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马啸

导语

宋、元、明时期 , 铜器艺术盛行仿古 。 仿古中又注入当时新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元素 , 寓古于新 。 在此背景下 , 一件件精美华丽的错金银铜器诞生了 。 宋代至明清 , 铜器不断融汇多元复杂的观念 , 一件铜器也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 由于它的珍贵性和稀有性 , 使之成了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这样的大藏家)引以为傲的奢侈品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错金银盒 高二五厘米 宽三0厘米

宋、元、明时期 , 铜器艺术盛行仿古 。 仿古中又注入当时新时代的审美趣味和元素 , 寓古于新 。 在此背景下 , 一件件精美华丽的错金银铜器诞生了 。

上海云在草堂堂主陆骏先生从事宋元明清错金银铜器的收藏已近十年 , 近日 , 他将其珍藏铜器梳理作展、集印成册 , 与雅好者交流赏玩 。 其藏品中有多件在《西清古鉴》中有著录记载 , 另有一些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极其近似 , 有较高的学术研究和艺术价值 。

中国的铜器文化有着连绵不断的系统 , 同一个造型可以延续数千年 。 同样一件铜器样式及其铭文在商周观念中意味着权力与荣耀 , 在宋代金石学家眼中是对历史探踪寻迹的珍贵文献 , 到了宋代政治家那里则成为托古改制的契机 。

宋代至明清 , 铜器不断融汇进多元复杂的观念 , 一件铜器也具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功能 。 由于它的珍贵性和稀有性 , 使之成了收藏家(包括清乾隆帝这样的大藏家)引以为傲的奢侈品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仿古错金银兽面纹提梁卣 高四〇厘米 宽二三厘米

仿古融新、源远流长

宋代以来 , 铜器收藏成为皇族贵胄和文人士大夫之间一种高雅的文化风尚 。 由于宫廷礼仪、文房雅赏的需要 , 仿古铜器的制作产生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

当时的古物爱好者对于这些仿造的文物兴趣颇高 , 这或许和宋时代掀起的儒家复兴运动有关 。 古代学者将对仿造品的兴趣目光投向雕刻于古代祭祀用青铜器上以显示崇高地位的铭文 , 以及青铜器的形状及花纹 。

他们一边从主题、形状、材质、工艺等各方面极尽仿古之能 , 一边又拓宽了这些最高级的仿造品的用途 , 不仅仅是用来作庄严的祭祀活动 , 更多的用于陈设和赏玩 , 其气息自然也和三代的早期铜器不同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仿古错金银双羊尊 高二九厘米 宽二七厘米

此类双兽尊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 , 类似的器物可参照日本根津美术馆和英国大英博物馆所藏双羊首尊 。 其造型较為典型 , 两羊相对 , 圆雕而成 , 其上错银装饰 , 眼部及羊角局部错金 。 中间一个扁圆形出颈 。 内部有「宝用两」字 。 外部两面為错金银兽面纹 。 羊周身為鳞片状错银装饰 。 红绿装饰性假锈也是此件仿古器典型特色 。 (瓷缘斋藏)

我们可以从陆骏先生所藏《宋-明 错金银瑞兽尊》这一例中感知当时古人的复古与时尚 。 铜兽高21厘米 , 宽24厘米 , 其主体造型来源於六朝的辟邪 , 四脚有力 , 头颈略向一侧探视 , 圆目睁睁 , 以绿松石镶嵌 , 面部结构冷峻有力 。

其周身仿照战国错金银工艺满工错金银装饰 , 显得威严华丽 。 其背负有一只扁圆壶形瓶 , 瓶一侧有装饰精美的龙首扳耳 , 颇为特别 。 瓶身也满布金银错之装饰 。 这种时代创新之物不仅适合做插花之用 , 就是单独摆设也非常别緻 。 与其说这是一件仿古器 , 不如说这是一件极具特色的古意创新之作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错金银瑞兽尊 高二一厘米 宽二四厘米

宋代以后铜器的品种 , 大致有供养器、陈设器、赏玩器等几类 。 供养器多数归为宗教艺术品一类;陈设、赏玩器则由于明以前器物缺少判断依据 , 大量是明清制品 。 多数年代清晰的铜器是清代宫廷制作品 , 大量清宫旧藏品可以为传世铜器找到判断依据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仿古错金银兽面纹提梁卣 高四〇厘米 宽二三厘米

有意思的是 , 人们对考古和传世的诸多三代早期铜器已经有了丰富史实的了解 , 以及由此而进一步完善了商周历史的基本框架 , 这些历史和器物距离我们已有几千年的时间 。

今天 , 通过器形、纹饰、铭文基本上可以对绝大多数的商周铜器进行准确断代 。 但对于不少年代距离我们较近的诸多宋代至明清的晚期铜器却还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断代 。

翻开台北故宫出版的《古色》 , 其中对晚期铜器的断代是比较模糊的 , 有的定宋代至明代 , 有些定元代 , 有些定明代 , 有些定明代至清初 。 这不得不说主要是因为当时仿古铜器制作水平高超所致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仿古凤鸟纹雷纹簋 高二五厘米 宽三〇厘米

此簋仿古而略有变化 。 腹部為雷纹锦地 , 雷纹之内為凸起的乳钉纹 。 在口沿下有一圈弦纹 , 弦纹与雷纹之间有两隻相对的凤鸟 , 中间有一高浮雕的兽首 。 盖与圈足亦装饰凤鸟纹 。 簋的两耳為高浮雕龙首 , 工艺精湛 。

