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史中 , 传国玉玺从其诞生伊始 , 便沾满了血腥 。 “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八个字 , 更是成为统治者传承与自证自己上合天意的天命所在 。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传国玉玺复原图

皇权天授 , 正统合法

说起传国玉玺 , 便不得不提和氏璧 。 蔺相如临危不惧 , 不辱使命 , “完璧归赵”的故事 , 也早就写入了小学教本 。

但很多人并不熟知的是 , 因为和氏璧 , 汴和这位发现者失去了双足 。 一献楚历王 , 无人识 , 左足被砍;再献楚武王 , 又是无人识 , 再丢右足 。 直到文王即位 , 和氏璧才显天下“侧而视之色碧 , 正而视之色白” , 当真是洁白无瑕、光润晶莹万里无一的宝玉 。

然而到底是沾血的通灵 玉 , 辗转腾挪 , 从疑张仪盗宝 , 再到昭襄王恃强凌弱 , 假意换玉 , 蔺相如幸不辱命;到最后秦始皇 , 一统天下 。

率土之滨 , 莫非王土 。

和氏璧 , 也成为了秦始皇的囊中之物 。 既然是一统天下 , 一扫六合 , 自然是上天之命 , 天命所归 。 遂书“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 而这位始皇帝 , 自然想代代相传 , 因此称为“传国玺” 。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多次失而复得 , 所得者立

秦始皇自然是不会想到 , 他建立的大秦帝国不二世而灭 。 楚虽三户 , 亡秦必楚 。 前207年10月 , 刘邦攻破秦都 , 子婴献玺 。

而这里的刀光剑影 , 鲜血淋漓也绝不是几个文字便能描写的 。 传国玉玺 , 也不仅仅只是一方宝物 , 更是那个站在社会顶尖的金字塔之上的权力 。

是欲望 , 是奋斗目标 , 更是无数枭雄的执念 。

时间来到西汉末年 , 王莽篡权 , 既然是篡权自然要篡的彻底 , 玉玺这种信物必不可少 。 刘婴幼小 , 传国玉玺由皇太后代管 。 王莽之弟前去讨要 , 皇太后气愤而丢“这方亡国之玺 , 你又能落得什么好下场..”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皇室玺印

及至王莽被杀 , 玺印辗转多地 , 从贼人到宦官 , 权臣 , 每一次经手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 一件物什 , 并不可怕 , 可怕的是其背后被赋予的信仰 。

光武帝刘秀得玺 , 再到东汉所亡 , 孙坚获玺 , 袁术抢玺 , 曹操献玺 。 汉献帝所谓的“禅让” , 曹氏再得玺 。

而曹丕还命人篆刻“大魏受汉传国玺”其上 , 不过魏祚也不过几十载而亡 。

而330年 , 后赵灭前赵后 , 更是在其右侧加“天命石氏” 。 对于所谓的正统 , 权利近乎于执拗 。

再到东晋以三百精兵骗取传国玺 。 这般种种 , 国玺作为象征正统权力的信物 , 自其诞生便一直成为争夺的焦点 。

而隋亡后 , 它更是从中原到突厥 , 再到复归于唐 。 莫不是天命所归?

人无常势 , 水无常形 , 繁华过后成一梦 。 镌刻再多 , 也抵不住人心流失 , 权力欲望 。

在传国玺辗转的千年重 , 它历经无数帝王 , 权臣 , 官宦之手 , 见惯了因为权力而发生的诸多帝王惨剧 。

907年 , 大唐帝国落下帷幕 。 朱温篡唐 , 建立后梁 。 传国玺自然又换上了新的主人 。 伴随着后梁 的年月也不过是十六年光景 。 923年 , 李存勖灭后梁 , 建后唐 。 玺印转手 , 却不成想这次更是短促 。

这次它见证的是兄弟相杀 , 连襟相夺 , 权利在道路上从来都是伴随着嗜血的 。 而这一次 , 不成想竟然是它最后一次出现 。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李从珂

