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平定高句丽:大唐帝国威震东夷
乾封元年六月 , 高宗任命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 , 率左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等部 , 进讨高句丽 , 驰援渊男生 。 同时授予泉盖献诚右武卫将军之职 , 让他当唐军的向导 。
九月 , 庞同善部率先进抵辽东 , 大破前来追杀渊男生的高句丽军队 , 随后与渊男生合兵一处 。 高宗当即下诏 , 封渊男生为辽东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抚大使 , 从而扶植起了一支反对高句丽现政府的政治力量 。
这一年年底 , 高宗李治意识到 , 全面进攻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 。 可是 , 要让谁担任此次东征的最高统帅呢?鉴于隋唐两朝多次对高句丽用兵均遭失败 , 所以对于这一次的统帅人选 , 高宗不得不慎之又慎 。
权衡再三之后 , 高宗终于敲定了一个人选 。
他 , 就是李勣 。
李勣平定高句丽:大唐帝国威震东夷// //
唐灭高句丽作战示意图
这一年 , 李勣已经七十三岁高龄 , 是灿若星辰的大唐开国名将中真正硕果仅存的老将 。 从大业年间开始 , 李勣历经隋末的群雄混战、大唐的开国战争以及贞观时代的平定东突厥、薛延陀之战 , 可谓身经百战、军功赫赫 。 更重要的是 , 在贞观末年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中 , 李勣作为主将之一 , 积累了丰富的辽东作战的经验 。 所以 , 除了李勣 , 没有谁更适合担任此次东征高句丽的统帅!
乾封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 高宗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 以郝处俊、契苾何力、庞同善为副大总管 , 率高侃、薛仁贵、郭待封等人 , 分海陆两路大举进击高句丽 。
乾封二年(公元667年)九月 , 李勣亲率陆路主力进入辽东 , 一举攻克高句丽在辽东的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市北) , 然后挥师东进 , 以破竹之势连下辽东十六座城池 , 高句丽顿时举国震恐 。
渊男建慌忙派遣军队对驻守新城的唐军发起反攻 , 被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击退 。 稍后 , 高侃部进抵金山(今辽宁康平县东) , 与高句丽大军展开遭遇战 。 唐军失利 , 被迫后撤 , 高句丽大军乘胜追击 , 准备一举吃掉高侃部 。 就在此时 , 薛仁贵部突然从高句丽军队的侧翼杀出 , 将其截为两段 。 高侃部随即掉过头来 , 与薛仁贵前后夹击 , 高句丽军队猝不及防 , 随即四散溃逃 。
这一战打得异常惨烈 , 高丽军队一共被斩首五万余级 , 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 薛仁贵与高侃挟新胜之威 , 又连克南苏(今辽宁西丰县南)、木底(今辽宁新宾县)、苍岩(今辽宁清原县东)三城 , 并与渊男生会师 。
就在陆军横扫辽东的同时 , 郭待封(前安西都护郭孝恪之子)也率领一支海军跨越黄海 , 直趋平壤 。 李勣派遣将军冯师本负责为郭待封运输粮食和装备 , 不料冯师本在运输途中遇到风暴 , 船只沉没 , 郭待封军中随之断粮 , 情况极为艰难 。
郭待封打算写信向李勣求救 , 可转念一想 , 万一书信被敌人截获 , 让高句丽军队知道他目前的处境 , 势必倾巢来攻 。 可是 , 要怎么做才能既传达军情 , 又确保不让敌人破获呢?郭待封思前想后 , 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
他写了一首离合诗 。
所谓离合诗 , 就是从诗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实内容 , 必须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 , 才能知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 。
可是 , 当这首诗送到李勣手中的时候 , 老将李勣却破口大骂:“军情紧急 , 郭待封这小子居然还有心思写诗 , 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李勣手下的文书元万顷觉得事有蹊跷 , 便拿过去看了看 , 很快就把郭待封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念了出来 。 李勣大为诧异 , 经元万顷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 , 连忙派人给郭待封运送粮草和装备 。
郭待封此举 , 可以被看做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早的以密码形式发送的情报 。
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春天 , 高宗李治派遣了侍御史贾言忠前往辽东前线 , 负责视察战况并慰问官兵 。
贾言忠回朝复命时 , 高宗问他对高句丽局势的看法 , 贾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个字——高句丽必灭 。
高宗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贾言忠侃侃而谈:“隋炀帝之所以东征不克 , 是因为国内人心怨离;先帝之所以东征不克 , 是因为高句丽内部精诚团结 。 而现在 , 高藏(高句丽国王)昏庸懦弱 , 权臣独揽朝纲 , 渊盖苏文一朝身死 , 三个儿子旋即内讧 。 渊男生诚心归顺 , 为我军之向导 , 高句丽的各种情况 , 我军洞若观火 。 以陛下之圣明 , 国家之富强 , 加上将士尽力 , 乘乱取之 , 高句丽之亡翘首可待!”
