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周德兴雕像

周德兴(?—1392) , 明朝开国将领 , 随朱元璋起义 , 历经百战 , 建功无数 , 为推翻元朝建立明王朝和征伐蛮夷、统一中国立下许多战功 , 后被封为江夏侯 。 洪武二十年(1387年)周德兴在福建沿海戍兵 , 大兴土木 , 修城筑寨 , 以防倭寇 。 仅在漳州府就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4座临海城堡 , 有如4个严阵以待的巨人 , 守护着海防前线 , 构成捍卫海疆的一道坚固防线 。 如今 , 这4座古城堡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其中 , 镇海卫城、六鳌千户所城遗址被列入漳州“海丝”遗迹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镇海世阃坊

经略海上防倭戍守

明初 , 随着福建山区反抗势力的逐渐平静 , 福建的军事布置渐渐以沿海为重 , 当时沿海还存在一部分反明势力 , 而且倭寇屡屡入侵 。 为防倭寇骚扰 , 明廷着手在沿海地区设水寨 , 造战船 , 设立专门的海防卫、所于沿海要害处 , 移兵建城 , 锐意海防 。

骁勇善战的周德兴 , 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朱元璋派到福建整顿军备 , “经略海上防倭戍守” 。 明史载其曾威震蛮中 , 关于周德兴在福建的功绩 , 《明史》·卷一三二·《周德兴传》里只有短短几行:“居无何 , 帝谓德兴:‘福建功未竟 , 卿虽老 , 尚勉为朕行 。 ’德兴至闽 , 按籍佥练 , 得民兵十万余人 。 相视要害 , 筑城一十六 , 置巡司四十有五 , 防海之策始备 。 ”

洪武二十年(1387年)四月 , 周德兴到了福建后 , 按照户籍征兵操练 , 得到民兵十万余人 。 身为军事工程专家的周德兴亲自巡防全省沿海各要地 , 他根据闽沿海地区海岸线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 , “一郡者设所 , 连郡者设卫” 。 兴建诸巡检司 , 拨民兵防守 , 分隶于各卫所 , 以互相策应 。 在军事要地、沿海地区 , 筑铜山城等16座 , 设置巡司45个 , 修建了镇海卫等5卫 , 使得明朝初期福建防御倭寇的措施已臻完善 , 为抗倭构筑了坚固的国防设施 。 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黄友泉分析 , 周德兴除了在海岸线上建立起卫城、巡司等陆地防线外 , 还在海上设立了以水寨为核心的海上防线 , 海陆防线之间并非相互隔绝 , 在防卫上、职官设置及兵力配置等方面海陆防线之间都是彼此联系 , 相互应援 。

漳州地处福建的最南端 , 处于闽粤交界之地 , 南与广东相连 , 东北与泉州府接壤 , 西北与龙岩相接 , 山海之寇频发 , 备御形势十分复杂 , 而且漳州三面濒海 , 水道四通八达 , 海防地位十分险要 。 《读史方舆纪要》称:“惟府境与会城皆三面濒海 , 故防御最切 。 ”

《东山县志》(民国稿本)载:“洪武二十年至铜山始建城 , 又于城外凿池 , 种种建设 。 凡有益于民众者 , 罔不尽力措施 。 ”“德兴又以海滨地广 , 疏节阔目 , 另置巡检司 , 悬军插羽 , 为唇齿之依 。 ”

同年 , 周德兴在“福建南部海疆门户和闽粤陆路交通咽喉之要塞”的铜山 , 置铜山城和赤山、洪淡、金石3个巡检司 。 翌年二月 , 设守御千户所 。

纵观周德兴戎马一生 , 为明朝初期的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 连朱元璋都曾感慨说:没有周德兴等人的英勇 , 自己也不可能这么快建国成功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镇海卫古城遗址

漳郡四大海防古城

在周德兴的精心规划下 , 漳州沿海由北而南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4座临海城堡 , 其中镇海为卫 , 其他三城为千户所 。 为防倭抵寇、固守海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

镇海卫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所筑 , 为福建沿海抗倭御敌的重要兵戎古城 , 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

