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发现地:河南开封一句话推荐: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奶奶爱听戏 , 所以在我的记忆中 , 儿时的玩耍总是伴随着那些咿咿呀呀的唱腔 , 《铡美案》《秦香莲》《打銮驾》 , 一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令人荡气回肠 。 或许是得益于日积月累地熏陶 , 年少的我对有包公这位大英雄秉公执法的开封府生出无限向往 。

长大后 , 奶奶已经不在了 , 戏也很少听了 , 但当我出差来到开封 , 第一件想的事情就是去开封府看看 。 遗憾的是 , 这座历史上的府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沉埋地下 , 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以宋代开封府衙为原型重新修建的主题文化景区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虽是重建 , 却也是图有所本、式有所依 , 以最大努力去靠近历史的真实 。 现在的开封府占地60余亩 , 与位于包公西湖的包公祠遥相呼应 , “东府西祠”、碧水楼阁 , 在建筑形式上 , 依照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而建 , 布局规整、庄重典雅 , 高挑的屋脊、精细的彩绘 , 处处体现了宋代的建筑风格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府门一般是不开的 , 遇到重大活动或每日两次的迎宾表演时才会打开 , 游客须从东、西两处侧门出入 。 府门两侧有青石雄狮守卫 , 上方建有重檐歇山式城楼 , 门额上书“开封府”三个大字 , 据说这是宋代大书法家蔡襄的笔迹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正对府门的是一面青石照壁 , 上刻“獬豸图” , 獬豸是一只似鹿非鹿、似羊非羊的神兽 , 它目光炯炯 , 能辨是非曲直、善恶忠奸 , 在这里刻上獬豸图案 , 是为了警示官员要秉公执法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西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碑亭 , 分别立有《开封府题名记碑》和《开封府尹题名记碑》 。 《开封府题名记碑》上记载着从公元960年至1105年在这里任职的183任知府的名字、官职和上离任时间等情况 , 我找了好久却没找到“包拯”二字 , 旁边一位大爷见我疑惑 , 忙指给我看 , 只见碑正中偏右的位置有处浅浅的凹痕 , 上面的字迹已经磨光 , 仔细分辨才能认出“包拯”两字 。 想来 , 过往游人每到此处都要触摸 , 日久天长便留下了这深深的指痕 。 大爷还说 , “据说要是贪官摸到包公的名字 , 手指会变黑的” 。 手指变黑或许是一句玩笑话 , 但开封府因包拯而名震千古 , 包拯也因开封府而传颂古今 , 这还真是“包公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 , 历史永远铭记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竖立在正厅院里的巨石是“戒石铭” , 其南面镌刻“公生明”三个大字 , 意在提醒官员只有公正 , 才能明察秋毫、清正廉明;北面刻的是“尔奉尔禄 , 民脂民膏;下民易虐 , 上天难欺” 。 洁身自好 , 为官一任 , 造福一方 , 这便是开封府的官衙文化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正逛得入迷 , 只听一声长喝:“开——衙——了——” , 正厅两扇紧闭的大门缓缓打开 , 数名衙役率先鸣锣而出 , 身着宋代兵服的仪仗队各执旗幡 , 身着袍服冠带的“包拯”在执牌官、近身侍卫和王朝马汉张龙赵虎等人的簇拥下 , 一脸威严的阔步登场 , 大堂庄严肃穆 , “清正廉明”的匾额昭然天下 , “肃静”“回避”等虎头牌屹立公案台两侧 , 大堂前摆放的则是著名的“龙头”“虎头”“狗头”三口铜铡 。 随着一声哀呼:“冤枉啊——” , 一女子踉跄入场 , 一看这打扮 , 便知是“秦香莲”前来告状了 , 只见“包公”略一听诉 , 脸色即变 , 突然长袖一挥 , 怒喝一声:“升堂!”随即转身入府 , 向大堂公案走去……

大家都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看表演 , 我顺着小路往内 , 来到一处四合小院中 , 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包公“倒坐南衙”的梅花堂 。 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说:“北宋开封府衙后有蜡梅一株 , 以为奇 , 随创梅花堂 。 ”相传 , 包拯在实行废“牌司”、开正门改革之后 , 京城百姓纷纷拍手称快 , 告状的人越来越多 , 包拯每天处理完诉讼案件后 , 就下令打开府衙后门 , 允许百姓直入府内诉说冤情 , 这样一来 , 老百姓告状从后门进入要比从府门进入大堂方便、快捷得多 。 因为当时开的是后门 , 所以人们都称之为“倒坐南衙” 。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汴梁文学|康宁:游开封府// //

人们对于正义的向往和追随是亘古不变的 , 走出包公祠 , 除了刚正不阿的“黑脸” , 感动我的更是包公的“柔情” , 一心为民、倒坐南衙 , 才有民间的“关节不到 , 有阎罗包老 。 ”打官司无权无势不要紧 , 在阴间有阎罗王主持正义;在阳间 , 百姓将信仰寄托给这位“父母官” , 看着眼前这座宋代天下首府 , 想着题名记碑上被摸的凹下去的名字 , 不禁感慨万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