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天:文艺先锋笔扫千军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黄天:文艺先锋笔扫千军

新华社上海3月26日电(采访人员吴振东)三月春回 , 上海市崇明区新河镇卫东村柳枝吐绿 , 精致而温馨的民宿点缀于农林间 , 营造出一片诗情画意 。 这里是“革命新文艺开拓者”黄天的家乡 , 如今已是崇明区生态文明村、上海市市级文明村 。

黄天 , 原名黄廷权 , 曾用名黄庭材 , 1908年生 , 江苏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区)人 。 193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外文系 , 酷爱戏剧 , 在校期间曾参加过中外名剧的排演 。 1935年在杭州组建“三五剧社” , 排演了《雷雨》《湖上的悲剧》等 , 曾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

全国抗战爆发后 , 他告别双亲和妻子儿女 , 抛弃富裕的家庭生活 , 奔赴延安 , 进入陕北公学学习 。 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历任边区文化界抗日联合会执行委员、陕北公学剧团团长、华北联大文工团团长、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文化科长、“抗敌剧社”副社长等职 。

在陕公期间 , 由黄天执导 , 把苏联名剧《母亲》搬上了舞台 , 演出后获得很大成功 。 他率陕公剧团排演了一批地方色彩浓郁、配合当时斗争形式的抗日剧目 , 深入到边区农村、工矿企业、八路军驻地演出 , 深受观众喜爱 。 陕公校长成仿吾曾赞誉剧团是“陕北公学的骄傲 , 是值得载入陕公校史的一颗明珠 , 在炽热的战斗岁月里 , 它发出耀眼的光辉” 。

1943年 , 黄天调冀热辽军区“尖兵剧社”任社长 。 在艰苦残酷的战争环境中 , 他利用战斗间隙或行军途中 , 与今歌等合作 , 创作了十几个反映军民浴血抗战和人民群众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痛苦生活的歌剧、话剧、活报剧剧本 , 如《夜深人静时》《拥军模范于萍》《满洲泪》等 , 热情讴歌抗日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 深刻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凶狠与残暴 , 充满着对祖国人民深沉的爱和对敌人强烈的恨 。

抗日战争时期 , 日寇在冀东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中国百姓赶进铁路沿线的“人圈”里 , “人圈”中的百姓全家只有一条破棉被、一条裤子 , 而坚决不进“人圈”的只能躲入深山、山洞 , 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 所有这一切 , 令黄天痛恨万分 , “人间地狱”般的生活被他真实地反映到1945年创作的大型四幕歌剧《地狱与人间》中 。 这部剧是冀东人民群众抗日斗争的一部史诗 , 也是黄天艺术创作的高峰 。

1945年7月1日 , 冀热辽军区副参谋长才山和黄天率“长城剧社”和“尖兵剧社”在河北迁安联合演出《地狱与人间》 , 引起巨大反响 。 在赴军区所在地玉田演出途中 , 于7月4日在遵化杨家峪村遭遇日伪军包围 。 在组织指挥突围的战斗中 , 黄天两次冲回村中 , 解救被包围的同志 , 最后弹尽 , 壮烈牺牲 , 时年37岁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