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01

1959年年底 , 结束十年牢狱的溥仪回到故宫 , 被眼前景象惊呆了 。

“在御花园里 , 我看到那些在阳光下嬉戏的孩子 , 在茶座上品茗的老人 , 我嗅到了古柏喷放出来的青春的香气 , 感到了这里的阳光也比从前明亮了” 。

此时距他离开这座宫殿已经35年 。

那时故宫还叫紫禁城 , 废帝溥仪在其间享受清室优待 , 1924年11月 , 在冯玉祥“景山大炮”的威胁之下 , 他匆匆离去 , 留下只咬了一口的苹果落在婉容的储秀宫里 。

溥仪逃离的这座紫禁城早已不是昔日光景 。 自1911年溥仪逊位后 , 这里不再是皇宫 。 十几年间 , 没落之气随着野草肆虐 。

因疏于管理 , 这里无人不偷 , 无物不偷——1922年溥仪和婉容大婚 , 没多久 , 婉容凤冠上镶嵌的珠翠被人换成了赝品 。 而同年那场莫名的建福宫大火 , 直接烧掉了乾隆收藏的无数古董字画和珠宝 , 也让溥仪清查家产的念头扑了空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大婚后的溥仪和婉容

溥仪离宫后 , 紫禁城的宫墙依旧 , 但隔绝新旧两个世界的那面“宫墙”已然坍塌 。

北洋政府接管了紫禁城 , 12月 , 在李石曾提议之下 , 清室善后委员会成立 , 包括5位清室代表、12名政府及各界名士 。 他们准备组织人员 , 对散落宫中的国宝进行清点 , 以便开放宫禁 , “备充图书、博物馆等项之用 , 藉彰文化而垂久远” 。

故宫的第一批守护者就此登场 。

李石曾是其中之首 。 他是晚清名臣李鸿藻之子 , 相传3岁时曾随父入宫 , 因迅速答出光绪所出对联 , 被慈禧抱入怀中称赞“此子将来定成大器” 。

根据史学家顾颉刚的说法 , 将溥仪轰出紫禁城就是李石曾的建议 。 这个说法存在争议 , 但可以肯定的是 , 北洋军阀混战之中无人伤及故宫 , 功劳要归于这位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长 。

因为委员会本是临时组织 , 动乱之中随时可能解散 , 好在李石曾人脉通达 , 早早结识孙中山 , 又与张静江、蔡元培、吴稚晖并称“国民党四大元老” , 军阀们多少要买他些面子 。

更多守护者则从事着具体而微的工作 , 比如后来出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的单士元 。

1924年 , 这位18岁的北京大学史学系学生入宫参加文物点查 , 此后再未离开 , 一直到1998年去世 , 终身没有办理退休 。

他曾经回忆当年点查文物的场景:冬天 , 西北风肆虐 , 让人不自觉想往墙上靠 , 有时候气温低到零下18度 , 宫里不能生火 , 点查人员的袖子还被扎紧以防偷盗 , 手冻得没处缩 。 在寒风中站三四个小时后 , 墨盒里的墨全成了冰块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1930年整理清代档案的单士元(右二)

安保规矩也很严 。 除驻扎在神武门里的少数军警 , 所有工作人员晚间一律退出 , 白天也不可在宫里单独行动 。 点查人员每日随机分组 , 一人唱念物品名称等信息 , 一人登记 , 一人编写编号贴在物品之上 , 特别贵重之物还需摄影 , 用显微镜仔细观察记录 。

到1925年9月时 , 点查小组整理出117万余件文物 。

故宫博物院原定10月10日开放 , 但截至9月底 , 准备工作还未就绪 。 善后委员会不敢延期——点查期间 , 清室一直有不甘心者在运作夺回故宫 , 不能给他们机会 。

