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艺术背后的故事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 , 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 , 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 , 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 总的说来 , 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 , 画面写意性强 。 从明晚期开始 , 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
绝美艺术背后的故事// //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 。 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 , 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 , 有的泛灰 。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 , 题材也变化不大 , 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 , 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 , 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 , 但除了三、四爪外 , 已出现五爪 , 爪形似风轮 , 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 。 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 。 碗、小盘多绘云气纹 , 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 。 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 。 未出现年款 , 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
绝美艺术背后的故事// //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 此期所用青料 , 以苏泥勃青为主 , 多见“铁锈斑痕” 。 也有部分国产青料 。 但即便是国产料 , 发色也相当好 。 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 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 , 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 。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 釉质肥润 , 多见橘皮纹 。 两朝的器物相比 , 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 , 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 , 纹饰较疏朗 , 描绘更细腻 , 底釉较白 , 器物多无款 , 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 宣德器器体较厚重 , 纹饰较紧密 , 底釉略泛青 , 带款器较多 , 有四字或六字年款 , 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 。 总的说来 , 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 , 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
绝美艺术背后的故事// //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 , 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 , 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 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 , 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 , 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 。 总的说来 , 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 。 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 。 青花发色有的浓艳 , 与宣德器相近似 , 有的淡雅 , 与成化器较接近 。 釉面多泛灰 。 胎体较厚重 。 底足修削不细腻 , 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 , 有的有粘砂现象 , 有的见火石红 。 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 , 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 , 与成化时相近 。 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 。 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 , 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 。 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 。 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 , 其蕉叶中梗留白 , 叶面较宽大 , 像小树一般 。 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 , 除福字外 , 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
- 浅析蜀汉灭亡:人心向背的结果,也正是“天意”
- 公孙瓒明知赵云很能打,为何愿意让刘备带他走?背后有顾虑
- 揭秘卡洛斯·戈恩案背后的阴谋论
- “天使力量”鉴习机——古代艺术品断代演示会在京举办
- 爱国者必背的8首古代史诗,诉说华夏光辉时刻,首首令人热血沸腾
- 第一个抓唐僧的妖怪谁是?强大背景竟然让整个西天都不敢动它
- 犬夜叉,奈落制造了那么多的分身,为何最终都背叛了他?
- 美研所大学堂|艺术史与考古:《五牛图》、镇墓兽与画像石
- 对青州七级寺出土一件背屏式造像时代的考证
- 程乃珊:老照片背后的海派真谛是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