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说不清国号流变,还能读懂中国历史吗?

从1994年动笔写作开题立意的《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 , 到2017年完成总结之作《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 我在这个领域断断续续地耕耘 , 竟然已经持续了24个年头 。

其间出版了尤重考据与义理的《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 , 面向大众的《中国国号的故事》《正名中国:胡阿祥说国号》《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祖国的名称》 , 又在《百家讲坛》主讲了“国号”“国之名称”两个系列节目 。 回想起稿时节 , 我还刚过而立之年 , 待到告别之时 , 我已年近耳顺 。 一个研究领域与宣讲课题 , 何以伴随着我如此之长的学术生涯呢?

从两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说起

先说两个坊间流传甚广、主角为中国人的外国国号“故事” 。

晚清 , 在维新洋务人士的大力鼓噪下 , 西风劲吹 , 西学猛渐 。 一位略闻新知的童生请教私塾先生:“何谓伽利略意大利人?”私塾先生回答:“伽利略的意思就是赚大钱的人 。 ”

这位私塾先生望文生义 , 将“意大利”妙解为“意思就是赚大钱的人”;而颇涉洋务的李鸿章竟也闹出笑话 , 当他听说“葡萄牙”时 , 惊讶地问道:“怎么葡萄也有牙?”


胡阿祥:说不清国号流变,还能读懂中国历史吗?

胡阿祥:说不清国号流变 , 还能读懂中国历史吗?// //

“镇国之宝”何尊的铭文中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 。 图片选自《吾国与吾名——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研究》

李鸿章没有去过葡萄牙 , 而且葡萄牙这类译名确实离奇古怪 , 难免李大人有此千古一问 。 不过值得肯定的是 , 李大人毕竟勇于提问 , 而勇于提问正是求得真知的途径 。 笔者时常感到难解的是 , 在我已经30多年的大学教书经历中 , 却几乎没有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提问这类问题 。 反之 , 笔者在课堂上常常问学生:“启为什么用夏作为国号?刘邦为什么定国号为汉?时时接于目、闻于耳的华夏、中国、中华、China又是什么意思?”滑稽的是 , 如此等等的相关问题 , 同学们往往语焉不详;再问英吉利、不丹、伊拉克、土耳其、美利坚、法兰西、乌干达……同学们就更加哑口无言了!

英吉利、不丹、伊拉克等 , 暂且不去管它 。 起码我们自己的夏、商、周 , 以至元、明、清 , 以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 这些国号的来源取义 , 还是应该知道的 。 毕竟 , 我们的远祖生长在夏、商、周 , 我们的祖先生长在元、明、清 , 我们生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 将来我们的子孙也要生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 , 如此 , 对于这一连串的国家大号 , 我们岂可不知 , 焉能不解!

其实 , 即便不谈学问 , 探求中国历代国号的来源取义 , 也是一件特别富有趣味的事情 。 夏、商、周等以至元、明、清 , 中国、华夏、中华等等 , 也许我们太耳熟能详了 , 往往想不到要对它们“打破砂锅问到底” , 而一旦“打破砂锅问到底” , 以我的切身感受 , 那是奥妙无穷、极有意思的 。

这种情况 , 似可比附一下东汉刘熙的《释名》 。 昔刘熙撰《释名》 , 其自序云:“夫名之于实 , 各有义类 , 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义” , 所以《释名》的目的 , 在于辨明上则天地阴阳、下至宫室车服种种名称的“所以之意” 。 而就“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来说 , 也与此相仿 。 本来 , 创造了方块汉字的中国人 , 历来就有讲究名称字号的传统 , 人名都是如此 , 关涉国家的大号当然更不例外 , 道理很简单:人名不过一己的代号 , 国家大号则关系到亿兆斯民 , 而如果这亿兆斯民都不关心这国家大号的“所以之意” , 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利玛窦解说中国国号的“故事”

相较于私塾先生妙解“意大利”为“意思就是赚大钱的人”、李鸿章讶异于葡萄牙“怎么葡萄也有牙” , 这里不妨再说一个确实可信的、主角为外国人的、解说中国国号的“故事” 。

400多年前的1582年 , 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从印度启程 , 登陆澳门 , 开始了他的中国传教之旅 。 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了28年 , 逝世后安葬于大明京师(今北京) 。 利玛窦晚年撰写而又经由比利时耶稣会士金尼阁增修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 1615年在德国奥格斯堡出版 。 由于“书中初次精确地、忠实地描述了中国的朝廷、风俗、法律、制度以及新的教务问题” , 所以一经问世 , 就在欧洲引起了轰动 , 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繁荣富庶的中国 , 也因此而真实地、立体地呈现在欧洲人的眼前 。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第一卷第二章中 , 利玛窦这位与中国士大夫颇多交往、直接掌握了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过钻研的西方“中国通” , 第一次相当详细地解说了其时的欧洲人尚觉模糊不清的“关于中华帝国的名称”问题 。

“中华帝国的名称”纷繁复杂 , 利玛窦则聪明地将之区别为三类 。


胡阿祥:说不清国号流变,还能读懂中国历史吗?

