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

钦州得名于公元598年 , 是由安州改名而来的 , 而安州设立于南朝梁中大通四年 , 即公元532年 。 最初 , 州城选在今钦南区久隆镇上东坝东北面 。 当时之所以选址该地 , 是看中离大江不远 , 离宋寿郡、宋寿县的驻地也近 。

到唐朝 , 钦州刺史宁长真最初拥护唐朝 , 但不久他又反唐了 。 唐朝中央一面派兵镇压 , 一面派人说服 , 才把钦州的局面稳定下来 。 朝廷为了削弱宁氏望族的势力 , 公元637年 , 将州署搬到南宾砦(今灵山县旧州) 。 其时 , 州城南北宽135米 , 东西长270米 , 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米 , 约合地55亩 。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

△位于灵山县旧州镇的钦州故城遗址

钦州的州署迁往灵山旧州后 , 历任刺史(太守)尤其是宋朝的官员 , 觉得该处不适合州署办公 。 一是土地烦郁 , 瘴气太重;二是远离大江 , 不利长远发展;三是在所管辖的地区中也不算是中心 。 有鉴于此 , 到了公元1020年左右 , 时任钦州推官的徐的 。 力主迁移州署 。 徐与下属经过考察 , 认为安远县治的南边一片地 , 濒临大江 , 便于交通贸易 , 是设立州署较理想的地方 。

公元1023年 , 钦州州署正式迁入所辖的安远县县治之南 , 也就是现在的钦州城区 。 当时的位置大约是东至现在广州会馆后面的白沙街 , 西至一马路原市广播电视大楼 , 南至一马路原邮电局宿舍后面 , 北至金湾大酒店的贵宾楼 。 城墙用大青砖砌成 , 墙高9米 , 基厚8米 , 城墙总长度约2000米 , 城内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 。 宋朝的州城以军事防御结构为主 , 外设城墙、城垛、城楼、城门和城壕;内设州府、仓库、兵库、寺庙和民房 。 宋代建设的街道主要有城内街、城西巷、鱼寮西街、新兴一巷等 。 不过现在所看到的 , 并非是原建房屋 , 而是改建或多次改建的 。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

△林希元原版《嘉靖-钦州志》钦州明朝古图

元朝时 , 钦州路总管府总管寺家奴主持建造州署1幢 , 高2丈6尺 , 阔6丈 , 深5丈6尺 , 在当时算是高大的建筑了 。

到了明朝 , 州城里原建和新建的建筑有千户所、军器局、天涯驿、布政分司、儒学、医院、仓廒、养济院、漏泽园、名宦祀、乡贤祠等 。

明、清时期 , 城内中部为州府、仓库和书院 , 西部为庙宇、兵房 , 东部为民舍 。 明末清初 , 居民逐步移向城东和城南经商 , 逐步建成沙尾街、白沙街、竹栏街、壕坝街、鱼寮街、南关街、占鳌街、攀桂街等 。 这些街道多数都在古城墙之外 。

民国时期 , 钦县县长章萃伦对钦州城区进行了规划和整治 。 1934年 , 他主持了拆旧街拓宽马路工作 , 把靠钦江畔狭窄的壕坝街、惠安街加宽拓直 , 命名为中山路;把城南外原有的南塘街向南延伸 , 直达大较场 , 命名为大南路(今人民路);从东边的中山路至西边的大南路 , 开辟横街4条 , 命名为一、二、三、四马路 , 使钦州街形成"目"字形 , 整齐划一 , 两旁旧房屋改建为骑楼式的西式楼房 , 街道也铺上水泥混凝土或三合土 , 市容面貌别具一格 。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白话版《话说老钦州》:钦城三迁// //

钦州解放后 , 人民政府加快钦城建设步伐 , 续建人民路 , 新建了新兴路、东风路、文化路(南珠大道)、建设路、西站路、钦州湾大道、文峰南路、文峰北路、子材大街、银河街、永福西大街和东大街、安州大道、金海湾大街、扬帆大道等一大批街道 。 一条长达六、七公里的大道贯通钦城南北 , 接上南(宁)北(海)二级公路 。 居民区及房地产开发自1985年由城西开始后 , 扩大到文峰南路两边 , 再到子材大街以北 , 从江西扩大到江东 , 全面开花 , 方兴未艾 。 机关、学校、企业建设势头不减 。 至今 , 钦州已建成大小街道700条 , 总长218公里 。 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90年的8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32平方公里 , 是解放前的40倍 。 现在的钦州 , 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刘永福广场古中有新;钦州湾广场草绿树阴 , 周围高楼林立;市行政中心广场大树挺拔 , 小树婆娑 , 绿草茵茵 , 奇石巧砌 , 杨柳拂水 , 清泉涌流 , 鱼戏池中 , 游人陶醉 。 然而 , 钦州人并未满足 , 又着手建设更加宏伟的"一江两岸"和"通江达海"工程 , 向现代都市规模迈进 。

▍信息来源:钦州发布

▍责任编辑:木夕

▍商业合作:0777-2885066

-2885099(稿费50-200元不等)

▍投稿邮箱:qzlyw@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