仓促布展十几天后 , 故宫博物院终于如期开放 , 李石曾手写牌匾挂上城墙的那一刻 , 紫禁城彻底成为历史 。

这成为北平当天最大的新闻 , 早上8点神武门前就挤满人群 , 故宫附近还堵起了车 。 里面更挤 , 有人在坤宁宫东西夹道等了2个小时 。 闭馆时 , 工作人员发现几处栏杆被挤断 , 而被挤掉的鞋子也装了满满一筐 。

02

山河破碎 , 身世沉浮 。 乱世之中 , 故宫也没能躲掉这样的命运 。

1928年夏天 , 北平城里风雨飘摇 , 北伐军步步逼近 , 张作霖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车站 。 6月初 , 阎锡山被南京政府派来接管北平 , 易培基被派来接管故宫博物院 , 他曾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常务理事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故宫员工在火车站迎接新院长易培基

不过 , 还没等到易培基北上任职 , 故宫风波骤起——6月底 , 多家报纸报道了国府委员经亨颐的一项提案:故宫为逆产 , 应废除故宫博物院 , 分别拍卖或移置院内物品 。 而国民政府居然通过了这项提案 。

一场故宫保卫战由此掀起 。

公开舆论和高层支持被视为关键 。 一方面 , 易培基迅速安排代表自己接管博物院的沈兼士等人撰写传单 , 指责“拍卖故宫”的提案不当 。 同时 , 蒋介石、冯玉山、阎锡山等政要被邀请参观重新开放的故宫博物院 , 以争取支持 。

随后 , 张继以古物保管委员会主席委员的名义 , 向中央政治会议提交文章 , 要求否决提案 。 易培基则以中央政治会议委员身份 , 在会上对张继文章进行补充 , 力陈故宫博物院保留的必要性 。

他们赢了 。

1929年2月 , 易培基被任命为第一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

他为故宫带来了民国时期最鼎盛的四年:安排各项业务步入正轨 , 发动蒋介石、张学良等党政军要捐款维修宫殿 , 创办《故宫期刊》、《故宫月刊》、《故宫旬刊》、《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馆年刊》等杂志 。

当时故宫博物院票价不低 , 还规定衣着不整者不得入内 , 院内禁止随地吐痰等 。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 这实属不易 。

平静在1933年被打破 。

日军攻陷山海关的消息让北平城里人心惶惶 , 而故宫也被争吵声包围 。

围绕“如何保护文物”、“是否南迁” , 几派人士吵得不可开交 。 张继主张迁往西安 , 易培基提出迁往上海 , 周肇祥则是坚定的反对派——他曾经出任故宫古物陈列所所长 , 还当过湖南省代省长 。 在反对者发起的“北平市民保护古物协会”中 , 他被推选为主席 , 随后 ,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称 , 要以武力阻止南迁 。

威胁者还有很多 。 易培基收到不少匿名警告信 , 还有流传坊间的谣言称:只要运送文物的列车出发 , 就会有人在铁路沿线埋下炸药 。

国民政府最终拍板决定 , 故宫古物南迁上海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故宫文物南迁途中

1933年2月5日晚上 , 易培基穿着斗篷出现在太和殿前 , 指挥第一批文物运往南京 。 方案是他与张学良此前在碧云寺附近一栋小别墅研究制定而出的 , 消息严格保密 , 当晚 , 北平几条路段进行了戒严 。

但闻讯而来的抗议学生还是围住了前门的火车站 , 他们激动高喊“誓与故宫文物共存亡” , 有人甚至卧在钢轨上 , 与士兵形成对峙 。

最后张学良出面将他们劝退 。 他给出的承诺是:等战争平息 , 就把故宫文物再运回来 。

南迁得以继续 。 到5月时 , 已有数十万件文物分四批被运出北平 。 但诉讼阻止了第五批文物的启程——易培基被控以假换真监守自盗 , 这桩“丑闻”很快成为全国各大报纸的头条 。 10月 , 他不得已递交辞呈正式卸任 。