毫无疑问 , 贾言忠所列举的诸多理由 , 确实都是高句丽即将覆灭的征兆 。 高宗听在耳中 , 喜在心头 。 他接着又问:“辽东前线的几大将领 , 哪个最能干?”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 , 因为不管贾言忠说谁最能干 , 都难免得罪其他人 。 贾言忠略加沉吟 , 就给了天子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复 。 他说:“薛仁贵勇冠三军;庞同善虽不善战 , 但治军严整;高侃勤俭自处 , 忠勇有谋;契苾何力沉毅能断 , 虽不适合充当前锋 , 却有统御之才;然而 , 要论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者 , 还是非李勣莫属!”
贾言忠这个回答虽说有些八面玲珑 , 但确实也道出了实情 。
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 , 实在是无可挑剔的 。 比如其中的薛仁贵 , 的确当得起勇冠三军这个至高的评价 。 当年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 , 薛仁贵以普通一兵的身份随军东征 , 就是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武艺 , 故意不穿铠甲而披白袍 , 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 如入无人之境 , 从而一战成名 。 太宗对他极为赏识 , 亲自提拔他为游击将军 , 并且高兴地说:“朕不喜得辽东 , 喜得卿也!”(《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薛仁贵从此名扬天下 。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 , 薛仁贵率部平定铁勒九姓的叛乱 , 他亲临阵前 , 三箭射杀三个铁勒武士 , 令对手闻风丧胆 , 进而一战平定了叛乱 , 缔造了一个“三箭定天山”的千古传奇 。 此次东征高句丽 , 薛仁贵更将以一系列辉煌的战绩 , 再次向天下人展现出他勇冠三军的名将风采 。
尽管高宗本人对此次东征的将帅阵容也颇有信心 , 但是为了确保此战能够彻底平定高句丽 , 他最后还是给李勣又增派了一个副大总管 。
这个人就是刘仁轨 。
李勣平定高句丽:大唐帝国威震东夷// //
高句丽骑兵
其时刘仁轨已经回朝 , 并且高居右相(中书令)之职 。 高宗此刻再一次郑重其事地把他派往朝鲜半岛 , 足见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
二月 , 李勣挥师继续向高句丽纵深挺进 。 猛将薛仁贵在金山大捷之后 , 又担任前锋直逼辽东的另一座军事重镇——扶余城(今吉林四平市) 。
薛仁贵出发前 , 只挑选了三千名士兵 。 诸将都说兵力太少 , 让他多带一些人去 。 薛仁贵却笑着说:“兵不必多 , 关键是看如何指挥罢了 。 ”
薛仁贵随后率兵直扑扶余城 。 高句丽守军侦知唐军兵少 , 遂倾巢而出 , 在一马平川的扶余平原摆开阵势 , 主动迎战唐军 。
此举正中薛仁贵下怀 。 因为高句丽军队向来长于守城 , 短于野战 , 所以薛仁贵要的就是引蛇出洞 , 诱使高丽军队出城跟他决战 。
当敌军漫山遍野地冲过来时 , 薛仁贵一马当先杀入敌阵 , 唐军将士紧随其后 , 个个奋勇拼杀 。 虽然高句丽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 , 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仁贵 , 他们也只有挨砍的份儿 。 此战薛仁贵再次以少胜多 , 砍杀并俘虏了一万多人 , 随后又乘胜而进 , 一举攻克了扶余城 。
一听说重镇扶余城被薛仁贵一战而下 , 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的守将顿时胆破 , 没过多久就全部望风而降 。
薛仁贵以三千骑兵大破高句丽军队 , 不仅斩获一万多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扶余城 , 并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余城 , 如此辉煌之战果 , 令人击节称叹!
