馍做成后 , 上下皮分离不粘连 , 可以直接掰开夹肉、夹菜 , 更有中式汉堡之说 , 味美价廉 。 石子馍现已从生活走向市场 , 成为村民致富产品 , 其美誉广传 , 是西寨村的金字招牌 。

乡村振兴 , 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是乡村古老的独特记忆 , 乡村故事是乡村的特色名片 , 将众多历史传承和美丽风貌编织起来,古而不衰 , 精彩纷呈 。 在加快“美丽大荔 追赶超越”进程中 , 大荔县将坚持“5+”战略 , 实施“六乡”工程 , 着力绘就家富生产美、景秀生态美、风淳生活美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 让乡村满载乡愁 , 让村民富裕幸福!

来源:大荔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