当时青铜器赝品的伪造技巧已经极为精湛 , 不仅出现了铜绿 , 便是形状和花纹都与早期青铜器上完全一致 , 足可以假乱真 。

北宋末年 , 宋朝宗室被迫南迁 , 许多宫廷珍品也随之流落于民间 。 但正是这些珍品的遗失也间接促进了古代青铜器伪造行业的发展 , 并对古代传统的重建产生了重大作用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错金银牺尊 高二三点五厘米 宽一八厘米

牺尊是西周就出现的一种礼器 。 战国时期有了更多的形式 , 并出现了错金银牺尊 。 宋代以来此类铜器受到诸多文人的喜爱 。 所以自从仿古铜器盛行之后 , 牺尊便成為一种重要的仿古器物 。 此件牺尊主体造型是常见的牺尊形式 , 其头部是综合了牛、犀牛、貘这三种动物的特色融汇而成 。 眼部嵌金 , 鼻部卷起 。 身体肥壮 , 并以金银流云纹装饰其上 。 此件仿古器特殊在其背部上置觚状物是仿古与创新的结合 , 增加了陈设的功能性 , 文人常以此插花作為当时室内陈设用 。 此件牺尊 , 周身漫佈仿古红绿锈 , 是為时代的特色 。 (大盛堂藏)

陆骏先生介绍说 , 在制造古代青铜器赝品的过程中 , 需要在水银中混入锡粉 。 这一方法在现代打磨镜子时也会运用到 。

首先要在新铜器上涂满这一混合物 , 然后再用刷子刷上强酽醋与氯化铵粉末的混合物 。 等到铜器的表面变成蜡茶色后 , 立刻把铜器浸入新汲来的水中 , 并暂时在里面泡一会 。 很快铜器会变成略带蜡茶色的颜色 。 等待它变成漆色后 , 再把它浸入刚汲取的水中就会变成漆色 。 如果稍微晚浸一点 , 颜色也会变得不一样 。 而若不浸入水中 , 铜器便会渐渐变成翠鸟的颜色了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仿古亚 卣

明 仿古亚卣 高十八厘米 宽二三厘米

从宋代开始就出土了诸多亚族的器物 , 流传甚广 。 其出土地点从河南至山东 , 多有出土 。 可见此族是商代重要氏族 , 直到西周早期依然有亚族铜器 。 此件提梁卣即是仿自亚卣的器物 。 其造型较為典型 , 盖、腹出脊棱 , 腹部雷纹锦地之上為兽面纹 。 盖侧与颈部上下相同 , 雷纹锦地之上為两两相对的凤鸟纹 。 兽首提梁 , 腹内铭文亚 。 然此字已严重变形 , 亚字框内()字模仿粗略 , 因此类仿古器物并非造假 , 器物本身就是当时文人室内陈设之物 , 其内的铭文并非要甚谨甚细、歷歷具足 , 它只是这一时代的文化符号 。

存世量少、流传有序

金、银、铜在古时属于贵金属 , 稀有而珍贵 。 错金银工艺本身手法复杂 , 制作难度高 , 产量较少 。 不同于早期青铜器常随葬入土 , 宋以后的铜器主要用于皇族王室陈列和赏玩 , 因而错金银铜器鲜有出土记载 , 主要以传世为主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错金银铜如意 长四一厘米

如意造型简雅 , 通体以错银工艺装饰 。 如意并不是商周时期出现的礼器 , 大约出现於汉魏时期 。 不过在仿古之风盛行的时代 , 整隻如意也被装饰以仿古红绿锈 , 看起来古意盎然 。

晚清民国战乱频繁 , 藏于皇宫及多处行宫的错金银铜器流向民间 , 后来多数又辗转至台湾和海外 , 所以目前大陆错金银铜器的存量多以单件为主 。 其受重视程度也不及台湾和海外 。

古玩行对宋元明清铜器鉴别的流行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制作工艺相对粗糙者看成是早期铜器 , 工艺相对精细者则断为后期或者是清三代制品 。

但事实上 , 从新安等地的出水、出土实物看 , 宋元、明代也有相当精细的铜器 。 另一种是以铜器的器薄程度断代 , 流行的看法是器薄、体轻的铜器制作粗糙 , 多为后期制品 。 但其实铜器的范模工艺而言 , 越薄的技艺要求越高 。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云在草堂:宋元明清宫廷雅铜收藏// //

错金银凤鸟尊 高二九厘米 宽二五厘米

商周时期并没有此类天鸡形象的铜器 , 山西出土的西周凤鸟尊可能是此类仿古鸟形尊的原型 。 此件凤鸟尊周身以饱满的错银丝装饰 , 局部以错金装饰 , 眼睛嵌金 , 头部有圆柱状角 。 翅膀与尾羽颇具动态 。 两脚立於圆形台座之上 。 凤鸟背负觶形瓶 , 其上以金银嵌饰出兽面纹 。 是一件仿古与创新相结合的佳品 。

近十年来民间收藏、拍卖市场上交易的宋元铜器极为少见 , 主要是因标准器稀少 , 而且收藏者对宋元铜器缺乏认识 。 并且其铜器的制作工艺也与常人想象的粗糙相反 , 宋元铜器实际上器型、纹饰精美 , 制作精巧 , 包括很多被行家断为后期制品的铜器 , 或都应该重新审视 。

这确实是一块在学术研究上所知不深的领域 , 因其存世量稀少 , 难成规模 , 又是主要通过皇家贵族世代相传 , 战乱流离则又流入民间 , 可以说懂行者甚寡 。 也由此形成了一块价值低地 , 若与同时期的瓷器等类别的艺术品相比 , 铜器显然还有相当大的价差空间 , 这或许也正是铜器板块的未来增长点 。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 配图由陆先生提供

原文发表于《投资圈》2016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