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而是传给了他

历史上有这样的一个人 , 他游历天下打破了当时只有贵族阶级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死规矩 , 他的一生之中收了三千多名学生 。 就在春秋战国时代 , 一个人居然有三千多名弟子是闻所未闻的 , 一个人居然敢排除封建的门第阶级之见收三千多名弟子 ,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 。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为"因材施教" , 当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所在时代的领先者 。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而是传给了他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 , 而是传给了他// //

中国的传说中记载的是很久以前的中国是不存在文字的 , 传说中有"文字出鬼神哭"的说法就是因为有一天文字被人们给创造出来的时候天际间形成了万鬼哭泣的神奇景象 。 通过这个传说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于文字是有着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的 , 在中国古代就算是写废弃的纸张文字都不可以被随意的丢弃的 , 必须恭敬的找一个地方好好保存起来 。

大家都知道敦煌莫高窟中有一个十分珍贵的藏经洞 , 里面收藏的历史文献资料是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无法估量的重大价值的 。 至于藏经洞是如何形成的?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都知道在当时纸还是比较珍贵的物品 , 在当时每领一张纸都会有专人做领取记录的 , 纸张的珍贵程度导致了很多纸张都是写完正面 , 再写背面 。 佛教中的经典文献是有一个更替换新的阶段 , 每当有新的书籍到来时 , 就要给书籍做一个系统的更替换新 , 把旧的书籍选出来 。 当然旧书籍是不能够被随意丢掉或者是就地毁掉的 , 佛教僧人就会把旧书集中的存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 。 随着时间的不断增长 , 被更替换下来的旧书籍越放越多 , 逐渐就形成了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 。

古人敬重文字之情 , 固然是与文字的在记录方面的奇异力量有关 , 但是更为重要的就是能够识文断字的权利只掌握在贵族的手里 , 民间老百姓还都只是文盲 , 识字的几乎没有 。 所以在古代人的思维里能够识文断字是一件身份的象征 , 值得骄傲的事情 , 如果一个人能够识字 , 那么也说明了他的社会地位必定是不会很低的 。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而是传给了他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 , 而是传给了他// //

一代教育家孔子的学生虽然有三千之多 , 但是其中十分优秀的也只有七十二人罢了 , 这七十二个人在当时在民间被称为七十二贤 , 在七十二贤中还有十名最优秀的弟子称为"孔门十哲" 。 在这七十二贤士中要论孔子最喜欢的是哪位恐怕就是颜回了 , 可惜的是颜回去世的比较早 。 孔子是最不赞同弟子子路的思维的 , 闲来没事时就喜爱和子路即兴辩论几句 。 可是到最后继承了孔子衣钵的不是颜回贤士也不是辩论天才子路 , 而是默默无闻的子夏 。

孔子的思想之道得到了颜回和曾参的强烈追捧 , 他们两人都是继续沿着孔子老先生的道路走下去 , 志在把孔子先生的学说能够发扬光大 。 子夏是孔子先生的得意弟子也得到孔子先生的教育衣钵 , 子夏后来也是从事的教育事业 , 以教书育人为己任 。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而是传给了他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 , 而是传给了他// //

子夏虽来自孔门 , 但是他没有一味的追寻孔子先生的步伐 , 而是具有自己的创新精神 , 他没有向孔子先生一样致力于复兴周礼 , 他更加关心的是当代正在发生的时事政治 , 子夏后来以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 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而是传给了他

孔子老先生居然没有把衣钵传给颜回或是子路 , 而是传给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