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鸣:大谷正揭开的甲午战争的新视野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姜鸣:大谷正揭开的甲午战争的新视野
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 , 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 在此之前的数十年里 , 西方列强势力东来 , 成为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和千年未遇的变局 。 如何应对变局 , 学习西方 , 开展政治体制、军事力量、经济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 寻找各自发展道路 , 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 , 趋利避害 , 纵横捭阖 , 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 也涉及东亚的国际关系 。 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 , 推进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国策 , 中国也开展了洋务运动 。 双方在军队发展上还相互比照和追赶 , 最终因日本仿效列强在朝鲜推行侵略扩张路线 , 两国1894~1895年爆发战争 , 中国战败 。 日本由此快速崛起 , 并进一步走向帝国主义道路 , 中国则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悲惨境遇 。
在总结中国近代化何以挫折、失败的历史教训时 , 甲午战争一直是中国人的心结 。 中国学术界乃至社会各界一直高度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 取得很多研究成果 , 出版了大量专著和史料 。 但相比较而言 , 对于日文史料的挖掘和翻译出版还是相对较少 , 对于日本学者的专著译介更是不多 。 近四十年里 , 仅有藤村道生的《日清战争》和中塚明《还历史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 。 这本《甲午战争》 , 是大谷正教授2014年出版的著作 , 虽属于普及读物 , 对中国读者而言仍属于最新的研究成果 。
姜鸣:大谷正揭开的甲午战争的新视野// //
《甲午战争》 , [日]大谷正著 , 刘峰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客观说来 , 在甲午战争这个题目中 , 中国读者对于日本海军建设的诸多细节相对较熟悉 , 但对于同时代日本陆军的发展了解不多 , 尤其是深入到军队建设的各个分支:部队编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军事教育 , 乃至对各级军事指挥机构的建制了解都很浅 。 对于同时代日本国内各种政治派系、政党组织和社会力量的研究更不充分 , 较多地将其笼统看作一个整体 , 很少像日本学界那样 , 将每个重要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域、所属党派或政治团体进行分别研究 , 也很少将日本政治家和军部代表人物的不同主张进行细微的比较 。 此外 , 甲午战争起源与朝鲜东学党起义 , 更深远地来说 , 涉及朝鲜现代化过程中中朝两国的互动 , 以及日本对朝鲜的殖民侵略和扩张政策 。 如何将这一课题放在甲午战争整个历史背景和演进过程中来把握 , 恐怕中国史学界目前的研究就很不够 。 尤其当战争推进到中国本土之后 , 对于朝鲜农民起义的后续关注 , 以及日本对朝鲜义兵的镇压行动 , 了解就更不够了 。
大谷正教授的《甲午战争》 , 在以上方面恰好为我们打开了视野 , 弥补了缺陷 。 比如甲午战争的开战时间 , 以往研究多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日本联合舰队突然袭击北洋海军济远舰为开端 , 而日本学者提出了7月23日日军突袭朝鲜王宫 , 率先向朝鲜开战的观点 。 当然 , 大谷正认为此观点源于桧山幸夫和斋藤胜二的研究 , 而就我所知 , 日本中塚明教授早在1994年参加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就提出这一观点 。 中国的戚其章先生认为 , 如果将其概括为甲午战争 , 以国别划分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 , 以7月23日事变为起点 , 乃是日本发动的对朝鲜的侵略战争;第二阶段 , 以7月25日丰岛海战为起点 , 乃是日本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见戚其章为《还历史本来面目——日清战争是怎样发生的》一书所作的序言) 。 不管怎么说 , 源于日本学者的见解现在已经成为中日史学界的共识 , 也写进新的研究著作 , 这就是对于学术的重要贡献 。
又如大谷正教授研究日军在朝鲜作战时运输辎重的驭马和军夫 , 这个课题很不引人注目 , 但在军事作战中却是重要的后勤保障环节 。 日军在学习西方军事现代化的时候 , 不仅引进武器装备 , 也引进了后勤补给体系 , 设立了野战医院和卫生队 , 配置了辎重兵和辎重运输兵 。 甲午战争时还在民间招募军夫 , 并强征朝鲜劳工和马匹 。 大谷正教授在书中专门列出这场战争时日军各部队配置的运输兵、军夫、马匹、车辆的详细数量并进行分析 。 同时他注意到 , 由于出兵仓促 , 朝鲜百姓的抵抗和民夫逃亡 , 造成日军弹药粮草保障的困难 , 给战斗力造成直接影响 , 直到平壤战役之后才从清军遗留武器和粮食中得到补给 。 清军士气低落和临战溃退 , 是日军取胜的客观原因 。 他的结论也提示我们 , 军事史研究时 , 后勤保障研究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方面 。
大谷正教授用相当篇幅介绍日本政府借助媒体进行战场报道 , 一方面操控国内舆论 , 调动民众对战争支持的情绪 , 让他们逐渐萌生出“日本国民”的共同意识;另一方面操控国际舆论 , 用日本的侵略逻辑解释其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暴行为 , 用欧美读者熟悉的语言抢占外宣主导权 , 炮制出甲午战争是“文明对野蛮”战争的歪理 。 从形态上看 , 日本各类新闻媒体向前线派出了近二百名随军采访人员、摄影师、画家和漫画家 , 还组织国际媒体采访人员随军进行报道 , 使得战况进展几乎同步地公开出现在读者面前 。 同时 , 日本内务大臣又颁布《审查内规》 , 载明了有关陆军、海军、外交领域的禁止事项和审查要求 。 本书还详细研究了战时日本各类报刊的出版情况、印刷技术的进步、摄影作品如何印制在书报上 , 这些饶有兴趣的细节 , 对于了解日本经历明治维新之后二十余年发展 , 其软实力和政府的管控能力都是很有意义的 。 在战时报道中 , 还涉及美国采访人员克里尔曼等人对旅顺大屠杀的揭露 , 日本国际法学家有贺长雄、高桥作卫为日本战争行为的辩护和在国际上展开公关行动等 , 显示甲午战争研究所涉及的更有深度的专业领域 。
大谷正教授毕业于大阪大学 , 现在是日本专修大学文学部教授 , 专研东北亚近现代史和甲午战争 。 本书篇幅不大 , 事件取舍剪裁和叙述具有日本学者的风格 , 有的地方寥寥数语深入浅出 , 有的地方浓墨重彩详尽展开 , 其实都蕴含他多年研究的心得 , 相信中国读者阅读后能够得到启迪 , 从更多的角度把握甲午战争的方方面面 。
(本文系《甲午战争》新书序言 , [日]大谷正著 , 刘峰译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 经授权 , 澎湃新闻转载 。 )
- 法正:蜀汉立国第一人,贡献了蜀汉疆土的90%
- 传统节庆:今天正月十三虫王节
- 雍正死后竟与年世兰合葬在一起,雍正的陵墓为何从未被盗?
- 正月初五关键时期,在家实在憋不住,看看往日平遥古城晋商辉煌
- 雍正帝最钟爱的皇子:并非乾隆帝,他若不死,皇帝可能是他
- 张学良正妻活了93岁,死后墓碑上刻四个字,张学良看了泪如泉涌
- 传统节庆:腊月三十儿和正月初一
- 清雍正瓷器精品欣赏
- 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
- 哪里的酸菜鱼最正宗?无法考究历史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