诉讼的实质被认为是围绕故宫的权力争夺 。

当年 , 易培基接受故宫博物院院长任命后 , 因病未能及时赴任 , 而是安排女婿李宗侗(李石曾之侄)担任秘书长代管事务 , 这让觊觎大权的张继很不满意 。 后来 , 两人又因南迁地址产生分歧 , 最终 , 易培基的方案被采纳 。

后人大多认定 , 张继夫妇是易培基案的举报者 。 因为战乱 , 易案一直没有定论 , 江宁地方法院在易培基缺席情况下 , 判决其犯有监守自盗罪 。

这位故宫首任院长的人生由此萧条:他躲在上海法租界闭门不出 , 在北平、南京、上海等地房产被查封 , 财产也被没收 。

1937年 , 易培基在上海抑郁而终 , 年仅57岁 。

这一年 , 日军占领北平城 , 故宫一度成为他们的练兵场 。

03

院长马衡在1948年做出了他最坚定的选择:拒不南下 。

他拒绝过国民政府教育政务次长、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长杭立武至少两次 , 也在电话里用不容商量的语气告诉远在南京的儿媳“绝不南来” 。 被催急了 , 他就搬出自己身体有恙的理由 , “弟于十一月间患动脉紧缩症 , 卧床两周 。 得尊电促弟南飞 , 实难从命” 。

在他的拖延之下 , 当时存于北平故宫的文物一箱也未运出 。 最后 , 只有2972箱文物从南京运往台湾 , 占当时南京所藏文物的四分之一 。

1949年1月 , 北平和平解放 。 此前 , 毛泽东曾在中共中央军委关于保护北平文化古迹的电报中称:“此次攻城 , 必须做到精密计划 , 力求避免破坏故宫、大学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价值的文化古迹” 。

马衡代表故宫博物院拥抱了新时代 。 1949年2月11日 , 故宫太和殿里召开了一场接管会议 。 文化部官员尹达宣布了具体政策:职工原职原薪 , 马衡继续担任院长 , 各部门负责人也保持不变 。 此外 , 新政府承诺:马上给大家补上停掉的薪水 。

区别于历史上改朝换代时紫禁城里的血雨腥风 , 故宫博物院平和地迈入了新时代 。

5月 , 故宫庆寿堂开始修缮——故宫在战时虽然免于被毁命运 , 但经费有限 , 很多修缮工作无法进行 , 马衡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马衡(中)陪蒋介石观看司马戊方鼎

马衡是世家出身 , 家境优渥 , 热衷学术 , 曾供职于北大研究所 , 当过西冷印社社长、故宫古物馆馆长 。 他一直认为搞学问比当官重要 , 1934年 , 在蒋介石劝说之下 , 他才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

上任之初 , 他感慨过故宫文物保管之难:

“院中最困难问题 , 厥惟文物之整理与保管 。 盖十年以来 , 半在风雨飘摇之中 , 点查则本甚粗疏 , 整理亦仅及局部 , 保管更责任难专;非有根本改进之决心 , 难树永久不拔之基础 。 譬之故家田产 , 略无统计 , 试询其子姓以田亩四至 , 率茫然不能置对 , 乃欲责其管理难矣 。 ”

在院长任上 , 马衡牵头成立文物分类整理委员会 , 包括书画、陶瓷、铜器、美术品等类别 , 还颁布专门委员会设立章程 , 聘请学界专家参与研究 。

可以说 , 对故宫和文物的热爱 , 让这位性情温和的文人有信念坚守 。

他任职18年 , 为后人铭记的功劳主要有两项:战时继续将国宝南迁和西迁;解放前拒绝国宝迁台 , 为新中国保留下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

国宝南迁之时 , 马衡坚持亲赴现场 , 一批文物曾经运送到湖南大学地下室 , 他审查后觉得地点不安全 , 要求加快运输 。 几天之后 , 长沙就遭到轰炸 , 原本保存文物的图书馆也被夷为平地 。

