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

五指山市水满乡一株百年野生茶树枝头上的嫩芽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张杰摄

文\本刊特约撰稿蒙乐生

国人嗜茶 , 源于神农氏 。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之”;唐代陆羽的《茶经》也认为:“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

茶史源流悠久 , 饮茶有益健康 , 茶叶大量采摘 , 名茶大批销售 , 茶文化广泛传播 , 佳茗声名鹊起 。 作为中华名茶的后起之秀 , 海南茶愈来愈引起市场关注 。

然而 , 海南产的茶何时进入公众视野 , 何时堂而皇之走进中原?

史书中的海南茶

海南僻处海外 , 唐宋时期是贬谪之所 , 长期被视为文化荒原 , 历代史书关于海南土产茶的记载并不多 。 海南现存的最早志书明代唐胄编撰的正德《琼台志》记载:“茶出琼山、文昌者佳 。 俗老妪杂烹以茱萸、公式芎、八角、茉莉花 , 钵乘吹末饮之 , 即《外纪》‘藤钵晚茶吹樧末’” , 寥寥数语 。

志书惜墨如金 , 简明扼要 , 但却给后人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海南乡村茶饮图 。 它告诉读者:海南哪里出产的茶最好?村民饮茶俗尚加入何种植物?史志转载王佐《外纪》“藤钵晚茶吹樧末”所记的“樧”(shā) , 是古书上说的茱萸一类的植物 。

唐胄撰《琼台志》 , 苦于“郡僻无书” , 但他“终日乾乾” , 苦心孤诣 , 坚持“以《外纪》备旧志 , 以史传备《外纪》 , 以诸类书备史传 , 以碑刻小说备类书 , 以父老刍荛备文籍” , 旁征博引 , 为后人留下不少关于海南土产茶的历史资料 。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

《海南植物志》中的大叶种茶插画 。

《琼台志》“卷九·土特产·杂植属”还记录了关于《外纪》记载“野茶”的一段话 。 “产昌化 , 即江南所谓黄连茶 , 一名灵茶 。 其树合抱 , 叶初吐如莲臆鼠而稍大 , 炒黄清香 , 为荐茶佳品 , 故亦谓之茶 。 ”

志书末尾还附录王佐《野茶》诗 , 诗云:“谁识炎州一种茶 , 天教灵产闼烟霞 。 建溪厨美非吾事 , 阳羡先尝自一家 。 闽客错猜龙换骨 , 国风休咏鼠无牙 。 陆生谩有《茶经》著 , 谁识炎州一种茶?”拜天所赐 , 野茶沐浴仙露 , 笼罩烟霞 , 茁壮生长 。 就像一杯香茗 , 使后人从中感知王佐对故乡野茶的由衷赞赏和无限感慨 。

古有“天子未尝阳羡茶 , 百草不敢先开花”之传说 , 王佐不以为然 , 却说建溪茶美“非吾事” 。 面对炎州“野茶” , 闽客错为“灵芽” , 有的猜为“雀舌” 。 《诗经·国风》云:“谁谓鼠无牙?”“谁谓荼苦 , 其甘如荠” , 其“荼”即“茶” 。

王佐熟知茶史 , 娓娓道来 , 说休言陆羽著《茶经》 , 称茶圣 , 可他也不识“野茶” , 这实在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 大江南北 , 有哪个人知道“炎州野茶”?

王佐似乎只是说世人不识炎州野茶 , 但同时也是说世人对海南山川地理、天材地宝茫然无知 。 炎州野茶自成一家 , 虽不为世人所识 , 但绝不亚于建溪名茶、阳羡圣茶 。 以茶论茶 , 煮茗品评 , 优劣立判 , 这是王佐的文化自信 , 流露的是爱乡之情 。

80年前成书的民国《海南岛志》也记载:“本岛向无人工种茶 , 一般所饮之茶多仰给于外 。 本岛所产茶叶 , 皆采自野生茶树 , 而制法粗恶 , 色味不佳 。 其中最有名之茶 , 为五指山水满峒所产 。 树大盈抱 , 所制茶叶气味尚清 。 ”