扶余城及其附近诸城全盘沦陷 , 令渊男建大为恐慌 。 他意识到 , 以唐军这种犁庭扫穴、雷霆万钧的势头 , 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丽全境 。 所以 , 渊男建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扶余城 , 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唐军主力越过鸭绿江 。
高句丽随即集结了五万大军 , 火速向扶余城逼近 。 李勣料定 , 这差不多是高句丽所能调动的最后一支预备队了 。 如果把这支部队歼灭 , 高句丽势必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扑 。
唐军的高级将领们经过讨论 , 一致同意主帅李勣的上述判断 。
随后 , 李勣与多位副总管一同率领唐军主力 , 在薛贺水(流经辽宁凤城市境)严阵以待 , 准备与这支高句丽大军决战 。
总章元年二月底 , 两军在薛贺水展开大规模会战 。
这场大战的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的——战斗以高句丽军队阵亡三万余人而告终 。
高句丽又一次遭致惨败 。
其实 , 从渊男建决定夺回扶余城的那一刻起 , 高句丽军队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 因为在当时的亚洲战场上 , 唐军无疑是最擅长野战的一支军队 , 而高句丽军队最显著的优势则是守城战 。 只要渊男建仔细研究过隋唐两朝多次东征的战例 , 他就应该采取避敌锋芒、坚壁清野的战略 , 尽量避免与唐军野战 , 更要避免战略性的决战 。 他应该像历史上的每一次高句丽战争一样 , 不断地诱敌深入 , 拉长对方的战线和补给线 , 最终拖垮对手 。
假如渊盖苏文在世 , 唐军绝对不可能通过野战一次又一次吃掉高句丽的有生力量 。 可渊男建毕竟是初生牛犊 , 太缺乏军事经验和战略智慧了 。 他基本上自始至终都被唐军牵着鼻子走 , 根本没有自己的通盘战略 , 只会纠缠于一城一地之得失 , 并且一再以己之所短去对抗敌之所长 。 于是 , 高句丽军队每一次与唐军展开野战 , 都不啻于以卵击石、羊入虎口!金山会战、扶余川之战、薛贺水会战 , 莫不如此 。
高句丽军队在这样一个最高统帅的指挥下 , 又岂能不败?
主动把脖子一次次伸到对手的刀下 , 高丽又岂能不亡?
薛贺水大捷后 , 李勣又乘胜东进 , 攻克了鸭绿江西岸的军事重镇——大行城(今辽宁丹东市) 。 拿下该城 , 意味着广袤的辽东土地已经全部落入唐军手中 , 平壤的门户已经轰然洞开 。
总章元年夏天 , 各路唐军会师于大行城 , 经过数月休整和养精蓄锐之后 , 唐军于八月对鸭绿江的高丽守军发起强攻 。 此时 , 屡战屡败的高句丽军队的士气已经落到了低谷 , 而唐军挟数次大捷之威 , 士气正空前高涨 。 高句丽军队当然抵挡不住唐军的强大攻势 , 很快就全线崩溃 。
唐军越过鸭绿江 , 进入朝鲜半岛 , 一鼓作气向东追击了两百余里 , 并顺势攻下了半岛北部的要塞辱夷城(平壤城西北) 。
至此 , 高句丽大势已去 。 其他各城的守将闻风丧胆 , 要么弃城而逃 , 要么举城归降 , 唐军如入无人之境 。 勇将契苾何力担任前锋率先杀到平壤城下 , 紧接着 , 李勣的主力也进抵平壤 , 随即将其团团围困 。
平壤作为高句丽的都城 , 经过多代人的苦心经营 , 其防御体系固若金汤 。 此前苏定方曾经对它围攻了八个月 , 最后也不得不黯然收兵 , 可见平壤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坚城 。
然而 , 世界上最坚固的东西并不是城墙 , 而是人心 。
隋唐两朝的多位帝王之所以屡屡在高句丽这个东夷小国折戟沉沙 , 并不仅仅是因为高句丽的城墙特别坚固 , 而主要是因为高句丽君臣能够团结一致 , 举国上下同仇敌忾 。 而今日 , 平壤虽然依旧拥有坚固的城墙 , 但是此刻的高句丽君臣显然已经失去了拒敌的勇气和抗战到底的决心 。 所以 , 这样一座貌似坚固的堡垒 , 到头来也就避免不了从内部被攻破的命运 。
当唐帝国的东征大军围攻平壤一个月后 , 有一个人的意志就彻底垮了 。
他就是现任的高句丽国王高藏 。
李勣平定高句丽:大唐帝国威震东夷// //
作为一个长期大权旁落的君主 , 高藏捍卫国土的信念和责任感显然比较匮乏 , 起码比权臣渊男建匮乏得多 , 所以他的意志率先垮掉 , 说起来也是情理中事 。 他携渊男建的弟弟渊男产以及高丽朝廷的各级文武官员共九十八人 , 趁渊男建不备 , 偷偷缒下城墙 , 手举白幡归降了唐军 。
国王亲自带着文武百官投降唐军 , 这对平壤守军的士气无疑是一个沉重打击 。 渊男建暴跳如雷 , 但他仍然闭门坚守 , 准备顽抗到底 。
随后的日子 , 困兽犹斗的渊男建屡次出兵反攻唐军 , 可这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