新中国成立之后 , 政府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垃圾清理、杂草处理等 , 截至1952年结束时 , 25万方垃圾被从故宫运出 。

故宫的萧条之气在慢慢散去 , 但守在其中的马衡已经意兴阑珊 。 他后来出版的日记里披露了那段时光 , 多是参加没完没了的会议 。 对他而言 , 或许唯一值得兴奋的事情 , 就是与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从香港买回《中秋贴》、《伯远帖》 , 与《快雪晴时帖》合成清宫“三希” 。

他最终在1952年的“三反运动”中黯然离场 。 审查者认为 , 他执掌故宫近20年 , 与文物终日相伴 , 定有贪腐 。 有经不住审问压力的故宫员工也对马衡进行了诬陷 。

1955年 , 马衡去世 。 当天 , 他的儿子马文冲被当作台湾特务抓捕入狱 , 此后被关押20年 。 在狱中 , 他听到父亲去世消息 , 嚎啕大哭 。

04

1958年秋天 , 故宫又一次站在了命运的转折点 。

按照《北京市总体规划说明(草稿)》内容 , 这里将与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文化宫、景山、北海、什刹海、积水潭、前三门护城河等地组织起来 , “拆除部分房屋 , 扩大绿地面积 , 使之成为市中心的一个大花园 , 在节日作为百万群众尽情欢乐的地方” 。

这是为了响应毛泽东此前在多个场合发表的讲话 , 他对北京的城市面貌很不满意 , “古董不可不好 , 也不可太好 。 北京拆牌楼 , 城门打洞也哭鼻子 。 这是政治问题” , “拆除城墙 , 北京应当向天津和上海看齐” 。

北京市总体规划很快对此作出响应 。

在1958年完成的几张城区规划方案图里 , 旧城区里基本没有胡同和成片四合院 , 全改成多层或高层建筑 。 从天安门到故宫 , 除了部分建筑物 , 大多要拆除重建 。

规划部门还给出了几套故宫的改建方案 , 包括:

拆午门 , 原址建中央大楼 , 把天安门变成党中央入口;

拆端门 , 原址建中央大楼 , 把党中央和国务院迁至中心位置 , 中南海变成群众性公园;

拆掉故宫和天安门 , 用象征工农商学兵的五组建筑围绕新建筑 , 以“庄严美丽现代化的新型建筑 , 代替已经古老落后的帝王宫殿建筑” 。

总体规划上报中央前 , 周恩来小范围地听过一次汇报 。 听闻旧城改建要花费150亿 , 他提出这是整个抗美援朝的费用 , 太高 。 此外 , 他明确表态:他出任总理期间 , 不新建国务院大楼 。

故宫博物院遇到了新时代的保护者 。

时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

“大跃进”期间 , 故宫博物院的管理被下放至北京市 , 而根据北京市文化局在1958年10月的报告 , 故宫博物院应该改变“地广人稀、封建落后”的现状 , 从根本上改变面貌 , 比如大力清除宫殿建筑 , 除主要建筑保留之外 , 以70%以上的面积做园林绿化 。

中宣部在8个月后对此作出回应 。

陆定一坚持认为 , 对待故宫应谨慎 。 小房小墙可以拆一点 , 马路可以宽一点 , 但这是为了消防 , 而不是为了让机动车进去 。 从根本上说 , 故宫就要封建落后古香古色 , 保留这样一个地方 , 也可以对观众进行教育 , 古为今用 。

改建事宜最终搁浅 。

几年后 , 北京市规划部门几度重提 , 比如在故宫内部修马路;在太和殿前竖高大标语牌 , 压倒“王气”;搬倒太和殿宝座 , 改成持枪农民塑像……但后来因为文*革影响 , 大多都不了了之 。

但故宫还是在文*革初期受到了冲击——1966年夏天 , 故宫奉先殿进行了改造 , 以进行泥塑“收租院”展览 。 毛泽东像被挂于殿中 , 原本清代祭祖所用的焚帛炉被拆除 。