崔与之榜免苦公式

宋代海南的苦公式一度为贡品 。

《宋史·崔与之传》:“珠崖地产苦公式 , 民或取叶以代茗 。 州郡征之 , 岁五百缗 , 民尤苦之 。 与之皆为榜免 。 ”唐胄《藤作》诗“君不见 , 女苦吉贝男苦公式 , 停车榜免崔相公” , 说的就是崔与之榜免苦公式之事 。

《琼台志·名宦》载:“崔与之 , 广州人 。 宁宗朝授广西提点刑狱 , 遍历所部 。 至浮海巡珠崖 , 停车裁决 , 奖廉劾贪 , 风采凛然 。 地产苦公式 , 民或取叶代茗 , 州郡征之 , 岁五百缗 。 琼人以吉贝织为衣衾 , 工作皆妇人役之 , 有至期年者 , 弃稚违老 , 民尤苦之 。 与之皆为榜免 , 其利病罢行甚众 。 琼之人次其事为《海上澄清录》 。 ”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

崔与之剪纸像

苦公式 , 可能是今天的苦丁茶 。 民国《琼山县志》记载:“苦公式茶 , 树若刺桐、丛桂 , 其味最苦 , 俗常以之和茗烹 。 ”虽然 , 如今苦丁茶并不比海南绿茶、红茶畅销 , 但因崔与之榜免苦公式 , 留下了忧民疾苦的故事 , 留下了海南茶史上宋代的贡茶传奇 。

施茶的文化密码

中国是礼仪之邦 , “施茶”是古代茶仪 。 从一杯清茶去看大千世界 , 借茶抒情 , 托茶言志 , 以茶水折射伦理道德 , 予人深思 , 这是茶文化的奥秘所在 。

古人饮茶 , 十分讲究茶仪 , 连人多人少 , 怎么个饮法 , 都有一定章法 。 《茶录》这样分类:“独啜曰幽 , 二客曰胜 , 三四曰趣 , 五六曰泛 , 七八曰施 。 ”

显而易见 , 施茶是施茶水以广济行人的善行善举 。 当年羊山 , 人迹罕至 , 偶尔有行人过往 , 但既无歇脚之处 , 也乏解渴之茶 。 《琼山县志》记载:“施茶亭 , 在县西三十里许 , 其地无憩息所 , 往来苦之 。 明大学士丘濬因卜葬母 , 曾经其地 , 建亭施茶水以济行人 。 施茶铺之名实缘斯起 。 ”施茶村 , 位于琼山到澄迈白莲的羊山古道边 , 村子因施茶亭、施茶铺而得名 。 丘濬卜葬母亲途经羊山 , 渴乏难耐 , 推已及人 , 把“施茶”的文化意蕴演绎得淋漓尽致 。 清茶香淳 , 气味氤氲 , 羊山百姓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人性芬芳 。

林语堂说:茶有一种本性 , 能带我们到人生的沉思默想的境界里去 。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海南周刊| 海南茶语·历史篇 兰芷馨香海南茶// //

丘濬当年建亭施茶的地方 , 如今已经成为一个个村落 , 施茶村正是因此而得名 。 海南日报采访人员张茂摄

由此看来 , 施茶是一种境界 。 丘濬营造了这种境界 , 这种境界也塑造了丘濬 。

丘濬热爱家乡 , 关心百姓 , 利民济世 , 从建亭施茶的小事做起 , 以这种精神影响后人 。 可见 , 丘濬建亭施茶 , 功德不小 。

500多年过去了 , 施茶亭已不复存在 , 但文化传承仍在 , 施茶的故事仍讲 , 施茶的名字将永远沿用下去 。 今天 , 重提施茶亭的历史典故 , 重述海南本土茶文化 , 在沉思默想之中 , 人们必定会有感受到施茶的文化境界 。 施茶是有灵性的 , 它一直在默默地述说海南茶文化故事 。 今天 , 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激励 , 一种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