934年四月 , 李从珂攻进洛阳 , 李从厚出逃魏州 。 而这时的冯道已是位列三公 , 他是唐明宗的托孤大臣 , 也是李从厚的宰辅之臣 。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李从厚

正要上朝的他却被告知李从厚皇帝率50余骑 , 逃跑了 。 见惯了大场面的他 , 便欲返回家中 , 说:“社稷失守 , 国无君主 , 臣子不能擅入宫城 , 不如回去听候命令 。 ”

他刚走没几步 , 就有人追了过来 。 这个人说:“潞王马上就到 , 您是宰相 , 应率百官到谷水迎接 。 ”冯道便在天宫寺停下 , 就地召集百官 , 并让中书舍人卢导起草劝进文书 。 卢导不想写 , 冯道只说了四个字:“事当务实 。 ”他率百官三次上表劝进 , 李从珂遂登基称帝 , 即后唐末帝 , 也称废帝 。

在走马换灯的五代十国 , 作为一个见惯了朝代更替的老臣 , 自然也就心平气和了 。 只是这心平气和里更多是明哲保身 , 见惯了刀光剑影 , 才更敬畏权力的双刃 , 象征着皇权的玺下更是吃人冢 。

李从厚的运气实在不济 , 他在逃奔魏州的途中遇到石敬瑭 , 侍卫全被石敬瑭的部下刘知远杀死 , 自己也被软禁 。 几天后 , 李从珂派人将其勒死 。

而到了五月 , 李从珂决议派人镇守同州这个军事要镇 , 冯道被委以重任 。 他也成为五代十国里文臣镇守重镇的第一人 。 次年又拜其为司空 。 而司空作为主导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的官员 , 是可以随侍左右的 。

公元936年 , 石敬瑭发动叛乱 , 并向契丹求助 。 当年十一月攻进洛阳 , 李从珂登上玄武楼自焚 , 后唐灭亡 。

《五代史阙文》:晋高祖引契丹围晋安寨 , 降杨光远 。 清泰帝至自覃怀 , 京师父老迎帝于上东门外 , 帝垂泣不止 。 父老奏曰:“臣等伏闻前唐时中国有难 , 帝王多幸蜀以图进取 。 陛下何不且入西川?”帝曰:“本朝两川节度使皆用文臣 , 所以玄宗、僖宗避寇幸蜀 。 今孟氏已称尊矣 , 吾何归乎!”因恸哭入内 , 举族自焚 。

而冯道作为三公之列 , 自然是在侧的 , 而传国玺更令人蹊跷的是 , 作为御用之物 , 皇家象征 , 李从珂会不会心灰意冷的一起焚烧?

还有就是玉的燃点比较高 , 会不会一起烧毁了?亦或者是没有烧毁 , 被他人拾取了?

答案是否定的 。 玉石的固体属性 , 以及众多眼睛注视 , 都给出了我们可以推断的结论 。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传国玉玺去哪 儿了 , 会不会就滞在冯道墓里?// //

冯道

那么只有一条可以解释了 , 在百姓爱戴之下 , 李氏又没有被族灭 , 也就有更好的选择 , 托付他人 , 以待天时 。

而冯道作为其重臣 , 三公 , 也便能够进入我们的视野 , 让我们做出合理的假设 。

而且作为翁婿关系 , 后唐与后晋之间 , 冯道本已位极人臣 , 即使献宝也非常大的可能被石敬瑭作李从珂之心腹而诛杀 , 思忖之处 , 私藏也就更能说的过去了 。

其后 , 在历朝历代有言说关于传国玺 , 宋朝言语一个农民发现了 , 并且鉴定为真 , 但要说此言为真 , 既然有传国玺 , 宋皇家为何又做其他众多号称传家的玺印?元朝之说就更显得不靠谱了 , 至于清朝溥仪被迫退位后 , 更是言语传国玺是传说一般 , 子虚乌有 。

而冯道之墓葬于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 , 是否有千载之玺 , 也只有挖掘方能一辩真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