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末政治动荡 , 各地动乱时起 , 此时元军已非元初的骁勇 , 面对各地反乱只能莫可奈何 , 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 , 各地义兵纷涌而起 , 他们为朝廷、为族人 , 自募民兵抵抗反军 , 他们有熟悉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 , 加上为乡为家奋斗的理念下 , 常能发挥精强的战斗能力 。 当敌军来攻时 , 义兵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 故常见乱贼战船杀来 , 而官兵却未战先溃 , 民军却顽强抗敌的情况 。 义兵俨然为元末特殊的现象之一 。


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代末年 , 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

元末动乱时 , 义兵抵抗反乱军的活动 。 由于观察角度不同 , 史料对这些义兵也有不同称呼 , 有民兵、民义、义兵、乡勇以及乡义等 。 不过这些不同记载却有相似的特色:一是这些义兵多由招募或自组而来 , 与世袭官军不同 。 二是组成分子以非军户者为主 。 三是他们是地方抗乱、保乡卫里的基础武力 。 故本文所指义兵 , 实包含民间自募而未有官方头衔的民兵、乡勇 , 与官吏私募的非正规军 , 系采广义的义兵解释 。

义兵的兴起实与元末动乱息息相关 , 是在这种多变动乱的环境刺激下因而产生 。 然欲求义兵兴起之因 , 还得先考虑到军事上的问题 , 即元朝官军之不振 。 元朝军队随着天下太平的到来 , 逐渐丧失大蒙古国时期的骁勇精神 , 越发颓废 。 腐败的军队遇到了至正年间的动乱就越显无力 。 至正六年的四十名盗贼劫会通河船三百艘 , 官军“莫能捕” 。 七年 , 三十六个花山贼居然让附近三个省调兵过来都搞不定 , 反而被杀伤无数 。 甚至素号精悍的“阿速军” , 也不听统帅黑赫督战之声 , 遇敌即走 , 毫无作战的意愿 。


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代末年 , 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

除了战力低下 , 拥有不理想的质 , 官军的量其实在战争中也占不了多少优势 。 广德千户伯颜不花率百户二名 , 军人竟只有四十一名 。 如此窘境 , 官府只好求助民间 , 伯颜不花所率队伍中 , 就有民义二百五十九名 。 星吉与月鲁帖木儿也分别招募义兵千余人从事征战 。 义兵对元廷而言 , 的确是协助官军作战 , 剿平乱事的利器 。 至于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 , 则是另一个需要探讨的原因 。 笔者以为义兵之兴实不外乎:保家卫乡、忠义观念 , 以及求功名于后的心态

(一)保家卫乡


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代末年 , 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

这可说是民间义兵组成的原始动机 , 也是主要动力 。 元末动乱促使许多豪势之家、市井小民 , 在盗贼与反元势力的压迫下 , 尝到了家破人亡的命运 。 动乱之际 , 地方大族、富豪势家多因“怀璧其罪” , 富裕的家中成为不肖分子掠夺的目标 。 兵祸不只降临在富豪之家 , 无财无势的平民也常受无妄之灾 。 “农民起义”并不只是“狠狠地打击地主” , 他们同时也杀掠平民 , 夺人妻子 。 对初期的反元势力而言 , 只有同伙与非同伙 , 他们并没有以禁杀掠的手段来获取民心 , 反而以此激励同伴间的士气 , 以致所到之处多所残破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地方乡绅、百姓为了保全地方 , 只好“以战止战” , 组织武装力量对抗反元势力与盗贼的入侵 。

(二)忠义观念


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代末年 , 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

元代后期 , 江河日下的元廷竟能在动荡中维持十七年之久 , 直到至正二十八年才被推翻 , 这种情形的出现当然有很多因素 , 然而忠义观念的作用是绝不能忽略的 , 尤其对在职官员与士大夫来说 。 元朝虽然以异族之姿入主中国 , 不过“行中国之道” , 却使不少汉族认同了这个政权 。 除了本有守土之责的官员外 , 不少汉族士人、乡绅 , 他们也愿意辅助元朝政府 , 在元末的战争中表现出不肯屈服的精神 。

(三)求取功名利禄


元代末年,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元代末年 , 地方百姓为何要组织义兵?如何评价他们?// //

如果说保卫乡里是民间义兵兴起的主因 , 官募义兵则偏重以忠义观念为号召 , 那另一个不能低估的动机──求功名利禄则是官方与民间义兵都持有的希望 。 动乱之际 , 常是时势造英雄的绝佳时机 , 不少英雄人物、平民百姓 , 以及投机分子 , 只要掌握机会 , 便能在这个时代大展宏图 , 进而名留青史 。 而部分义兵领袖为了寻求利禄之途 , 也在此时“或凭城郭 , 火炬山寨” 。 稍具忠义者便以此“内援官军 , 外御诸盗” , 协助元朝政府平乱 。 不过“割土疆 , 擅号令者 , 比比皆是” , “假元为名 , 分割境土”的情况 , 更反映了起事观变以此求名爵的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