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帐下最重要的谋士 , 他为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 , 不仅多次稳定了曹操的大后方 , 还为曹操举荐了不少人才 , 可以说 , 若没有荀彧 , 曹操就很难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 。 可就是这么一个谋士 , 为什么不同意曹操称魏公呢?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 , 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

虽然荀彧为曹操的王霸之业铺平了道路 , 但随着曹操权力的扩大 , 曹操的野心也随之变大 。 建安十七年(212年) , 董昭等人就向曹操提议进魏公、加九锡 , 来彰显其功勋 。 当然光是董昭等人说了还不算 , 还要最有话语权的荀彧说了才行 , 于是就暗中和荀彧商量这件事 。 本来这件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 但是荀彧反对 。

他没有偷偷向曹操说明此事 , 而是把这段话直接当着董昭他们的面说的 。 他说:"(丞相)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 , 秉忠贞之诚 , 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 , 不宜如此 。 "对着大臣们公开这么说 , 就等于是打曹操和各个大臣的颜面 , 曹操听闻后非常生气 。 同年 , 曹操征孙权 , 让荀彧去慰劳将士们 , 荀彧一来 , 曹操就趁机把他留在军中 , 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 , 参丞相军事 , 等于是把荀彧从大汉臣子变成了自己的臣子 , 以致荀彧忧郁而死 。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 , 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

虽然荀彧不同意曹操称魏公 , 但有一点不可否定 , 那就是荀彧智慧过人 , 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 。 虽然名义上为汉臣 , 但曹操一生中重大的决策几乎都是荀彧策划的 。 虽然没打过仗 , 但是在功劳方面绝对是数一数二的 , 从这一点上看 , 荀彧更像是魏国的大功臣 。 那么为什么 , 荀彧还会反对曹操称魏公呢?当然很多人可能没感觉出这是什么概念 , 那现在就说明一下魏公的重要性 。

之前曹操虽为丞相(按他自己话说是"位极人臣") , 但是爵位仅为武平县候 , 成为魏公就意味着自己将为诸侯之长 , 还让大多数朝中的汉臣与自己建立正式的主臣关系 , 让自己的霸权统治也有了合法的含义 。 在这之后 , 曹操就有机会称"魏王" , 他的子孙甚至有机会称皇帝 。 而对于其他大臣来说 , 他们之所以也支持曹操称魏公 , 除了因为曹操提供的种种优待之外 , 他们自己也有机会在朝廷里做更大的官 , 子孙的生活也会更好 。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 , 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

而就在这个时候 , 荀彧反对 , 说明荀彧和众位大臣走的并不是一条路线 。 他不支持曹操称魏公 , 可见他忠于大汉 , 不希望曹操进一步实行他的"强权政治" 。 他没有偷偷跟曹操说 , 而是当着大臣们的面去反对这件事 , 也进一步说明他希望曹操和这些大臣们能以江山社稷为重 , 当然从另一角度说 , 荀彧这么做不仅仅是对大汉社稷有利 , 也是对曹家人有利 。

这时的曹操虽然说是统一了北方 , 但是南部还有孙权、刘备 , 天下并未统一 , 并未实现"天下统一"的愿望 。 虽然曹操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领域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 , 但如果现在就匆匆忙忙称魏公的话 , 在君臣之间难免会缺乏道义 , 而孙刘两家也会有更多讨伐曹操的口实 。 虽然曹操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 , 但孙刘两家甚至其他势力也可以借曹操"篡汉"之名讨伐 。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 , 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

早在建安九年(204年)荀彧就对曹操提出统一河北后要先修复旧都 , 然后再向南靠近荆州 , 斥责刘表不上贡朝廷的行为 , 则天下人心就向曹了 。 但是曹操并没有采纳 , 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 单纯靠武力来硬拼(后来刘表儿子不战而降) , 结果被周瑜狠狠斥责为"名为汉相 , 实为汉贼" 。 还因为士兵疲惫而给孙刘两家有了可乘之机 。 虽然曹操作战失利 , 但是他仍然有稳定发展的时机 。 而在这么一个节骨眼上就称"魏公" , 确实是急功近利的表现 。

但是曹操并没有领会他的情 , 反而觉得他的政治路线和自己不同而生气 , 甚至最后让他在忧郁中死去 , 而在这之后 , 他居然连入太祖庙祭祀的机会都没有 , 自己的侄子荀攸反而是进了 , 想想也是一件可悲之事 。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三国历史: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谋臣 , 为何在最后关头反对曹操?// //

终上所述 , 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 , 其实是个明智的选择 , 退一步海阔天空嘛 , 可惜曹操和其他大臣大多都只顾眼前的利益 , 没有仔细考虑到背后隐藏的严重后果 , 导致曹操最后要面临着外患内忧 , 统一之路变得更加艰难 。

参考资料:《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