高句丽军队的反击屡屡被唐军挫败 , 平壤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
在此危急的时刻 , 又有一个人背叛了渊男建 , 从而敲响了高句丽的丧钟 。
这是一个武僧 , 名叫信诚 , 是渊男建的心腹 , 手中握有平壤守军的指挥权 。 他意识到高句丽大势已去 , 再负隅顽抗也无法挽回败局 , 于是秘密派人与李勣接洽 , 表示愿意充当内应 , 投降唐军 。
总章元年九月十二日 , 信诚忽然打开城门 , 唐军随即蜂拥而入 。 李勣命士兵攀上城墙 , 插上唐军旗帜 , 擂鼓呐喊 , 并且焚烧城墙四周的各个城楼 , 平壤城顿时陷入一片混乱 。
听着惊天动地的喊杀声 , 看着到处燃烧的熊熊火焰 , 渊男建彻底绝望了 。
他拔出佩剑 , 狠狠刺进了自己的胸膛 。
这一天 , 平壤陷落 , 立国长达七百零五年的高句丽王国宣告灭亡 。
城破的这一刻 , 渊男建不愧是一个武士 , 把最后一剑勇敢地刺向了自己 。
可他下手还不够狠 , 所以没有死 , 结果还是成了唐军的俘虏 。 与他同时被俘的 , 还有流亡高句丽的百济国王扶余丰 。
十二月 , 李勣押着高丽的这些高级战俘班师回国 , 朝廷为远征军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凯旋仪式 , 高宗李治在大明宫含元殿接受李勣献俘 。 同时 , 上至主帅李勣 , 下至普通将士 , 全部依照功劳大小给予相应的封赏 。
对待高句丽的这些战俘 , 唐朝采取了一贯的宽大原则 , 除了将首恶渊男建流放黔州、将百济国王扶余丰流放岭南之外 , 其他人全部赦免 , 并且授予了他们相应官职 。 高藏被封为司平太常伯 , 渊男产被封为司宰少卿 , 信诚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 。 此外 , 最早归附唐朝的渊男生也被封为右卫大将军 。
随后 , 唐朝将高句丽划分为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 , 同时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 , 统一管辖 。 各都督、刺史、县令的职位由一部分有功的高句丽旧将出任 , 另外也配备了一部分中国官员协同治理 。 薛仁贵由于在此次东征中战功卓著 , 被擢升为右威卫大将军 , 并出任安东都护 , 率两万人马镇守 。
高句丽战争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 。
隋唐两朝、四代帝王都曾经为了征服高句丽而倾注了大量心血——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发动三十万大军征讨高句丽 , 结果未及踏上高句丽国土就遭遇天灾和疾病 , 导致士兵死亡十之八九;隋炀帝杨广更是因为三征高句丽而耗尽国力 , 引发了国内风起云涌的全面叛乱 , 最终葬送了隋朝江山;天纵神武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 也是因为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亲征高句丽 , 此次失败的亲征不但拖垮了他的身体 , 而且沉重打击了他的精神 , 使他在短短几年后就抱憾而终、赍志而殁;直到唐高宗李治的时代 , 即便他继承了贞观时代强大的国力和丰厚的人才资本 , 可还是在龙朔二年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时遭遇了失败 , 并因此几乎放弃对整个朝鲜半岛的经略 。 如此种种 , 足以证明高句丽人确实具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坚韧与顽强 。
作为朝鲜半岛上的蕞尔小国 , 高句丽屡屡横挑强邻 , 频频遭到大军征伐 , 却一次又一次以弱胜强 , 在当时周边国家无不被唐帝国一一征服的情况下 , 唯独它始终屹立不倒 , 诚可谓绝无仅有 , 亦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
- 《三国志14》新武将王嗣介绍 平定国土北伐丧命
- 袁绍如何平定并州的?并州是怎么被袁绍占领的
- 胡宗宪戚继光平定倭寇?康熙不同意,提出了另一个观点
- 杨广为何执意三征高句丽?崇祯告诉了我们答案
- 孙坚战死襄阳,孙策承父业平定江东,这个期间孙权在哪
- 唐初名将李勣,屡战屡捷立下不少战功,保卫了中国北方边境的安全
- 高句丽怎么就这么难打?抵挡了隋唐数百万大军七十余年
- 此人差点灭国高句丽,假如他不死,司马懿家族绝没有机会篡权!
- 海瑞历经明朝四代,屡次平定冤情为民发声,终成民众的海青天
- 中国历史之西汉时期的人物故事——平定诸王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