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死亡之海”
提示您,本文原题为 -- 穿越“死亡之海”
导读
中国地图上,有一片浩瀚的流沙——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如串珠般星星点点的绿洲曾孕育过西域三十六国,也曾吞噬过往文明,当考古学家挖掘出那些精美的织物与简牍时,放眼望去,已是另一片生机 。
丝绸之路从东来
2000多年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 一条连结中国汉王朝和西域,以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欧洲各国之间的通道就此凿通 。
自此,从中原大地横跨天山和昆仑山,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联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在中外探险家、商贸驼队和佛教徒的脚下延伸 。
这条路,因柔美的丝绸而闻名于世 。 其东段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到敦煌出阳关或玉门关,中段沿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从天山南麓、昆仑山北麓穿行,西段是以帕米尔高原以西为起点的数条以丝绸和茶叶为主的古代商道 。 今天的新疆天山南北,被认为是“丝绸之路”中段 。
穿越“死亡之海”// //
新疆且末县至尉犁县沙漠公路的施工现场胡虎虎/摄
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中段有3条道,南道沿昆仑山北麓走,中道沿天山南麓走,北道即天山以北,从玉门关西北行,经过吐鲁番一带及天山东部诸多小国,直达乌孙,进入康居 。
在高山、大河、沙漠、戈壁隔阻的西域,“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商道,也是由一系列馆舍邸店、邮驿站点组成的交通设施体系,给长途跋涉的人们提供歇脚、食宿的便利 。
西域故国随沙去
西汉末年,西域由早先的三十六国分为五十五国 。 西北地区出土的大量汉简,生动地记载了人们在“丝绸之路”南北中3条商道上的活动往来 。
据甘肃省简牍博物馆原馆长张德芳研究,南道十七国,从西到东,以楼兰、且末、小宛、精绝、扜弥、渠勒、于阗、皮山、莎车、蒲犁等十国为主,其中有些地处昆仑山山谷 。
为保障南道畅通和社会稳定,汉朝采取了在伊循(今若羌东北米兰一带)屯田的重大措施,现今在米兰发现的古渠道,就是当时及后来屯田的遗迹 。
西域中道十五国,主要有山国、危须、焉耆、渠犁、龟兹、姑墨、温宿等 。 它们是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城郭之国 。 其中,龟兹在城郭诸国中为最大,“有户6970,有口81317,胜兵21076”,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
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的西域中道,地处西域中心,当年出使乌孙的使者从这条道西行到疏勒,再往北翻越天山到达伊塞克湖以西,汉朝公主和亲、常惠出使乌孙,走的都是这条路 。
无论是烽燧仍在冷月清照的交河故城、繁华落尽往事难觅的楼兰古国,还是被誉为东方庞贝掩于茫茫沙海的精绝古国,这些纵横于“丝绸之路”的故地和它们创造的绚烂多彩的文明,在历史的沧海桑田里被流沙湮灭,只留下文明的碎片 。
贯通沙漠的人类奇迹
当历史的车轮不断转动,古道边生出了新路 。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人们称为“死亡之海” 。
20世纪80年代末,塔里木盆地开展大规模石油勘探开发,沙漠油田——塔中油田被发现 。 而沙海无路,资源如何运出去?
90年代初,经过多组研究人员论证,决定在沙漠中修路!面对极度干旱、流动的沙漠、肆虐的沙尘,以及高耸的沙丘和凹陷的盆地,路如何修?这道摆在科学家、石油人以及筑路工人面前的问题,前人从未回答过 。
1993年,这条北起轮台县,南至民丰县,南北贯穿塔里木盆地,全长522公里的公路开始动工,其中穿越流动沙漠段长446公里 。 1995年9月,公路竣工 。 它的建成,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大奇迹 。
也是这条路,在治沙史上写下别样的一笔 。 为根治沙漠公路沿线风沙危害和改善生态环境,科学家开展了以生物防沙措施为主体的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的探索 。
从2003年起,国家投入2.18亿元,建设了全长436公里的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林带总体宽度72米至78米,有效防治了风沙对公路的危害,彻底改观了公路沿线荒芜的生态环境,为人类治理沙漠和改善沙漠环境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科学依据 。
穿越“死亡之海”// //
在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深处的施工现场 , 工人在卸载用于防风固沙的芦苇胡虎虎/摄
为了给沙漠油田基地的生物防护体系和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筛选优良物种,并为荒漠植物提供一个迁地保护和多样性研究的基地 。
2002年,世界上第一个位于沙漠腹地的植物园——塔中沙漠植物园建成,中科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引种的荒漠植物,至今守卫着这条公路 。 2007年,第二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贯通 。
如今,沙漠再添新通途,正在建设的第三条贯穿塔克拉玛干沙漠S254线尉且公路,已从两头动工深入流沙区 。 这条公路全长333公里,由沙漠南缘的新疆且末县至北缘的尉犁县,计划2021年通车,建成后将大幅缩短地处沙漠南缘的且末县到北疆的距离 。
对于沙漠面积占全国沙漠面积一半以上的新疆来说,从“丝绸之路”的繁华往来,到沙漠公路的防护体系,路,将沙海与外界联通 。 驼铃阵阵杳然远去,现代经济与科技正在推动“一带一路”向更深层次延伸 。 那些身处新疆沙漠之边的先民们不会想到,新的道路将在这里展开,绵延历史,创造未来 。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3期
半月谈记者:白佳丽
主编:孙爱东
编辑:杨建楠
- 别不信,最早把牡丹叫“国花”竟然是她!
- 本命年不顺利,要挂红“辟邪”,为何人们这么认为?
- 历史上诸葛亮究竟是否有过“七擒七纵孟获”?
- 秦朝那个信奉“老鼠哲学”的人,后来怎么样了?—鼠年说鼠(8)
- 中国最“富”两大隐形家族,后代沉寂多年,如今改变了大半中国
- 返京者深夜有家难回:“硬核防疫,以人为本”,为何这并不矛盾?
- 古代名画里的“女主角”,每个都是一段历史
- 河北的省级博物馆为何叫“河北博物院”,而不是“河北省博物馆”
- 历代皇帝为何自称“朕”?恍然大悟!
- 《出师表》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