此外 , 故宫博物院的大理石门匾被纸盖住 , 上面用墨笔写着“血泪宫” , 而神武门外的砖墙上 , 贴满了“火烧紫禁城”、“砸烂故宫”等大字报 。 宫内 , 城隍庙11座泥塑神像、1对泥塑马被毁 , 中和殿宝座被拆 。

直到1967年5月 , 周恩来下令关闭博物馆 , 并安排军队守卫 , 故宫终于幸免于难 。

05

吴仲超是最后一位经历动荡年代的故宫博物院院长 。

他是老革命家 , 解放前曾长期在江南从事地下工作;也是文物爱好者 , 原本中央打算将他调任至中央办公厅担任领导职务 , 他主动请缨想去故宫 , 1954年 , 他如愿就职 。

在任期间 , 他重视文物修复 , 从宫外四处招揽人才 , 成立起专门的修复工厂 , “保护专家要像保护稀有动物熊猫一样” , 他曾经如此比喻 。 他还花了6年时间 , 将故宫所有文物分级登记在册 。


网红故宫背后,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网红故宫背后 , 不该被忘记的乱世守护者// //

故宫博物院院长吴仲超(中)

对于每一位热爱文物的人士 , 故宫都是一座迷人的宝藏 。

只是 , 动荡之中 , 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

当故宫的命运在一次次荒诞的“改建计划”中沉浮之时 , 吴仲超也被卷入其中 。 文革期间 , 他被下放到湖北咸宁的干校 , 1971年博物馆重新开放后才复任 , 1984年卸任 , 同年去世 。

而后 , 随着国家局势稳定 , 故宫博物院逐渐步入正轨 。 1987年 , 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 至此 , 故宫已无需有人再为它的生死存亡而奋斗 。

后人只需要为荣誉而战 。

这并不简单 。 故宫的每一场风波都备受关注 , 这让“院长”成为高危职业 。

张忠培 , 1987年至1991年在职 , 上任第一周遭遇失窃 , 第二个月遭遇景阳宫火灾 , 卸任当年 , 5枚古印丢失 , 至今未能找回 。

郑欣淼 , 2002年至2012年在职 。 这位爱看书写诗的学者官员主持了故宫大修 , 提出了“故宫学” , 但外界对他印象最深的标签却是“十重门” , 以及他离任时的黯然落泪 。

单霁翔倒是讲出了故宫的新故事 。

这位2012年就任的院长把自己和故宫打造成“网红” , 成功吸引了年轻人关注 。 经过此前几年的人气积累 , 今年春节 , 故宫过大年、元宵节灯会成为网络里最热门的话题 , “故宫跑”重现江湖 。

争议也好 , 赞美也罢 , 可以肯定的是 , 即将600岁的故宫有了新生机 。

这让人欣慰 。

毕竟 , 在历史长河的翻滚前行之中 , 个人命运如同沧海一粟 。 每一场夜幕落下之时 , 每一轮朝阳升起之时 , 故宫始终安然如故 , 令人向往 , 对于每一个守卫者来说 , 这都是最美的画面 。

部分资料来源:

1.《故宫博物院1925年开放首日:人满为患挤断栏杆》 , 张双龙 , 《北京日报》

2.《“元老”李石曾:失势皆因“故宫盗宝案”》 , 唐山 , 《北京晚报》

3.《“易案”宫斗:上世纪三十年代“故宫盗宝案”始末》 , 黄加佳 , 《北京日报》

4.《易培基:莫辩清白的风雨人生》 , 王家耀 , 《三联生活周刊》

5.《马衡:儿子眼中的故宫博物院院长》 , 王恺 , 《三联生活周刊》

6.《40多年前故宫改建计划始末》 , 王军 , 《中国新闻周刊》

7.《执掌故宫博物馆的人》 , 陈祥 , 《南都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