镇海卫城居高临下地势险要 , 虽地处偏僻 , 管辖地域却十分广阔 , 南至广东汕头 , 北到福州马尾的漫长海岸线 。 《镇海卫志》载 , 原有官兵5300名 , 历任指挥使18名 。 初建立时 , 上设卫指挥使司和前、后、中、左、右5个千户所于城内 , 辖六鳌、铜山、悬钟3个守御千户所 , 及巡检司、烽堠、把截所、巡哨、望口等无数个海防要塞 , 与威海卫、天津卫、金山卫并列为明初4大名卫 。

镇海卫城墙作为海防的最前沿 , 虽历经630年风云 , 现保存有“卫城观海”“七星落地”“飞蛾洞”“断头罗汉”“东岳景观”“文庙碑刻”等景观及约2700米的残存古卫城墙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六鳌古城“武略将军 ”石刻

六鳌千户所城 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所设陆鳌(后称六鳌)守御千户所而建 。 城周围550丈 , 城宽1丈 , 高2丈 , 砌以石 , 女墙865垛 , 窝铺15个 。 《漳浦县志》载:“六鳌守御千户所 , 为县外障 , 明洪武二十二年设所 , 官同卫千户……原额设官军千八百九十八名 。 ”六鳌城与铜山城规模相近 , 但驻军比铜山所的1220名多出678名 , 级别比铜山的“所千户”要高 。

古城墙全部采用长条石砌筑 , 墙厚2至3米 , 高6米 , 依山势地形起伏 , 筑于天然岩石上 。 城外以海为濠 , 城开东南西北4门 , 各门有夯土城楼 。 又辟有水门,用于排洪和战时应急 , 筑有墩台、观察台 。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 , 城遂废 。 城墙上镶嵌石刻“海天一览” , 巨石镌刻“武略将军”;城中山上巨石镌刻“嵯峨一片石 , 独视水中天 。 大地东南去 , 群山不敢前”的豪迈壮语;城北有明代记俞大猷抗倭功绩的《宪伯俞公泽枯靖海碑记》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铜山古城

铜山千户所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临海砌石 , 环山筑城 , 逶迤环绕 , 方圆551丈 , 背广1丈 , 女墙855垛 , 窝铺16个 , 高2.1丈 , 城置东南西北四门 , 西南旱路各建一楼 , 东南北三面临海 。 自成天然广阔的护城河 , 西面直达水寨大山并形成犄角 。 《铜山志》赞铜山城:“砌石为城 , 临海为池 , 其万世不可拔之利矣!”

宛如“沧海悬珠”的铜山古城 , 在蔚蓝的大海映衬下 , 穿越时空 , 从历史深处走到盛世今朝 。 岁月如流 , 浮华万千 , 风采依然 , 它无需任何华丽的雕琢 , 却成为东山人心中一座永远屹立的航标 。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江夏侯周德兴与漳郡海防经略// //

诏安悬钟古城

悬钟千户所城 位于诏安梅岭南门村 , 因地形酷似悬钟而得名 。 民国《诏安县志·建置·城池》载 , 周围550丈 , 砌以条石 , 垣面广1丈、高2丈 , 女墙861垛 , 窝铺15个 。 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楼 , 其东西二门阻海 , 北门通路 , 南门塞之 , 环海为壕 。

悬钟千户所隶镇海卫 , 设正千户3员(正五品)、副千户3员、镇抚一员、百户11员、旗军1168名 。 在抗倭斗争中 , 悬钟古城成为东南沿海抗倭御寇的一大雄镇而远近闻名 。 一代名将戚继光、俞大猷都曾屯兵于此 , 是明清两代东南沿海的要塞之一 。

悬钟古城几经兴废 , 现存东门、南门和部分残垣断壁 。 1989年重建西门部分城墙 。 现存城垣周长约1800米 , 东门、南门保存较为完整 , 南城门有瓮城 , 东西长13.2米 , 南北宽8.8米 , 城门系石拱门 , 顶宽2.45米 , 厚1.7米 , 高2.5米 。

悬钟城背后的果老山 , 怪石嵯峨 , 八峰环拱 。 山上有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驻守的武将、文士及巡查官员留下的题咏石刻几十处 , 在古卫所当中极为罕见 , 具有很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被誉为“漳州第二碑林” 。

岁月如梭 , 故垒雄风犹存 。 漳州4大海防古城 , 一部记载了631年历史的史书 , 让我读到定格在岁月中的那鲜活的古老语言和那生生不息的坚守 , 读到漳州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的坚毅与柔情 。

(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 黄辉全 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