胡阿祥:说不清国号流变 , 还能读懂中国历史吗?// //

利玛窦与徐光启

关于第一类名称 , 利玛窦认为:“这个远东最遥远的帝国曾以各种名称为欧洲人所知悉 。 最古老的名称是Sina , 那在托勒密的时代即已为人所知 。 后来 , 马可·波罗这位最初使欧洲人颇为熟悉这个帝国的威尼斯旅行家 , 则称它为Cathay 。 然而 , 最为人所知的名称China则是葡萄牙人起的”;“我也毫不怀疑 , 这就是被称为丝绸之国(Serica regio)的国度 , 因为在远东除中国外没有任何地方那么富饶……在中华帝国的编年史上 , 我发现早在基督诞生前2636年就提到丝绸工艺 , 看来这种工艺知识从中华帝国传到亚洲其他各地、传到欧洲 , 甚至传到非洲 。 ”

关于第二类名称 , 利玛窦写道:“中国人自己过去曾以许多不同的名称称呼他们的国家 , 将来或许还另起别的称号……因此我们读到 , 这个国家在一个时候称为唐 , 意思是广阔;另一时候则称为虞 , 意思是宁静;还有夏 , 等于我们的伟大这个词 。 后来它又称为商 , 这个字表示壮丽 。 以后则称为周 , 也就是完美;还有汉 , 那意思是银河 。 在各个时期 , 还有过很多别的称号 。 从目前在位的朱姓家族当权起 , 这个帝国就称为明 , 意思是光明;现在明字前面冠以大字 , 因而今天这个帝国就称为大明 , 也就是说大放光明 。 ”

又第三类名称 , 即利玛窦所谓“这个国家还有一个各个时代一直沿用的称号”——中国(Ciumquo)或中华(Ciumhoa) , 中国这个词表示王国 , 中华这个词表示花园 , 放在一起就被翻译为“位于中央” , “我听说之所以叫这个名称 , 是因为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 , 而中国则位于这块平原的中央” 。

平心而论 , 利玛窦这位老外对“中华帝国的名称”的解说 , 或者正确 , 或者接近正确 , 或者有些正确的影子 , 总之 , 比我们的私塾先生说“意大利”、李鸿章问“葡萄牙”的风马牛不相及 , 显得进步得多 。 而尤其可贵的是 , 利玛窦还分析了中国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名称:“这个国度从远古时代就有一个习惯 , 常常是统治权从一个家族转移到另一个家族 , 于是开基的君主就必须为自己的国家起一个新国号 。 新统治者这样做时 , 是根据自己的爱好而赋予它一个合适的名称” 。 然而 , “与中国接壤的国家中 , 很少有知道这些不同名称的 , 因此中国境外的人民有时就称它这个名称 , 有时又称它另一个”——外国人有关中国的各种称谓 , 正是因此而起 。

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

由以上中国人解说外国国号的“故事”、外国人解说“中华帝国的名称”的故事 , 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到:外国国号、“中华帝国的名称”的“所以之意” , 都是非常复杂、牵连甚广的学术问题;而方块汉字为主的“中华帝国的名称”与拼音文字为主的外国国号 , 又各有复杂之处 。 比如拼音文字的外国国号 , 由于历经演变、屡有发挥 , 其意往往十分难解 , 我们所见只是一堆字母的组合 。 至于方块汉字的“中华帝国的名称” , 其望文生义的方便之处 , 却也正是容易导致臆解、误解乃至瞎解的关键原因 , 又汉字意义的引申、扩展、假借等 , 也会造成“中华帝国的名称”解说中本义、引申义、附会义等等的混淆 。 以上述利玛窦“夏”等于伟大、“商”表示壮丽、“周”就是完美、“汉”的意思是银河、“大明”就是大放光明一类说法为例 , 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 就是本义、引申义、附会义等的混淆 。

然则正本清源 , 系统全面地探讨中国递更的国号、众多的名号、繁杂的域外称谓之形成过程、来源取义、使用情况与复杂影响 , 正是笔者锲而不舍24年、并且渐次拓宽加深的追求所在 。 即以集大成的《吾国与吾名》为例 , 对话1615年出版的《利玛窦中国札记》的三类“中华帝国的名称” , 本书以40余万言的篇幅 , 得出了诸多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兼具的认识 , 姑引“结语”中的三段为例:

以言历代国号之美……夏国号的最终择定 , 与蝉所代表的居高饮清、蜕变转生等的美义有关;取美义为国号 , 也成为后世中国历史上命名国号的一种常用方法 。 由夏而下 , 商、周、秦、汉、新、晋、隋、唐、周、宋、大元、大明、大清这些王朝或皇朝所用的国号 , 同样具有或显或隐的美义 , 并成为各自国家的政治文化符号 。 这种符号 , 于商为凤 , 于周为重农特征 , 于秦为养马立国 , 于汉为“维天有汉” , 于新为“应天作新王” , 于晋为巍巍而高 , 于唐为道德至大 , 于宋为“天地阴阳人事际会” , 于大元为“大哉乾元” , 于大明为“光明所照” , 于大清为胜过大明 , 总之 , 都属于“表著己之功业”“显扬己于天下”“奄四海以宅尊”“绍百王而纪统”的“美号” 。 这些“美号” , 既与君主的统治息息相关 , 也照应了所统治的部族民众之心理要求 , 并进而使政权蒙上了浓重的顺天应人的色彩 。 至于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 , 则书写出国号历史的新篇章 , 即既区别于以往天下社稷一家一姓的国号 , 又表明了国家的主权属于中国各民族 , 属于中华民族 , 此种意义 , 更是“美”之大矣!

以言古今名号之伟 , 可以“中国”名号为例 。 “中国”名号 , 历史久远 , 先秦时即已存在 。 虽然地域概念的中国是多变的 , 文化概念的中国是模糊的 , 但中国的地域范围在不断放大 , 中国的文化意义在不断加强……至于后起的政治概念的中国——“18世纪50年代清朝完成统一之后 , 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以前的中国版图 , 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的范围 。 历史时期所有在这个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 , 都是中国史上的民族 , 他们所建立的政权 , 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既与地域概念的中国、文化概念的中国相辅相成 , 又较之更加客观与全面 , 而且政治概念的中国 , 无论时间、空间都指称相当明确 。 由中国概念的流变 , 我们又可以明了这样的史实: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无论文化高低、地域远近 , 是汉族抑或非汉民族——共同缔造的 , 中国的版图是由中原和边疆共同组成的 , 现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

以言域外称谓之妙……记得有种说法 , 比喻中国的物质文明就是一块泥巴、一片树叶、一只虫子 , 泥巴烧成了瓷 , 树叶喂养了蚕 , 蚕虫吐出了丝 , 而瓷与丝 , 就在中国的域外称谓China、Serice中得到了形象的体现 。 至于既是自称也是他称的汉与唐、龙与狮 , 汉、唐是中国历史上充满正能量的代表性皇朝 , 它们共同写照了巍巍中国的历史地位 , 龙、狮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政治历程的典型化动物 , 它们一并烘托了泱泱中华的文化形象 。

要之 , “美哉 , 变动不居而又蕴含深意的中国历代国号!伟哉 , 延用不衰而又凝重气派的中国古今名号!妙哉 , 来源不一而又呈现特征的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可谓从独特的侧面、别样的角度 , 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文化中的名称情结 , 淋漓尽显方块汉字的无穷魅力、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中外交通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泱泱大国气度……

中国人共同关注之事

1999年国庆节 , 卞孝萱师在《〈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序言》中感慨:“中国古今称谓 , 既是中国人共同关注之事;《“中国”古今称谓研究》 , 应为天地间必不可少之书 。 ”拙著《伟哉斯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大事增补修订而成”的《吾国与吾名》 , 自然远当不起“天地间必不可少之书”的先师期望 , 但“中国历代国号与古今名称”的来源取义、来龙去脉 , 作为“中国人共同关注之事” , 却是毫无疑义的 , 因为这些国号、名号与域外称谓 , 伴随着我们民族的成长、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疆域的变迁、我们与世界的交往与交流、我们以及我们的祖先与后代的生命 , 推而广之 , 如果我们立足于“名实互证”的视角、“闻"名"识中国”的思路 , 那么这些国号、名号与域外称谓 , 又能丰富、强化与鲜活我们对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的理解 , 并油然而生对中华文化与华夏传统的自认、自信与自豪 。

正是基于对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域外称谓的这种切身认识、这份真挚感情 , 我从筚路蓝缕的10万字的《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做起 , 历时24年 , 终于完成了总结集成的50余万言的《吾国与吾名》 , 虽然满头的浓密黑发 , 已经稀落渐衰为谢顶而两鬓斑白 , 却依然“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 , 毕竟为“中国人”说“中国” , 值得这样的无悔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